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他一击,在夏国,他可是摆不起什么皇帝架子来。
“陛下,夏国不允许派兵开道,而且,由于今日洺津渡的人流众多,街区内不能走车马,您和诸位大臣们得步行去码头。”李德全提醒李渊道。
“朕记得你刚才说街道上已经人山人海,那朕还如何走?”李渊向李德全质问道。
“呃,这个,由老奴和几个内侍还有宫女们慢慢在人群里找人借道,或可缓慢行走到码头前,听说,夏王平时出门,也是这样的。”李德全弱弱的答道。
“陛下,以民为重是夏国的基本国策,咱们也入乡随俗吧!”李孝恭向李渊进言道。
多次来过夏国的他,对于夏国的各种习俗可是颇为了解,只是,他们这些人自己恐怕也不知道,他们对这些新的习俗,或者说夏国的各种规矩的接受度,已经越来越高,越来越习以为常了。
“行吧,众卿随朕一起去码头看看。”
李渊点了点头,一马当先的朝酒店外面走去,出了酒店的门,他才真正的知道什么叫做人山人海。
“朕原以为,长安是这世上人最多的地方,却不想,与这洺京相比,却是差了一大截。”李渊有些发愣的看向码头方向密密麻麻,绵延了不知道几里的人群道。
“据广播电台播报的消息,今天到洺津渡来的人流可能达到一百多万,而且,在端午节龙舟大赛的决赛结束之前,每天都会增加,这百万人里,哪怕只有一成的人下注,龙舟比赛的盘口也会有超过百万贯的注金,陛下到时候也可以下场好好的玩几手。”李孝恭就着话题,向李渊道。
“朕昨夜好生的研究了一番那盘口的赔率,发现大有可为啊!一会儿到了码头,得好生看看这些队伍初赛上的水平。”李渊闻言,也很是兴奋的道。
“前几轮儿臣的战队必然胜出,父皇若要下注,记得买第三十七队,现在落注,大概有三成的赔率,连着几轮下来,进入半决赛之前,咱们赚一倍,不在话下。”李元吉很是得意的道。
“是么?李德全,投注的事情交给你了,现在就去办。”李渊见李元吉信心满满,当即向李德全吩咐道。
“陛下,投多少?”李德全转头询问了一声道。
李渊摆了摆手道,“全投。”
见他对李元吉的战队这么有信心,一干大臣们也是纷纷的吩咐门下的随从,记得投李元吉的三十七队。
一路讨论博彩的这些朝臣们,此时也不觉得靠几个内侍慢慢的找围观的人群借道赶路的事情有多烦躁了,将近半个时辰后,他们一行人才来到码头上布置好的席位上,于秋和一些出席的外国政要早已在席位上入坐多时了。
看到李渊过来,大家只是起身与他点了点头,算是见礼了,倒是李秀宁,太子妃郑观音,秦王妃长孙氏三女走出了席位,迎了上来与李渊见了礼,带着李渊,去到了于秋所在的第一排的席位上落坐。
翁婿两人不可避免的又握了一次手,待得李渊坐下来之后,于秋笑道,“咱们夏国很好玩吧!”
不知道为何,李渊见了于秋,心里有些尴尬,或许是白拿了于秋两百万贯,不好意思的原因,点了点头道,“你们夏国确实有趣。”
“有趣就多玩玩,多看看,这些日子我公务繁忙,没有办法陪您,有什么地方想去,都可以跟秀宁说。”于秋微笑的说了一句,在嘉宾席前面设置的一个发言台上,主持比赛的马周,便已经开始讲话了。
他从办赛初衷,到比赛规则,一通讲解完毕之后,所有参赛队伍就开始进场了,战队总数量居然达到了三百多支,总比赛人数达到了七千多人。
当然,最令人震惊的是,这么多人的比赛,超过百万人的观众,次序居然一点都不乱。
洺水河上,三百多艘龙舟分左右,足足排列了一里多长,两岸的观众,则更是沿着水上赛道,排开了五六里,但是,他们这些人都能听到马周的讲话,比较服从武警官兵的指挥调配。
古人没有谁不爱看大场面的,龙舟队就位的鼓声擂起之后,所有人都兴奋了起来,于秋被马周邀请,作为第一场第一组比赛的发令人,在第一组参赛的十艘龙舟在出发点就位了之后,便拿着话筒,和发令枪来到了河岸边的发令台上。
“各就位预备!”
“砰!”
随着一声枪响,十艘龙舟如同离弦的箭一般,向前快速划动了起来。
打完枪回到座位上的于秋,一脸郁闷,以前的时候,自己在过万人的场面上一露脸,积分那是蹭蹭蹭的往上涨,今天现场都有百万人了,刚才那一下,也才涨了一两万积分,而且,上涨的趋势很快就停了下来。
因为每个人贡献积分有上限的原因,他在本土待的时间越久,收割积分的难度也就会越高,看来过两天,得找借口去新罗种种人参,视察视察参田开发,去高句丽,看看矿产开发,银行的建设什么的,那边的人口稍微密集一些,收获应该会稍微多一些。
倒是头一次看到这么大规模的比赛的李渊,在龙舟一出发之后,就开始兴奋了起来,受到了百姓们山呼海啸的“给劲,必胜”等等的口号的影响,他直接离席,跑到了河边去,眼神是一眨不眨的盯着比赛的队伍。
“父皇这么紧张,该不会是和元吉他们一样,在博彩的盘口下了重注吧!”李秀宁诧异道。
她的话才刚刚说完,就见满头是汗的李德全拿着一张单子往河边跑了过去,向李渊喊道,“陛下,七十万贯,全投了齐王的队伍。”
闻言,李秀宁脸色顿时一黑,李渊要是把心思放在这些东西上面,这趟夏国他可就算是白来了。
第四百四十六章 夏王有喜
人往往更容易接受娱乐玩耍方面的东西,李渊也是如此,尤其是这两年边关没有战事,国家内部也算安稳的情况下。
他不会像夏国的官员,几天不下雨,就会去考虑灌溉的水渠是否水量充足,在什么位置架设抽水机抽水,能保障这些水渠的水量等等的问题。
上行而下效,李渊都这样,到他属下的官员那里,就更加不会考虑这些问题了,这就导致,和去年差不多程度的干旱来了,他们现在还一无所知。
李唐朝治下,通常都是等到事情严重到无法挽救,百姓们开始死人,逃难,地方官员兜不住了,才会上报到朝廷层面。
此时的大多数李唐朝臣只是看到了夏国这边的农田里,各种农作物长势良好,却没有想过,这是夏国的官员早就把工作做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