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多亩,到了下午的时候,于秋就更加熟练了,直耕种了两百多亩,让一整天的耕种数量达到了四百亩,这才停下来休息。
“照这个速度,三月下旬我就能完成一万亩燕麦田的耕种,你带人去山庄那边,帮我将河坡上那块地整出来,肥力都下的充足一些,用河泥和腐土做好营养钵,我到时候又有好东西种。”于秋在临时休息的房间里泡了一个澡之后,对侍候在一旁的于安吩咐道。
“又有好东西?和大棚里的红果一样的么?”于安惊喜的道。
即便是种植番茄的时候,于秋将名称告诉过大家,但是,看到那些在苗物上逐渐变红的果实之后,负责打理大棚的农夫们,也很自然的将其喊作了红果。
被于安这么一提醒,于秋顿时想起了年前自己种在武安县大棚里的番茄,问道,“番茄的果子已经开始转红了吗?”
于安点头答道,“是的,农夫们按照您的吩咐,在化雪了之后就将顶棚掀开了,苗物上的果挂的密密麻麻的,每一个都有拳头大小,估摸着,一亩至少都有好几千斤,甚至接近万斤,一些日照比较充足的地方的果实已经转红,农夫摘了一些红果送到山庄去了,孩子们尝过之后都说好吃,属下也吃过两个,酸甜酸甜的,很可口。”
“既然大家都喜欢将它叫做红果,那就叫红果吧!此外,进入三月,除了育苗棚,其它所有大棚的顶棚都可以掀开了。
而且,转红了的果实就要摘,趁着天气还凉快,蔬果不那么容易坏,尽快的将其包装好运送到长安的酒楼售卖才是,零售的价格可以定高一些,相信那些世家子们见到了之后,都会跑来咱们这求取的,你可以何贤在武安县办个品果大会,让那些有合作的世家子们尝尝鲜,将其中一大部分批发给他们分销,咱们留一小部分做种,接着种就是。”
有大棚在,番茄就是一种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的作物,而且番茄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籽多,只要是自然熟的番茄,一个里面的籽,就可以种出很多株番茄苗来,不像小麦和水稻种子,需要好几轮,长达几年时间的种植,才能将规模扩大推广出去。
“将红果批发给他们分销?那他们会不会自己留种之后自己种植?”于安有些担忧道。
番茄可是他这辈子见过的最高产,且还能保持味道可口的食物,几个月的生长周期就能结出这么多果子,比种植果树还划算十倍,早就已经被他判定为可以保持于氏千年昌盛的神品物种了。
最近这段时间,他可是没少往武安县跑,就是怕这红果种子会流失出去。
于秋笑了笑道,“放心,就算他们得到了红果,也不知道如何留种,更加不懂种植技术,三五年内,他们是种不出来的,而三五年后,红果的种植技术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不重要了,公子是说,您还能种出比红果更厉害的作物?”于安瞪大眼睛道。
于秋点了点头道,“所以我让你回山庄整田,做好准备。”
“属下这就回山庄帮您整田。”于安有些激动的道。
他本以为于秋放着那些政务不管,跑到鸡泽县来种地,是不务正业,却想不到,种地才是于秋最大的正业,高产作物带给于秋的,可不止是利益而已,如果将其传播出去,所有百姓都要受他的恩惠,这样的光环,即便是皇帝也不敢轻视。
上次于秋拿出了高产稻种和麦种,李渊就不得不给于秋加官进爵,这次于秋种出了红果,李渊自然也得表示表示。
未来,于秋如果有更厉害的作物种出来,世袭罔替的王爵,甚至是独立的封国,也未必是不可能。
到了于秋现在的位置,就算是想要做甩手掌柜,其实都已经不可能,因为他名下的产业太多了,即便是每一个产业问一句,关注一下进度,也需要不少的时间,幸好,有董放去了东边帮他打前站了,等完成了换装的鬼面骑士出行之后,整个东边的事务,就可以交给他处理了。
越冬场的事情,于秋则是将其交给了高雅贤负责,毕竟,他属下的人手最为充足。
而今年于秋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建设洺州内部,打造一个更加牢固的基础,毕竟,未来的挑战还很大,光靠他一个人有技术有经验,不足以支持各个产业的持续发展,任何大的工程,大的事业,都是由一个庞大的团队来完成的,这样的团队,必须得靠于秋自己从头培养出来。
第两百三十一章 小旱之年
让于秋比较意外的是,二月底的这场雨,竟然是今年春上的一记绝响。
难怪在北方大地,常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进入三月之后,连续十多天都没有一场雨下来,顿时就让洺州的百姓们慌了。
洺州的百姓们一直都是将于秋当作神灵来看待的,春上不下雨,刚播到田里的粮种就不长苗,这就需要像于秋这样神灵般的人物来解决问题了。
“大家先不要急,按照今年冬季积雪的程度来看,今年顶多算是小旱,天上虽然没有下雨,但是上游来水十分充沛,河道里多的是水,我会发动洺州军,用水车解决大家田地的灌溉问题,大家记得,回去了之后告诉乡亲们,一定要配合洺州军的工作。”在鸡泽县闷头种燕麦的于秋被百姓们找上门来了之后,向大家解释道。
他有初级农耕经验,对于看年成也有些心得,早在几天前,他就已经让木工作坊大量的打造提水能力比较强的长条龙骨水车了,洺州有八千专门负责帮助百姓解决问题的消防部队,将他们全部发动起来,靠着大量先进工具,不说多,一天给老百姓们浇个十万亩地还是没问题的。
如果再算上发动群众的力量,一天浇二三十万亩都不成问题,几天时间就可以完成所有田地的一轮浇灌,毕竟,除公田之外,洺州百姓今年种植的田地也就一两百万亩。
现在的问题是,必须要建设起足够多的蓄水库来,并且,要研发打井的技术,以备未来遇到更大的旱灾的时候也能够抵抗。
毕竟,北方大地,缺水是常态,后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还专门搞了南水北调工程。
像现在普遍使用的靠人手工挖掘的井,最多到三十米深就是极限了,以北方的地质情况,很多地方挖三十米深都未必有水,就算有水的,也只能勉强够饮用,不足以支撑农田灌溉。
看来,系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