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2 章(1 / 1)

伐清与殖民 回忆破天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这些原大明奴儿干都司地区的毛皮、药材等物资在内,都是可以去收购的!

百倍的利润只是初步估计,实际利润只高不低。

而奴儿干都司虽是满洲鞑子的发源地,但因为天寒地冻,实际已经没有多少脱离原始野生的真鞑子了。

哪怕是原始土著,男丁也多数被鞑子拉入了八旗中,冠以野女真之名,做高级炮灰,这些年的征战和无休止的拉壮丁,不仅让幅员辽阔的奴儿干都司土著人口大降,还加剧降低了奴儿干都司的武装力量。

那么有着绝对优势兵力,甚至这个绝对优势兵力达到了百倍的情况下,早鞑子之前,在这些山高皇帝远的地方,收购一些毛皮、药材等,又能如何呢?”

又是攻占济州岛、郁陵岛,又是安置五十万军民,还要跟鞑子在奴儿干都司抢毛皮、参茸等药材,三位听的是目瞪口呆,心中直呼眼界在郑恩面前,就像翱翔天空的雄鹰跟井底之蛙的区别一样,可悲的他们是后者。

——

五月初六,凌晨,伴随天空的鱼白,郑恩在停靠在香港的三桅炮船上,挥手告别为自己送别的留守将士。

“大帅万胜!”

“郑家军万胜!”

留守香港的将士,在甘辉的带领下,齐声高呼,祝福郑恩带领的出征远征军。

港口的甘辉与三桅炮船上的郑恩四目相对,甘辉的眼中满满都是担忧,二人自从出发前往北京以来,就几乎都是形影不离的地步,哪怕这几个月的生死厮杀,也是甘辉负责战术和实际指挥,郑恩负责战略和鼓舞士气。

互相默契,常胜不败的组合,这个时候却不得不分开了。

珍岛的对于郑恩来意义重大,对岸的朝鲜及鞑子的大军,又在不断的聚集、不断的增加,且朝鲜是有水师的。

珍岛离大陆的距离又本不远,随时可能面对清与朝联军的攻打,一旦开战,那就是大规模的海陆两栖作战。

又精通海战又精通陆战的,整个郑家军现在也就两人,甘辉、施琅,施琅这反骨仔还有用,但肯定不能用在这种节骨眼上。

所以,留守珍岛的任务,非甘辉莫属了,而郑恩不得不担负起为大明,为麾下直属的六十万军民,开辟济州岛这个第二块致命地。

三艘三桅炮船、一艘广船、十艘福船、十艘鸟船、三十艘运兵沙船,苍山等小船不算。

这就是北海舰队及内海舰队抽调出来的特别舰队,作为这次远征的主力船只。

刚刚起航离开港口,郑恩收复了一下第一次全权指挥大军作战的心情,看向了一旁激动不已的两人之一施琅,很是亲昵的像亲兄弟一般的道:

“施大哥,那么舰队唯一的广船还有倭国之行,我就交给你了。

施大哥,你是跟我一起玩到大的,虽然你是大哥的贴身护卫,但现在你到了我这里,那么我们之间自然要互相托付一切,包括生命……

倭国路途遥远,危险重重,你一定要……”

郑恩一大堆酥到骨子里,但又让施琅非常受用的话,毫不吝啬的滔滔不绝,施琅一脸的信誓旦旦,心中已经高兴的跟掉进了蜜坛子似的,呼吸都带着甜味,胸膛拍的啪啪响:

“三公子,放心吧!倭国是我们郑家的主要贸易国,做为郑家的老海狗,一趟日本并不能难倒我,到了倭国,我一定严记您的命令。

一,联系驻倭国郑家商会。

二,联系驻倭国、用着日本名字的二公子田川次郎左卫门。

三,通过郑家商会及二公子的田川家,在倭国大量征召善战又失去了家主的倭国浪人,购买精良的倭统、倭刀、铁甲,购买尽可能多的粮草、物资。”

214章 联系驻倭国郑家势力

当施琅将自己嘱咐的三条,丝不差的说出来之后,郑恩才一脸大笑的跟施琅拥抱了一下:

“施大哥,这不是军令,是你我发小之间的互相扶持!

施大哥,那么这一切就拜托你了。”

施琅是感动的稀里糊涂,当初还跟甘辉比较,嫉妒甘辉好运,现在看来后来的他,要居上了。

没办法,三公子如此信任自己呀!

“一定一定,再会!”

说完,施琅头也不回的走到三桅炮船的船舷,改小船往广船所在去了。

同行的冯凯章一直连话都跟郑恩说不上,不过要说的夜里召见的时候已经说的差不多了,还有关于施琅所说的三条军令,他这里也有详详细细的书面化的本子。

跟郑恩拱了拱手,冯凯章跟上施琅,上了小船。

别看郑恩口头上说这是他与施琅间的互相扶持,如果施琅真这样去想,而不将军令当回事的话,冯凯章会二话不说的拿着书面军令,直接命令随行的郑家军将施琅军法处置。

军令就是军令,郑家军就是郑家军,不是一个郑恩对他施琅说些好话,就可以让他施琅随便飞的地方,除非郑恩手出的军令形式让他“飞”,可这种事甘辉都没有,何况他施琅呢?

郑恩站在船头,默默看着反骨却不使智慧的施琅,与对大明世代忠心的冯凯章,两人成为一个组合转广船,全速往倭国而去,直到再也看不到广船的影子,才回头。

身旁剩下的郑大力、方大洪,还有重新主动卸任珍岛卫职位,回到身边王晓、吴鹏,以及高文采、邓世忠,迎了上来。

“公子大帅!”

郑恩摆了摆手,露出了微笑:

“第一次全权指挥作战,诸位多多帮带,特别是高兄、邓兄,你二人是此次远征军的副帅,各方面都有提点一下我这个生手,切不可酿成大祸。”

高文采与邓世忠对视一眼,相视苦笑。

“大帅说笑了,从北京以来,那一场大仗您不是身临一线,前后表现已经不是我俩能指点的了,跟着大帅学习才对。”

说话的是高文采,郑恩的表现与进步,高文采看在眼里。

战略方面,高文采最初就没觉得,他能跟郑恩比。

战术与指挥方面,郑恩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萌新,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加上每一次都亲临一线,提升那是肉眼可见,一天一个样。

高文采真不觉得,他和邓世忠,在指挥作战方面,有什么可以指点郑恩的了。

高文采这么说,一旁的邓世忠也选择了默认,郑恩摇了摇头,自己的事自己清楚,战略是后世几十年的培养及领先几百年的战略学识加上对于这段历史的了解,这个天生蔑视整个时下世界上,这个不可否认。

最起码历史轨迹完全改的不像样之前,是这样的,完全脱离历史轨迹,领先几百年的知识,也不是随随便便的时下人能超越的。

战术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