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4 章(1 / 1)

七等分的未来 李白不太白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旧唐书》:“是时就其国得方土那迩娑婆寐,自言寿二百岁,云有长生之术。太宗深加礼敬,馆之于金飚门内。造延年之药。令兵部尚书崔敦礼监主之,发使天下,采诸奇药异石,不可称数。延历岁月,药成,服竟不效,后放还本国。太宗之葬昭陵也,刻石像阿罗那顺之形,列于玄阙之下。”

  由此便有人大放厥词,称李世民为了长生不老而吃丹药而亡。

  但是即使以普通高中生的文言文水平,也可以看出,吃丹药和太宗之死说的是两件事。

  一件事是说,印度有个老神棍说自己两百岁了,于是给李世民炼丹药,吃了之后并没有效果,于是后来就把他撵走了。

  第二件事是说,李世民去世之后下葬昭陵,人们将阿罗那顺的石像雕刻在昭陵的玄阙上耀其武功。而阿罗那顺,便是王玄策俘虏的一位天竺王。

  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李世民的死和丹药有直接关系,若是他真因丹药而亡,怎会仅仅将那神棍驱逐了事?

  唐太宗吃丹药亦非求长生,治病罢了。

  贞观二十一年:

  “(正月)上将往哭之,房玄龄以上疾新愈,固谏。”

  “(四月)是月,上得风疾,苦京师盛暑,夏,四月,乙丑,命修终南山太和废宫为翠微宫。”

  “(十一月)壬子,上疾愈,三日一视朝。”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去世那年):

  “(三月)辛酉,上力疾至显道门外,赦天下。丁卯,敕太子于金液门听政。”

  “(五月)上苦利增剧,太子昼夜不离侧,或累日不食,发有变白者。上泣曰:“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丁卯,疾笃,召长孙无忌入含风殿。”

  由此可见,李世民是正常病逝,和丹药并无关系,他本寄希望于丹药能治病,只是没有效果。

  此外,还有一个谣言,称李世民晚年奢侈,大修宫殿。

  这也是谣言,李世民是有修宫殿不错,但大多是修缮隋帝以及李渊时期的宫殿,远远称不上是大兴土木。

  由于此处史料比较零散,不表。

  最后也是最广为人传的“李世民篡改历史”,不学无术而又好谈历史之人对此捶足顿胸,称“李世民改史,遗毒无穷”云云。

  李世民真的有篡改历史吗?答案是否定的。一年半以前,我曾经在知乎上为了反驳某人专门写过文章,如今稍作修改即可。

  玄武门之变,史书上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没有必要有任何掩饰,唐太宗要看国史,房玄龄给他看的根本就不是原版,而是在原版之上的修改版。

  而且,从头到尾,李世民就没有看过自己历史的原始资料。

  “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

  可以说,李世民根本就没有接触到真正版本的史书,而是房玄龄等人修改特供版,原始资料依旧保留着。

  某些人言之凿凿的说李世民篡改历史,他的原因如下:

  “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即使只有高中生的文言文水平,便可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史书中说的很清楚,起居注语多微隐,什么叫微隐呢?春秋上说: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

  这个时候,唐太宗是尊者,是贤者,所以起居注自然而然为他微隐了,根本就不需要唐太宗的命令,史官自然而然就把一些不光彩的事情模糊处理,这些肯定也包括所谓的玄武门之变。

  但是从唐太宗的话中可以得知,他是非常坦荡的,甚至是理直气壮的,至少表面上是如此。他以周公、季友举例子,表示自己所做的那些事情是合理的。

  所以他的是责备史官,把那些写的隐晦浮夸的词删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告诉史官要有一说一,别替老子藏着掖着的,好像老子做贼心虚似的,要写就大胆的写。

  《贞观政要》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

  “太宗见六月四日事(玄武门之变),语多微文,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侍中魏征奏曰:臣闻人主位居尊极,无所忌惮。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实,后嗣何观?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辞,雅合至公之道。”

  魏征都没对此说三道四,反而褒扬唐太宗实事求是的精神!谏臣魏征即使真的畏惧玄武门之干系重大,也绝无可能在这件事上主动溜须拍马。

  所以这明明是展现了李世民的胸襟气度,为什么到了某些人嘴里就变成了篡改历史了呢?如果真的篡改历史,他第一个要改的,就是把他看史书的记录给删掉!

  而且唐太宗之前看的是大唐国史,不是他私人的起居注!而且说起私人历史,他的确也想看过:

  “贞观十三年,褚遂良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注。”

  “太宗问曰:卿比知起居,书何等事?大抵于人君得观见否?朕欲见此注记者,将却观所为得失以自警戒耳。”

  “遂良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以记人君言行,善恶毕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

  “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耶?”

  “遂良曰:臣闻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何不书之?”黄门侍郎刘洎进曰:“人君有过失,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

  “太宗以为然。”

  唐太宗:我能看自己的起居注吗?

  褚遂良:滚,不能,我还没听说要看自己起居注的皇帝。

  唐太宗:我有不好的地方你记下来了?

  褚遂良:放心吧,全记下来了。

  刘洎:放心吧,就算他不记,我们也会记。

  唐太宗:……算你们狠。

  唐太宗连自己的起居注看都不能看,何来篡改之说?

  关于所谓的“篡改历史”,史书上还有这么一段记载:

  “至七月八日。又谓遂良曰。尔知起居。记何事善恶。朕今勤行三事。望尔史官不书吾恶。一则远鉴前代败事。以为元龟。二则进用善人。共成政道。三则斥弃群小。不听谗言。吾能守之。终不转也。鹰犬平生所好。今亦罢之。虽有顺时冬狩。不逾旬而返。亦不曾绝域访奇异。远方求珍羞。比日已来。馔无兼味。自非膏雨有年。师行克捷。未尝与公等举杯酒。奏管弦。朕虽每日兢惧。终藉公等匡翊。各宜勉之。”

  李世民:宝宝很乖的,知人善任,不听谗言,而且能固守本心。过去喜欢玩玩鹰犬,现在也不玩了,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