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45 章(1 / 1)

水浒任侠 云霄野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军力而言,关西诸路方面缺乏战略纵深,的确也很难面面俱到,稍有疏失,恐怕便将导致全盘防线崩溃,谁又敢说自己又万全之策必然能抵御得住齐军的全面猛攻?

节堂内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后,却是刘子羽蓦的站起身来,向吴玠谏言道“也正如吴帅所言,兵事分轻重缓急,虽我等身兼重任,自是守土有责,然如今战事险急,若是分散军力抵御敌军,实乃得不偿失,恐怕力图要保住一应军州,反而连一处守不住,也务必须有所取舍,而按下官想来,齐贼此番大举侵攻,绝非只图侵占得关西陇右诸地,而必是得陇望蜀,趁势于南进川蜀

倘若贼军势大难挡,几处军州边寨倘若终究是守不住,为求稳妥,我军也须洞察先机,主动撤军,集中诸部军力,依托川陕咽喉大散关所处秦岭北麓险要地势,构筑防线,务必要将敌军隔绝于散关以北,而决计不能教齐贼从秦陇攻入蜀地,否则若是教贼军控扼住长江上流,可顺江东下,而袭取江南江口入海要隘的齐贼水军亦可溯江而上则我大宋危矣!”

刘子羽所谏言语,大致也与吴玠的想法不谋而合。比起如今关西诸路地界为齐朝与夏国瓜分得大半,而仍旧处于宋廷掌控之中的州府,绝对不容有失的则是甘陇通往川蜀之地的要隘关口,这也必然是齐朝西路大军侵攻的最主要目标,既然大概能够预料到敌军的战略方向,自然须要因事为制,提前做下妥善部署。倘若战事险急,那么一些领土是可以舍弃的,重中之重也是务必要保住断不容失的要隘地域,否则大宋亡国之患,也必将会愈发深重

那么齐军意图打通川陕的交通枢纽地域,又必然会集结重兵势必要攻取那些地域?

吴玠当然也很清楚除了大散关以南,宋境利州路治下的仙人关、饶凤关之外,则是位于属连结川陕之首要门户的大散关东面,由渭水流域越秦岭进入汉中地区的另一处关口和尚原了

1984章 壮士断腕,名将的抉择

正史中的宋军经历了富平大战的惨败过后,由吴玠收拢残兵继续死守抗击之际,便有人劝谏其退守汉中,以保全实力死守住川陕要隘门户,而吴玠却慷慨直言“我保此,敌决不敢越我而进!坚壁临之,彼惧吾蹑其后,是所以保蜀也”而断然拒绝,随即他指挥部署,据险接连打退由完颜兀术所统领的十余万敌军猛攻,并派遣敢死将士从斜侧杀出,阻断金军运粮通道,又趁着敌方震恐败退时趁势追击,大败金人,而射伤主帅完颜兀术狼狈逃去,终于致使金国放弃攻入四川的战略计划。

然而吴玠之所以能长久力保住通往大散关的要隘和尚原不失,非但是因为他指挥若定、作战勇猛,也全因有各处百姓自发向宋军输送粮草。而吴玠体恤民心以银、帛偿还,也使得越来越多的百姓向和尚原驻守的宋军输送粮秣。就算金军设保伍、连坐厉发大肆捕杀运粮的宋人集,但是凤翔、陇州各地百姓也依然冒险冒禁送粮,而长达数年之久

可是此时的吴玠却很清楚,就算自己可以利用和尚原一带多是山谷,且路径窄隘、陡壁环立的地势,而使得骑兵占据绝对优势的齐朝兵马大多也只得徒步作战,也足以据险抵御数倍于己的敌军,可是和尚原与其他州府相距遥远,后勤补给恐怕难以为继。纵然自己早已是竭尽全力的团结治下民众,可是宋民百姓,未必会如抵御金虏外寇的进犯那般同仇敌忾,相反的这几年时间里,陆续也有不少迫于生计的乡民暗中越境投到齐朝治下,想要调动得诸地子民敌忾心思,而众志成城的对抗萧唐,恐怕也是无法成事。

何况齐朝今番来势汹汹,也未尝不会从和尚原东北面箭筈关、拢安寨方向分兵侵入,会师于和尚原两面夹攻(正史中金军大将没立率兵马抄后呼应完颜兀术,却为杨政所部宋军击退),如此据险抵抗的守军反而将陷入死地,纵然能使得强行攻打的齐军伤亡惨重,但是从战略大局上思量也仍旧难以扭转敌军得陇望蜀的势头

按吴玠预想,依托和尚原险要只可坚守得一时,为了保存实力,麾下诸部军旅也已然要准备往南撤离,而倚仗仙人关、饶凤关一带险要构筑坚固的防线。如此就算是甘陇一隅的军州也将落入齐军之手,后勤粮秣运输也有了保证,这才可尽最大的可能长久保住川蜀之地门户不失。

是以当各部齐军趁势又攻克了陇州、秦州治下前沿的几处县镇砦寨,吴玠所统领的宋军也并没有分散兵力驰援。一批批的甲仗战袄、粮草军械却开始往南面大散关的方向转运输送而去。而由吴玠委以重任的杨政虽然率领七千禁军于和尚原地域所修筑的堡垒军寨驻扎防御,果然也有齐军精锐奔袭而至,也立刻用劲弓强弩轮番迭射,而对于强攻的齐军兵马造成一定的伤害。

然而位于和尚原东侧,吴玠当然也不会孤注一掷的选择与发动全面侵攻的齐朝大军立决胜负。而是稳扎稳打,徐徐后撤,但凡察觉到哪一处的军州面临敌军的侵攻压力实在太大,分兵救援恐怕还要牵扯得更多的兵马泥足深陷,吴玠会断然选择放弃那颗棋子,不会选择与敌方展开拉锯一般的争夺张,以保存己方军力,而至少在眼下仍然竭力抵抗猛攻的州府军寨,所能发挥出的作用便是尽可能拖缓齐军进逼侵吞的势头。

战争到了这个份上,已经成为双方主帅战略层面上的博弈,非是谋一城一隅,而务必须衡量敌我双方全盘进退攻守间的利害得失。只不过吴玠这边既得宋廷将西线防务要事交托到自己手中,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在宋朝而言却最容易招致国君与权臣猜忌,不得已吴玠一面须要保存实力,一面却还要派遣快马速往宋廷陈情奏请。否则哪怕是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有所取舍,奸臣自会坑你,而虽有一腔热血却不曾设身处地体察过战局的所谓忠直臣子也可能会弹劾抨击你畏敌怯战、不施救援而致使疆土沦陷,也就如当初小种相公被朝廷逼到了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