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6 章(1 / 1)

文明争霸场 书迷1 2000 汉字|6 英文 字 2个月前

么看?”

贾诩率先出列回道:“王上,汉人使臣的承诺空口无凭,只是诱惑我们的饵食罢了。

汉国使臣许诺的辽东郡在汉国郡治中或许富裕程度垫底,但辽东关是汉国城墙东面的尽头,一旦把辽东郡交给我们,辽东关将会为我们大燕所掌控。

那岂不是意味着汉人主动放弃了万里长城东面的防线?

如此巨大的让步对我大燕固然是极大的好事,但正因为这个让步太大,所以不可信。

插一句,我最近在用的看书app, \\\\app \\\\ 书源多,书籍全,更新快!

不过国与国之间的承诺本就没有绝对的,汉国给出的承诺虽然不可信,但能从汉国手里拿到一个异性王爵和一些军用物资,对我们却是有不小的好处。

毕竟,我们燕国的未来战略也是要对胡人草原动手,和汉国让我们出兵的方向是一致的。

燕军主力已经整编完成,空养这支大军消耗甚大,如果再有一年不出征的话,我们的国库恐怕就会告罄!

所以仗是肯定要打的。”

白起听后不解道:“我们为什么不能去进攻汉国?

如今汉国边关告急,匈奴大军,匈奴和胡人的联军,还有皇太极的八旗军将汉国的鸡鹿寨、居庸关、雁门关都围了起来,汉国的主力全都被调往这三个方向,就连辽东郡的郡兵都被抽调大半,这不正是我们的机会么?”

荀彧摇头笑道:“白起都督认为匈奴和汉国哪一方更强?”

白起毫不犹豫的回道:“当然是汉国,整个朝鲜半岛的人都知道汉军过万不可敌。”

“哈哈哈,那是以前的朝鲜半岛。

对付之前卫满国和三韩之地的那种军队,万余汉军精锐确实足以横扫,但现在呢?

白都督有信心对抗多少汉军?”

“我没有跟汉军打过,不过根据锦衣卫提供的汉军武备情报,我带领虎贲师跟同等人数的汉军应该能打出一个五五分。

要是第一师第二师的话,我拥有双倍的兵力能保证八成胜率。

如果王上愿意将近卫军交给我,我能立刻打下辽东关,横扫辽东郡!”

“白都督果然是谨慎之人,现在辽东郡的汉军可没有多少野战精锐,大部分都是县兵郡兵之流,横扫辽东郡并不是什么难事。

既然如此,白都督为何认为汉军比匈奴难打?”

白起不假思索的回道:“汉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手工业也远超匈奴人,我虽然可以横扫辽东郡,但接下来却需要面对源源不断的汉军精锐,陷入苦战是不然的。

要是虎贲师和其他两个师的官兵失去战意,我们恐怕只能退守辽东关了。”

“所以说,白都督担心的只是汉国强大的国力,而不是汉国的军队本身?”

“在这个世界上,我想没有哪支军队能比得上王上的近卫军了,毕竟那些近卫军上下都视死如归,我们的武器装备比起汉军也没有悬殊的差距,自然不怕跟汉军精锐对阵。

只是我们燕国国小民弱,长期的消耗战先倒下的肯定是我们。”

“那白都督不妨放下国力的因素,单独评价同等数量的军队战力,认为匈奴和汉军哪一家更强呢?”

“这

这根本没有可比性,匈奴人人都是骑兵,一人双马,精锐则有三马配置,同等兵力的话,只要没有坚城要塞,汉军根本不是匈奴的对手。

可是,匈奴人的人口基数摆在哪里,只要击败他们的铁骑精锐就会一蹶不振,不像汉国,有一套完整的练兵体制,可以源源不断补充损耗。

汉国能跟匈奴人打这么久战争,靠的就是充沛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而匈奴人能坚持下来,靠的则是马儿跑得足够快,规避了汉军的主力很少打决战。”

“这就是白都督认为匈奴比汉国弱的原因?”

“不错,如果没有其他国家的参与,最终匈奴必败无疑。”

“唉,白都督都说如果二字了。

既然白都督考虑的是国力,怎么把其他小国的因素忽略了呢?

汉国强在后劲十足,可以打长期的消耗战。

匈奴则强在骑兵的机动性。

正因如此,我们不能先跟汉国开战!”

荀彧说到这里,白起不禁恍然。

“除了这个因素外,匈奴的铁骑都是有数量限制的,普通的牧民骑兵不足为虑,跟胡人轻骑兵没啥区别,匈奴的铁骑都是经过长期战斗练出来的,而不是汉军从军营里走出来的量产士兵。

所以,击败匈奴只需要几场决战即可,但击败汉国却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兵力!

时间我们不缺,但兵力燕国能有多少?

现在燕军三个师的兵力已经压榨到极限,再多了就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和地方管理。

所以,我们必须先从草原上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兵力,尤其是骑兵!”

147 装备代差

荀彧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大汉帝国很难击垮,容易被拖入消耗战,必须有足够的国力和体量才能考虑跟大汉帝国对抗。

但匈奴人则可以短期内击败,占据草原后还能快速获得大量骑兵和草原马,所以战略上先攻击草原准没错。

更何况,如今大汉帝国递出了橄榄枝,但草原上的匈奴人可没有丝毫表示,更不用说现如今带领八旗军的皇太极和赵作仁还有杀父之仇。

甭管皇太极是否在意努尔哈赤老爹的死后,他只要想要保住自己的位子,就不能跟杀父仇人联合起来。

一个连父母都不当回事的人,怎么指望下面人献上真正的忠诚?

因此,八旗军和燕国很难达成和解,除非其中一方被彻底打趴下,在生存危机面前,皇太极或许会低头。

不过那时候就要看赵作仁是否会原谅了,既然取得了绝对优势,为何不斩草除根呢?

同样的道理,如果八旗军打垮燕军,赵作仁并不认为自己俯首称臣就能得到皇太极的饶恕。

进兵草原的战略基调定下来后,燕国和大汉帝国的外交关系急速升温,大汉帝国甚至在燕京设立了一个常驻的使者。

没办法,遍观大汉帝国四方,只有燕国的使者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其他出使的使者下场都不咋地。

去夜郎的大汉使者直接被夜郎国王剁了脑壳送了回来,当然,送回来的是使者的随从。

滇国的大汉使者倒是受到了欢迎,但也仅仅只是欢迎而已,夜郎这个仇视大汉帝国的国家距离滇国太近,滇国不打算制造边境冲突,而且滇国自己内部还有大量的土司部落,距离大一统还有不小的距离,自然没有心情对外扩张。

前往西羌的大汉帝国使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