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0 章(1 / 1)

朕不是宋钦宗 江湖无水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3个月前

帖,不看储君亲笔书信,就是不把东宫放在眼里。

不过想来也不奇怪,刘仲武视高俅为靠山,自然不能把儿子送入东宫来。

就目下情况而言,高俅一言可定刘仲武去处,实在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

至于东宫能给的好处,那也是以后才能享受得到。

在现在和未来之间,很显然,刘仲武选择了现在。

“罢了,以后在做计较。”赵桓道。

此时是动不了刘仲武,只能等他登基,或者恰好遇到。

不过,赵桓已经给刘仲武记在了小本本上。

尽管刘锜是和韩世忠差不多的名将,赵桓也不愿意轻易放过刘仲武。

为君者固然该心胸阔达,然而也要恩怨分明,赏罚分明。

今日爱理不理,来日高攀不起,且看谁能笑到最后。

“吴氏兄弟如何?”赵桓问道。

魏勇道:“臣多方打探,得知吴氏兄弟做了私商,行踪归期不定,实在无从找起。”

连续问的都没有下落,让赵桓好生没趣,因此问道:“此去,可有贤才收获?”

“好教储君知晓,倒是寻找到了四位俊才。”魏勇答道。

“都有谁,快快请来相见!”赵桓喜道。

他给的名单,都是史书有传的。

不同于文臣凭品德可上史书,武将能上史书,那非得有真本事不可。

因为不管是保国安民还是祸乱天下,你一个武将没点真本事,都办不到。

魏勇道:“这四个,乃是王彦、邵兴及其弟邵翼,另外臣于路途中偶遇一俊杰名王燮,殿下可视看一番。”

“好~好~好~”赵桓笑道:“速速招来相见。”

魏勇说的四个,有三个大名流传后世。

邵兴大名后世不显,然而本事不小。

南宋初年,邵兴领乡人于解州神稷山结寨,屡败金兵,金人执其弟邵翼,迫使他投降,他严词以拒。

李彦仙守陕州,邵兴投其麾下,陕州失陷,突围南下。

后任商州知州,屡败金兵,力保商州十年不失。

当时商州地处前线,能力保地方不失,足见其能,且应是文武全才。

宋金议和后,邵兴常愤愤不平,后调知金州,常派兵化装出境袭击金兵,为秦桧所恨,被毒死。

咦?赵桓突然发现了不对的地方。

秦桧被流放房州,此时房州刚破不久,其下落不明,肯定不会有机会来害邵兴。

如此,不知不觉中邵兴居然欠了东宫一条命。

这只是个玩笑,赵桓自然不会当真。

讲真,从出生至今的经历,赵桓并无记忆,只知道他是解州安邑人,能够找到邵兴,实在是意外之喜。

至于邵翼,赵桓也不知道他本事如何,权当添头,留着用罢。

随着东宫实力越大,需要的人同样在增加,邵翼来了,绝对不会没地方安置。

七十三 实施

四人拜道:“拜见太子殿下。”

王彦身高不过五尺有余,但是极为健壮,邵兴高高瘦瘦,双目有神,邵翼看着文质彬彬的,至于王燮则十分高大帅气。

仔细打量一番后,赵桓一一扶起四人,道:“四位不因东宫式微来投,吾不胜欣喜,且坐下来说话。”

“多谢殿下。”

落座奉茶后,四人开始介绍自己出身。

其实没什么好说的,此时四个都是无名小卒,并无出色的经历,因此乏善可陈。

但是,赵桓记得四人以后的经历。

邵兴不必多说,能文能武,擅长奇兵袭扰,邵翼嘛,可为文官。

王彦比邵兴还要牛逼。

王彦年轻时性格豪放,爱读兵书,后受父命赴京师,隶弓马子弟所,经宋徽宗亲试,授为清河尉,后入泾原军中,两次随种师道讨西夏,立有战功。

因奉养母亲辞官归乡,不出。

靖康年间,王彦慨然弃家赴河北,投在河北招抚使张所帐下,被破格提拔为都统制,当时岳飞为麾下裨将。

建炎元年九月,王彦率岳飞等七千人强渡黄河,进攻卫州。

与金兵激战一天后,收复新乡,取得渡河以来的第一次大捷。部

金人误以为宋军主力来到,出精锐六万余将其所部围困。

此时,张所贬逐岭南,河北西路招抚司撤销,王已成孤军。

因众寡不敌,又无外援,多方遂突围而出。

当时势危,有部将将带兵而走,其中便有岳飞。

王彦转,入共城西山结寨,并以心腹联络两河豪杰,结成联盟,共同抗金。

其部军兵为他抗金赤心感动,都在面上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以示忠于王彦、忠于宋廷,是为八字军。

因与金人屡战屡胜,王彦声名远播,两河义军纷纷响应,又有傅选、孟德、焦文通等归附。

势力扩大后,王彦联络当时的东京留守宗泽,准备约期伐金。

宗泽接到王彦书信,即召其至东京议事。

事情未曾,宗泽病逝,王彦为主和派忌惮,剥夺兵权后发配范琼麾下充任御营平寇统领。

其大为失望,遂称病致仕。

其后又于张浚麾下任职,只是谏言不听,张浚大败而猜忌王彦,因此求到地方任职,改任利路钤辖官,又改金、均、房州安抚使,知金州。

在地方多有政绩,然而终究被主和派解除兵权,郁郁而终。

如此良将不能战死沙场,却郁郁而终于病榻,实在诚为可惜。

只是如何安置他和邵兴两个,赵桓有些难以决断。

东宫亲卫主官已定,自然不能改变,若是把这两人放在主将之下,怕是又要浪费了才能。

沉吟片刻,赵桓道:“短期内,东宫禁卫绝无扩充之可能。”

闻言,王彦、邵兴脸色不变,邵翼则满是无所谓,王燮却露出了一丝失望。

见此,赵桓越发觉得王燮不堪用了。

不堪用,也不敢用。

原轨迹中,金军攻宋,王燮成为勤王义兵,溃散后沦为盗贼,四处劫掠。

招安后官运亨通,得授枢密副都承旨、四壁都巡检使。

建炎元年,其为河东经制使,军政大权在握,然十二月金军破同州,不战而退。

翌年六月知凤翔府。十一月,延安失陷,其又望风而逃至宋高宗行在,改授御营前军统制。

作为逃跑将军,王燮表请宋高宗驾幸四川,上不从。

三年授淮南招抚使,与叛将淮东马步军副总管靳赛战于兴化,大败而还。

可见其军事能力之差。

纵观两宋,但凡有些本事的武将,不一定打得过辽金西夏,对付叛军贼寇绝对是砍瓜切菜,无往而不利。

同年,右武大夫、忠州防御使、知泗州李成叛变。

不错,就是现在属于赵桓的那个李成,如假包换。

王燮奉令镇压却不敢进,闻金军即将渡江,即退兵而还。

同年十一月,金军渡江,杜充命都统制陈淬率右军统制岳飞等十七将三万人及王燮所部一万三千人御敌,尚未接战,王燮率军先逃,导致宋军大败。

绍兴三年六月,王躞为荆南、潭鼎澧岳置制使,奉令镇压杨幺叛乱。

大约觉得区区流寇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