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冲入帐内,问个明白,却被青豚拉住。
青豚让周义不要冲动,他拉着周义进了帐篷。
到了屯这一级别,由于已经可以独自作为战争单位出现,因此,屯这一军事组织,有很大的自由活动权限。
通常情况下,到了战场上,上级只会安排大战纲领,却不会具体指挥屯长的作战计划。
于是,屯就配备了野战时必须用到的军帐。
野战时,军帐是军官指挥能力的基石,普通士兵,只有看到军官们的军帐还在,士兵才能压下脑海中惊恐、兴奋、忧患、热血等矛盾心情的交替出现。
身处荒野,随时就会毙命,只有看到代表军官的军帐还在,士兵才肯听从指挥,拼命杀敌。
这就和两军大战,一方旌旗被砍断,士兵就会毫无战心,甚至大溃,是一个道理。
有了军帐,士兵才有主心骨,因此,当军屯不在时,军帐就是显示军官所在的唯一标志。
所以,青豚还没回归军营时,屯长所在的军帐,就聚集了所有的军官。
青豚掀开军帐布帘,带着周义走了进去。
众人见到青豚进来,吓得赶紧放下手中的酒杯,拜道:“吾等见过屯长!”
“嗯,汝等倒也自在,只是__”
青豚不在意的倒出签筹桶,将里面放着的签筹拿在手中,查看一番后递给周义。
“汝且看看,这便是签筹,可曾看出猫腻?”
周义接过签筹,刚看了几根,差点肺都气炸了,只见满桶的签筹,几乎全部都有红杠。
狗日的,感情自己太老实,拿到签筹就会老实报告签筹颜色。
原来自己自以为的公平,只不过是自己太过老实,被人利用罢了。
他们竟然使诈!
周义浑身发抖,枉自己拿他们当兄弟看!
青豚苦笑,果然是这样,这群狡猾的农民,良心大大的坏了!
见到周义拿着签筹查看,虎慌了手脚,急急忙忙的上来,就要抢回签筹,嘴里则连连说道:“义,吾等只是为了汝和屯长交好,并无恶意,并无恶意,还请勿怪,勿怪!”
周义发作不得,虎这厮,死皮赖脸的拉着他不放,他又不能彻底翻脸,只好臭着脸,不吭声了。
就在此时,军帐门帘被掀开,司马属下吏员走了进来,高声道:“青豚屯长听令!”
帐内叽叽喳喳的众人,立马清净下来,眼睛眨也不眨的看着吏。
吏展开手中竹简,道:“军尉属,收集各方资料,已经判明,此次秦军所来,正为吾魏国。故此,军尉属召集诸屯长及以上官吏前往军议。”
青豚看着帐中自己的属下,道:“诸君,吾等建功立业的时机到了,速去集合军队吧。”
当下,挥手让人散了,跟着军尉属的吏,走出了大帐。
唐雎不仕,然,在魏国没有人没听说过这个年逾九十的老人。
秦军犯境,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数次登上城墙,远眺他方,那里曾经是魏国的土地,可惜,几十年来,被割让出去的土地太多,他已记不清哪一座城池,是哪一年割让的了。
就在昨晚,孙子告诉他遇到了一个有意思的伍长,特意提拔他做假屯长,听了孙子的讲述,这个一生为了魏国奔波的老人,就有了会一会此人的想法。
一大早的,不顾年老体弱不堪旅途,唐雎坐着车,来到了武卒军营,只为了见一见这个让孙子唐尉夸奖不已的草根。
来到了军营,唐雎才知道,原来形势比他预料的更为严重。
秦国已经将原本属于魏国的土地、城镇全部占领,仅留下大梁城以东得以幸免。
而大梁城,也已经撑不了多久了。
第十二章:魏国局势
古时大军挺进,日行三十里者,上军矣。
倘若在敌国行军,在保证后勤供应的情况下,能日行二十里就是了不得的铁军了。
魏国选拔武卒时,虽然只挑选能负重五十斤,上午奔行一百里,下午能返回军营者成军。但那只是主战部队的能力。大军作战时,除了负责作战的部队外,还有押送粮草、军械等的后勤部队,因此,整个军团每天的行军速度,也就只有二三十里了。
此时的秦军,虽然经过商鞅的变法改革,并有一大批诸如白起、王翦等流传千古的优秀将领。
但!秦军依然没有抛开这时代军队固有的桎梏——行军速度太低。
低下的社会生产力,落后的交通条件,原始的交通工具,就算秦国建有驰道,帮助运送军资,也依然没有提高多少大军行进的速度。当然,比起其他列国,秦军速度还是快上那么几分。
这是一个比烂的时代,两国军争,谁犯的错误少,谁就赢。
后世的南阳桐柏山区,有残存秦朝驰道遗迹,此时的驰道已经与后世铁路基本相同。
秦驰道:夯土为基,横铺枕木,枕木上铺设两排轨道。
其形制已经与后世铁路无异,唯一不同的是:秦时铁路铺设的枕木间距稍宽,并将铁轨换成了木轨,经过碳化处理的硬木方。
后世有学者做过研究,秦兵马俑出土的马车,恰好可以放在驰道的木轨上,而秦马车那独特的车轮设计,则可以保证马车卡在木轨上,不会滑、出轨。
就算秦军有如此先进的技术保证,秦军的行军速度,也还是快不到哪里去。
当然,其他列国军队前进时的速度,同样惨不忍睹!
这才是秦国军队,至今还没到达大梁城外的主因。
小股部队,可以一天之内穿插一百余里,甚至两百里!但!大军集体行动,速度绝对和蜗牛差不多了。
魏国武卒军营内。
唐雎拍着案几,他不知道该怎么去骂这群尸位餐素的蠢材!
秦军已经在魏国土地上肆虐十天了,可是……眼前的这群鸵鸟,身体都快要被野兽踩扁了,还要把脑袋扎在沙子里,装做看不到现状,来自欺欺人。
目前为止,已经可以确认的消息是:秦军又攻取了大梁城西北的三县,魏国首都大梁城,已经成了面对秦军的最前线。魏国已经向暴虐的秦军,露出了柔软的腹部。
此时放在唐雎案前的是_——外黄令张耳,在外黄县城破前,发来的紧急公文。
他在公文中说秦军足足有十万人,外黄即将不保,在城破之际,他派人送来他最后的一封公文,并将秦军的大致实力报上。
在公文的末尾,他妄自猜测道:此次秦军的作战目的,必然是攻略整个魏国,希望朝中诸公早做应对。
让唐雎老爷子生气的是,眼前这群目光短浅的货,竟然还在质疑这封信的真实性。
只因为张耳没有在公文的下方用印!
甚至有个军将,言之凿凿的说:必然是有人冒充张耳笔迹,目的就是扰乱魏国视线,做出错误的判断。
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