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强悍,现在虽然国内还剩二十万兵力,但他听说唐军拥有毁天灭地的神雷,把他们的二十多万大军直接打炸得四处奔逃,根本无法抵挡,于是他打算逃跑,带着仅有的二十万大军逃到埃及去,到埃及称霸去。
然而,杨藩忽然发动兵变,亲手杀了奥斯曼,囚禁阿拔斯的所有王室成员和贵族,等到袁天罡到来时,献城投降。
城外,杨藩见到袁天罡的时候,低头行礼:“师父,徒儿已完成您交代的任务。”
“嗯,藩儿做的漂亮。”袁天罡满意点头。
原来杨藩竟然是袁天罡的徒弟,他当初外出学艺,说是遇到了奇人,其实就是遇到了袁天罡。
灭了阿拔斯和吐蕃,袁天罡志得意满,返回长安,朝中大臣都惊呆了,居然同时灭了阿拔斯和吐蕃,这可是无上功绩啊,纷纷称颂袁天罡,袁天罡志得意满,他很享受被人称颂的感觉。
既然打下了吐蕃和阿拔斯,接下来就是派人过去传播大唐文化,把这两个地方的原住民吸纳成为大唐子民。
问题紧接着就出现了,现在大唐的制度是公有制,且不说这两个地方与大唐的宗教文化冲突,这公有制的生活方式就不是他们能适应的,于是这两个地方几乎每天都有冲突爆发,混乱无比,袁天罡派军队前去镇压,但效果不大,蛮夷嘛,都这样,不服教化,更何况这个教化跟他们的原本生活理念和方式还有宗教外化相差太大了,极度不适应。
暴乱似乎会传染,紧接着,中原大地也出现暴乱了,原因很简单,百姓们开始饿肚子了。
现在的缴纳农税方式以村为单位,上缴纳税,剩下的粮食全村人当做口粮。
然而这些年大唐粮食产量不知为何,一直上不去,而袁天罡还加重了农税,农民们每日都吃不饱,还要饿肚子下地干活,不干不行啊,得挨鞭子,强制性的。
农民对于什么都可以忍受,但唯独不能接受饿肚子,以前他们的生活多好啊,家里有田,收成高,不仅能吃饱,还能经常开荤,有钱买新衣服什么的,后来武媚娘把农税提上去了,也勉强能吃饱穿暖,现在倒好,田全部收走了,还得饿肚子,每日饥肠辘辘,还得下地干活,他们忍不了了,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鼓动,许多地方都发起了暴乱。
袁天罡又批阅奏疏到深夜,自从他掌权后,奏疏是多路牛毛,即便忙到深夜,也不一定能忙完,他看到这些各地暴乱的奏疏,心情烦躁得一塌糊涂,拥有悠长寿命的他,头上已经开始出现白头发了。
“唉……”袁天罡走到甘露殿外,仰头望着漫天星辰,忽然感觉好惆怅,喃喃自语,“我哪里做错了,不应该就是这样吗,我哪里做错了……”
第七卷:指点江山 868章:治大国如烹小鲜
为了巩固各个地方的政权,袁天罡不得不将军队打散,分派全国各地镇守,威慑百姓,以防暴乱,他也知道,这只能治标不治本,但他也没办法啊,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各地百姓闹腾吧,要粮?国库里有,但是不够啊,因为全国各地都在要粮。
派军队分驻各地确实能起到威慑百姓的作用,但吐蕃和阿拔斯那两片土地上的蛮夷却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威慑得了的,特别是阿拔斯,那里实在太远了,天高皇帝远嘛。
兵力全都分派出去了,长安的兵力就只剩下三万了,这让袁天罡很没有安全感,于是他又征兵二十万,群臣竭力上奏反对,没用。
这下好了,因为现在是募兵制,所有兵马完全靠国家养的,二十万大军啊,养起来需要钱粮吧,这又加重了朝廷的负担,而且在攻打阿拔斯和吐蕃的时候,大量损耗弹药,还损耗了许多迫击炮和步枪,又需要一大笔钱去造军火,否则李浩打来的时候,拿什么去对抗李浩。
弹药是消耗品,可以理解,但迫击炮和步枪怎么会又损耗呢,因为袁天罡所造的迫击炮和步枪不完美,材料不合格,达到使用次数后,就必须报废,否则会有炸膛危险,这是他经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为了规避炸膛的风险,所有枪炮达到使用次数限制后,都必须强制报废,所以迄今为止,他的迫击炮和步枪还没怎么发生过炸膛的事,否则肯定会引起军队哗变的。
袁天罡虽然从阿拔斯和吐蕃那里掠夺了许多钱,但军事上的用钱实在太多了,为了对付李浩的海上船队,他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去大力扶持海军,造船,建钢厂,造大炮,虽然大炮造价昂贵,但他还是不得不硬着头皮去造,而且每一门大炮的材料都不合格,和迫击炮一样,有使用次数限制,基本不能超过100炮,也是特么的消耗品,没办法啊,他身边没有科研人员,找不出一种最适合的钢材来。
当一个国家花费太多的钱在军事上的时候,这个国家是必然会出问题的,显然袁天罡并不明白这个道理,根本不听群臣劝谏,一意孤行。
近亿的金银流入大唐,导致了通货膨胀,物价开始攀升,百姓们的日子更加困苦了,全国范围内,怨声载道,然而面对军队的威慑,大家都不敢闹腾,只能默默忍受着。
袁天罡很忙,但李浩最近却很想,他想李弘了,便坐船来到琼南,和李弘坐在海边钓鱼,悠闲得紧,身旁,飞鹰正在向他汇报从大唐那边探来的消息,李浩虽然人在海岛,但却对大唐的一切情况了如指掌。
飞鹰汇报完,李浩摆了摆手,飞鹰退下,李浩忽然转头问向李弘,道:“弘儿,你知道袁天罡为何会把大唐治理成这样吗?”
李弘想了想,道:“因为他花太多的钱在军事上了。”
“还有呢?”
李弘又想了想,无奈摇头:“学生不知,还请恩师指点。”
李浩道:“首先,他推行的公有制国策并不是适合眼下的国情,咱们华夏儿女,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但华夏儿女也是人,人都是有私心的,如果是为自己劳作,再苦再累,都能忍受,而一切都变为公有之后,比如,一个村子有一千人,你劳作的成果,只有一千分之一的成果是自己的,换做是你,你会乐意吗?”
“当然不乐意。”李弘摇头。
“这也是大唐近两年来粮食产量越来越低的原因。”李浩淡然道,“农民都不努力种田了,收成又怎会提高。”
李弘想了想,忽然问道:“那换做是恩师,对于吐蕃和阿拔斯这两地的异族百姓,应该如何处理,才能让他们归顺。”
“你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李浩道,“有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