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7 章(1 / 1)

伐清与殖民 回忆破天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这方法可行,不过不到最后的关头不能用,这个方法我记住了,真到了最后的关头,我会用的。”

郑恩的话,郑大力听的那叫一个开心,都感觉自己一本三国演义在手,都有当军师的料了。

郑恩又鼓励了郑大力几句,看向了他人。

“买吧!我们钱多,可以花高价买粮。”

这是后勤一把抓的邓大继的提议。

“抢!当初我们光复北京城时,就获得过大量的粮草,只是没办法带出来。

现在闯贼被清虏鞑子打败,锐气受挫,正好我们趁虚而入,再光复一次神京。”

这是地位有些受后来者威胁的高文采的提议。

三人发表了提议,还剩甘辉、邓世忠、朱纯八,以及两个护卫副统领没有说话。

当然两个护卫副统领是可以不用说话的。

凡是军议,只要有时间,不是时间特别着急的情况下,郑恩提倡都是人人发言,断粮也是半月之后,再加前三人的提议,取一些可取之处,将断粮的情况再推迟七天还是可以的,所以不急,有时间听每一位发言。

郑恩看向了朱纯八,朱纯八其实是在场几人中能力最差的,包括郑大力都比他强的多,因为郑大力武艺高强。

副游击将军的身份也是因为资历,郑恩又有竖立一个不会忘记任何一个功臣,千金买马骨的意思。

朱纯八也没想到什么好办法,其实他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还没有郑大力多。

郑大力虽然不喜欢读正书,但不表示他读书少,毕竟是郑家从小以文武双全方向,花大价钱培养出来的。

军队,又是乱世战时,自然是优胜劣汰,朱纯八感觉压力很大,可又实在能力有限。

这大帅看过来了,再没好主意也得说两句,这是惯例,可朱纯八实在想不到什么好提议,干脆从自身出发。

“大帅,不如娶个有粮的妻子,咱们以金银为彩礼,嫁妆不要别的,就要粮草。”

好吧,勋贵旁支也是勋贵,通过联姻来解决问题,这还真是勋贵家族经常用的。

可?郑恩看了看自己只有十六岁的身躯,摇了摇头。

“办法很好,回头我给大哥、二哥张罗一下,纯八,你也多留意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粮食大户,好实行你的提议。”

还真接受了?!

朱纯八感觉他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之前那不如人而颓废的情绪,随风而去。

最后,邓世忠提议从江南调粮,毕竟一直以来都是南粮北调,轻车熟路,而且别的不说,江南的很多忠臣是会出粮的,郑家也会出粮的。

其实要不是天津直沽本就屯了一批运河漕粮,天津大沽口屯了一大批海路南粮,本就没办法带多少粮食的三十万军民,早就出现缺粮了。

邓世忠的提议也可以采取。

理论上来说,最后说话的甘辉提议道:

“该说的,他人都已经说了,在我看来,三十万军民粮食问题,并不是什么小事,加上还有天津军民的粮食问题,从我们光复天津之后,也归我们承担。

这就是四十多万军民人吃马嚼,单单一种方法无法解决缺粮的问题,还要数管齐首发

树挪死人挪活,而且天津城再塞下三十万军民,实在太过拥挤。

我提议,不如组织军民南迁,江南粮多,我们又有钱,不愁养不了三十万军民。”

本以为有权发言的,都已经发言完毕,就在郑恩要出言总结的时候,王晓冷不丁的发言了,最后才发言,整得比甘辉官还大的样子。

而且言语还十分轻佻,这个时候轻佻,那就有嚣张的嫌疑了。

“要我说,还是高参将说的最实用,粮食不够,抢就对了,光复神京不行,我们可以光复盛京啊!

盛京的存粮可是不少,而且鞑子倾巢而出……”

后面王晓说了啥郑恩没听进去了,因为光复盛京已经说到了自己的心坎,这么兴师动众,这本该留在监国身边稳固自己把持朝政的地位的时候,毅然决然的领大军出征。

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行毛文龙之事,偷袭辽东吗?清兵已经有五次入关了,每次都是满载而归,不说盛京,单单是普通的旗兵村庄,就有太多太多这些年劫掠来的各类储藏。

165章 花钱方面的差距

“现在我们的现状就是,钱多!!大家都是自己人,邓大继更是管钱的,也就敞开的说了,当然还请大家保密,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动荡。

别的不说,我们现银我们就还剩有四千万两,黄金、珠宝、玉石等等财宝加起来还价值三千万两。”

指挥舱都是倒吸凉气的声音,才几个人而已,发出的倒吸凉气声音,比几十人还大。

这么多银子是什么概念,崇祯一朝十七年,国库、内帑累计入库的金银都没有这一半多吧!有吗?还真说不准。

郑恩语不惊人死不休:

“当初办团练,发安置费,给自行南迁的百姓发钱粮,再到香县发的,加起来也不过是八百万首发

给郑家军安置费,以及数次全军奖励一月俸银,无数次针对个人奖励一月俸银。

一人十两安置费,七万将士,这就是七十万两,加上杂七杂八的军服、骡马、战马、营帐等等的置办,七万大军总共消费了将近百万。

数次全军奖励一月俸银,郑家军普通士卒是三两月俸,又加三两战时津贴,这就是每人最少六两,而军官俸禄及津贴更高。

队副/伍长四两,队总五两,副旗总六两,旗总七两,加上等同的津贴。

而一个旗四十人,旗级军官就是三人,队级九人,一共十二人,官与兵的比例超过了四比一。

到了参将,月俸加津贴超过了二百两,而且军中除了一正官二副官,别忘了还有一个军官团。

七万大军,数次奖励一月俸禄,加上个人奖励的俸禄,加起来有三百万两。

其他开销加起来,包括朝廷平常的维持,各方开支等等,有百万两不到。

八百万两加一百万两加三百万两等于一千二百万两。”

一千二百万两,就这样花了,可是,可是好像还有更多地方可以省的啊!

崇祯两面开战,内忧外患的时候,一年的军事开销恐怕都没有一千二百万两吧!

还有这百万,那百万,来来去去的,什么时候,钱是以百万来做单位了?平常人家都是几文几文都舍不得。

按照承平年间,不说承平年间,单单说将大战控制在国外的万历年间,万历三大征将战争都控制在了缅甸和朝鲜,可那个时候也没谁敢以百万为花钱的计算单位呀!

“这才多少天,一千二百万两白花花的银子,不,白花花的银山没了。

我说我几个月前,我儿子弄丢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