第 1291 章(1 / 1)

我只想自力更生 中秋月明 2000 汉字|49 英文 字 2个月前

价值股真的不多,赵德柱自己内心也不知道该选哪一个。

  所以他们只能尽可能对国芯下手,还不能过于明显,老罗、叻哥甚至冠西哥都是参与者,分散持有了不少股份。

  直到引起大股东警惕才放手,准备按照赵德柱的英(xia)明(ji)决(ba)策(xuan)转攻地产股。

  因为在HK,赵德柱已经瞄准了以李半城为首的地产商,简单粗暴的认定他们才是造成这个城市经济问题的毒瘤。

  结果大家惊讶的发现,虽然HK股市和花旗是联动,但从花旗地产股爆发出来的次贷危机,不但没有像花旗那样让地产股雪崩,反而带来更多的泡沫!

  庞勇和段天平无奈的分析,可能HK实在是太小、土地面积太珍贵,花旗可能因为无数房屋抵押坏账呆账破产地产股,HK绝无可能,大地产商们反而更加严密的守住各种地产可能性。

  甚至鼓动引发了普通市民对地产的恐慌购买,造成房价上涨!

  正应了那句话,再大的灾难,再多人破产,也有人会赚得钵满盆满。

  然后体现到HK,最惨的反而是银行股,无数在花旗做美股投资的银行,动不动就要拿港币去花旗平仓填坑,股价自然跌得当裤子!

  单日都能跌个一成半!

  然后隔三差五只要听到花旗的坏消息就能跌给股民看。

  于是HK本地银行成片的凄凉,小银行简直都难以活下去,大银行还落井下石,评估次贷危机影响可能会延续起码两年的负面下行,经营环境恶化得不得了。

  总而言之在HK金融人士看来,北方的穷亲戚根本不在考虑范畴,花旗爸爸出事,那就一切下滑。

  一直都在参与筹备HK电商、社区团购的段天平最敏感,立刻意识到机会来了。

  他的态度是哪怕投机,逢低纳入HK哪家银行,回头都能转卖给内地的大银行集团。

  因为就在这时候国内银行都在出手了!

  ZS银行这种反应较快的,刚以近两百亿港币收购HK的一家银行,分明就是看好内地未来经济发展,借道HK可以快速打通内外市场。

  所以找家小点的银行,现在完全可以压到七八十亿左右!

  等那些要报告要开会研究的国有大银行反应过来,估计就不是这个价了。

  结果他刚开口,庞勇就直接从江州飞过去操盘主持收购!

  电商最重要的是什么?

  网上银行入口啊!

  当年赵德柱还要跟着企鹅的网银入口,后来才从平京那边入股网银。

  现在到HK去搞电商,无论找哪家银行合作,都不如自己有银行!

  而且一旦搞定这个渠道,可不也能把一部分资金搞回国内了。

  和这年头很多国内大鳄,恨不得把资金都转移到全世界去买买买不同,赵德柱内心还是很想把美金搞回国内的。

  于是原本调集的超过八十亿美金,准备在HK市场大展手脚的,在庞勇和段天平的合伙操作下。

  十三亿美元,强制收购HK家族银行永盛金融,已经发行股本的百分之九十七!

  获得对方在鹏圳、HK、马坎超过三十间永盛银行分支网点,主攻中小企业、跨境贸易融资和个人银行业务。

  前面都是扯淡,就为了获得最后那个人银行业务牌照。

  然后就能名正言顺的申请HK第四家网银牌照。

  其实别看HK什么都领先内地,在互联网应用上就差点,之前三家网银基本都是用于跨境金融业务,几乎不针对普通用户消费。

  永盛银行所拥有的一栋银行大楼,HK本土二十来个网点,外观看不到任何改变。

  内部却开始全面清算之前的乱七八糟业务,准备迎接元旦开启的电商大潮!

  庞勇把持金融体系,段天平主掌电商平台推广,黄征虎视眈眈的盯着社区团购。

  这三驾马车的组合,想想都让人期待!

  不过这时候易菲就遭罪了。

964、叔叔小心思

  其实《白露原》的票房还行。

  没有《初恋》那么惊人的观影规模,也没《兰姐》那么口碑爆棚。

  但已经积累起陶正指导电影,有点看头的市场影响力。

  加上易菲的形象反差,观众还不是少。

  陶正不是说过这部电影拍摄的时候,借鉴了不少红高粱的特点吗。

  用比较壮丽辽阔的风景打底,用朴实谐趣的乡土风格表现关中平原的豪迈跟旧时代挣扎。

  袁琅那种有点哏儿的蛮狠纯朴中带着农家人特有的小狡黠,和易菲饰演的奔放、热情,寻求自我反抗的野性女主角,确实是非常有特色。

  把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阶级斗争,把地主的贪婪、虚伪、坚持,村民的愚昧、怯懦和狡猾,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呈现出来。

  反而用普通观众难以看到的真实农民生活,展现出了批判现实意义。

  包天等一众配角也演技精湛的烘托出了男女主角。

  国内普通观众真是一片好评,前提是不要去看原著。

  骂声跟不屑往往都是那些自诩为看过原著,动不动就要求要跟原著一样的自我感觉良好。

  觉得自己才懂文学玩深沉,嫌弃这经典名著愣是被拍成了商业片。

  所以《白露原》被送出去参加电影节的时候,就骂声一片。

  按说赵德柱是真不在乎这个,观众喜欢,能收回成本那就阿弥陀佛,还能赚点绝对是皆大欢喜,要把利润拿来给大家分红的。

  但易菲、陶正、老徐、包天都很在意送到国外去参展。

  这可能就跟运动员都向往参加奥运会吧,得不得第一名无所谓,看看国外同行有什么评价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点也是当初陶正劝说袁琅接受改编,未来会拿去尽量多参加些国外影展、电影节的承诺。

  问题就出在《白露原》送出国参加电影节这件事儿上。

  这就是陶正的性格特点了。

  他骨子里既没那个时代什么地下电影导演那种非要拍出惊天骇地文艺片,深刻揭露人性之类的大口号,也没同时期几个头牌导演非要迎合大方向,或者要拍出大名气的思路。

  就是挺鸡贼的走中间路线,市场我也要点,文艺我也要点,审核不触碰,但也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当好好先生。

  嗯,其实在赵德柱看来,就是后来他应该拍药神形成的那种黑色幽默风格,已经在慢慢凝结成型。

  然后在送展这个事情上,陶正也耍了个小花招。

  国内上映的版本,最后男主角是带了女主角去投了红军。

  但在送到国外参展的版本,就轻描淡写的隐去了红军这个明显的政治符号。

  要知道,出国参展其实有个心照不宣的原则。

  越是把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