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5 章(1 / 1)

文明争霸场 书迷1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生生拖垮了英国。

让英国政府不得已及时止损,和平谈判。

美利坚能独立不是英国人打不过,而是英国人觉得打下去太亏本,所以才停战的。

能做到这一步,已经相当不容易了,毕竟当时的英国可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霸主。

因此,白山林海中的流放犯虽然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打不过日军,但通过熟悉地形的便利,让日军吃尽了苦头。

比如将日军故意引入毒虫猛兽的聚集地,然后让日军跟那些可爱的小伙伴进行一番亲密接触。

理所当然的,此类战损都属于非战斗减员!

不过,日军的一帆风顺在燕武59年也算是到了尽头,原因很简单,燕军后方源源不断的新式武器开始列装燕军主力。

燕军士兵不用再使用落后的单发后膛步枪跟日军士兵对射,实用性较强的堑壕迫击炮也开始武装第一线的部队,甚至还对日军为了节省成本研发出来的掷弹筒形成了火力压制。

所谓的掷弹筒其实就是超轻型迫击炮,由于威力和射程都远低于正儿八经的迫击炮,所以才取名为掷弹筒。

可以说,面对迫击炮,掷弹筒除了携带轻便外没有任何优势。

哪怕是燕军生产的堑壕迫击炮,也能对掷弹筒形成火力压制。

这一装备直接让前线燕军步兵对日军步兵的火力劣势得到扭转。

而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的大规模列装,更是让日军的步兵火力优势进一步下降,双方在步兵装备上不再有代差劣势。

没有了代差,燕军的本土作战优势和兵力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要知道,在这场战争中,燕军的前线投送兵力一直是日军前线投送兵力的10倍!

早在日军登陆占领琅琊城的时候,燕国内阁就发布了全民动员令。

不光是预备役士兵,所有的青壮都开始义务服兵役,燕国的义务兵役制度开始走向前台。

回返的燕军主力挡住了日军的第一波猛攻后,燕军就通过不要命的挖掘堑壕,拉铁丝网的模式,挡住了日军的优势火力,直到燕武59年。

日军除了在东北地区取得了全面胜利外,其他战线都陷入僵持阶段。

毕竟,在堑壕战的时代里,进攻一方面对防御一方是非常吃亏的。

燕军则变本加厉的不断增加堑壕防线的纵深,每当日军突破一道堑壕防线时,没走几里地,又一道纵横交错的堑壕防线摆在面前。

让日军登陆部队苦不堪言。

随着大量的新式装备进入前线,日军连龟速突破都做不到了。

前线的日军不得已向本土要求支援,并着重提醒,赶紧将最新研发的战车部队派上战场!

赵作仁安排的探子也因此得到确切情报,进入电气时代的日军远没有达到电气时代军事水准的巅峰。

他们甚至连电气时代最强大的装甲部队都不成熟。

这也是日军登陆后,一直没有出现战车部队的原因。

双方打的其实还是一战时的堑壕战,这也是燕军能撑住的根本原因。

除此之外,日军的飞机轰炸部队也不成熟,大部分日军飞机都是侦察机,轰炸机还停留在双翼阶段。

也就是说日军的轰炸机只能在燕军的堑壕防线上方扔一扔小当量的炸弹,爆炸威力连野战炮炮弹都远远不如。

前线燕军士兵甚至都不用修建专门的防空洞,只需要呆在堑壕里的防炮洞里就足以防止天空中投下的炸弹。

日军也正是因为发现了这一点,所以始终没有增加空袭的力度,对轰炸机研发的投入也不重视。

轰炸机被日军生生用成了骚扰型作战飞机,主要用来打击燕军士气,从不奢望能给燕军造成大量伤亡。

正是这种错误的战略观,使得日军明明掌控了制空权,却没有发挥其效用。

所谓的士气打击,也就在最开始好用,随着燕军士兵适应了头顶落炸弹的战争生涯,士气打击的效果与日俱减。

242 斯图卡

赵作仁万万没想到,被他视为大敌的日军空有上辈子二战历史上的日军军备实力,却没有对应的战略价值观念。

可以说,他们的战略战术还停留在一战时期,赵作仁认为日军高层之所以思想僵化,应该与他们被文明争霸场封闭起来,一直没有跟其他文明国家交战的经验有关联。

根据日军的战俘交待,日本帝国在进入机枪时代的时候,整个日本岛就被统一了,直到进入电气时代,也没有突破文明时代屏障残留的迷雾区,找到新的敌人。

因此,日军的战术始终停留在机枪时代,也就是堑壕战的年代里。

甚至堑壕战中利用铁丝网的战术都不知晓,结果在刚刚登陆进攻的时候,在装备及其落后的燕军面前吃了大亏,丧失了最佳进攻的机会,让燕军有了喘息之机调集重兵集团前往第一线挡住日军兵锋。

当然,日军高层的学习能力不错,如今已经可以熟练使用一战式的堑壕战术,基本上被日军夺取的阵地,燕军再想夺回来难度会递增数倍不止!

好在,燕国国土辽阔,战略纵深很宽广,又因为赵作仁的危机意识,军工基地一直远离沿海地区,围绕着长安建立,所以军工后勤设备始终没有遭到破坏。

而日军由于忽略飞机的性能研发投入,使得轰炸机的远航能力极弱,根本飞不到长安附近的燕国工业区进行轰炸。

当然,日本高层觉得自家轰炸机携带的那点炸弹,也不可能对工业区造成多大伤害。

错误的战略眼光让日军的制空权约等于零。

双方主要争夺的战场都停留在陆地上,日军顶多用海军对燕国的沿海城镇进行炮击破坏。

这么做对燕国的军事潜力没多大影响,反倒增加了汉人同仇敌忾的动力。

毕竟沿海城镇的主要人群都已经被撤离,剩下的不是偏远乡下就是留守的老弱妇孺,被炸死对燕国造成的损失微乎其微。

随着源源不断的新式装备列装,燕国与日本的鏖战变得更加血腥。

日军的兵力一增再增,直到战车部队开着95式坦克登陆,日军才有了一点点战果。

刚见到坦克部队的燕军步兵遭到了巨大的士气打击,一天之内被日军接连突破上百公里的阵地。

直到大部分燕军步兵发现后方生产的105毫米野战重炮可以轻松摧毁这些数量不多的日军坦克,士气才恢复。

没过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