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又将背靠在大靠背上,顿时感觉浑身有种说不出的舒坦,不由的眼前一亮。
而当他提笔书写了一阵之后,对这大班台和靠背椅就有种说不出的喜爱了,他主管的可是秦王府门下的经营产业,每天要处理的账目和案,多到数都数不清,这种新式的靠背椅和班台,能够让他处理公务的时候将身体舒展开,至少跪出了老茧的膝盖能够轻省不少,算是个妙物。
而当他的目光看向大班台左右两侧雕刻了图案,甚至还挂有铜锁的时候,又向阚棱投去了询问的目光。
“这叫做抽屉,平时可以放一些书籍稿,如有贵重的,还可以上锁,只需要轻轻一抽,就能伸手取用。”阚棱一边说着,一边给长孙无忌展示了一下。
果然,长孙无忌只需要坐在椅子上,就能轻易的取到两边抽屉里的东西,顿时便连连点头道,“此物设计的倒算精巧,在长安,应该是不愁卖。”
“这么说,长孙尚书愿意接下这些货物喽?”阚棱笑道。
长孙无忌摇头道,“不,我最多能帮你把这批货售卖出去,今后再有货,我是不会接的。”
“这又是为何?”
长孙无忌笑道,“因为你这些东西都是普通木料做的,别人也可以造,你这次卖完,各家的工匠看了样式,都会在自家开始仿造,根本不会出价买。”
阚棱又问道,“你们长安权贵家里都养了工匠的么?”
长孙无忌点头道,“当然,但凡有爵位品级的,谁家还不养一些工匠仆人,就算没有,他们也会找工部借用。”
阚棱又问道,“可是,他们养这些工匠,也是要消耗粮食,开工钱的啊!”
“粮食确实要吃一点,但是,工钱从何说起?”长孙诧异道。
“工匠们做事都不用工钱?”阚棱确认道。
长孙无忌摇头道,“从未听说有那家会给工匠开工钱的,主家能赏他们口饭吃,已经算是恩德了。”
阚棱暗喜道,“您这么说,我就懂了。”
第一百一十五章 无工不商
工商工商,无工不商。
于秋既然已经定下了今后以工商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那么,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工人的问题。
能工巧匠,在任何时代,都是推动世界进步的一个重要群体,但是这个群体,在当下这个社会却不怎么受重视。
工户在古代是比农户还要低一等的存在,每年初了要为朝廷服役之外,他们也就是在权贵大户家做些杂活,讨口饭吃,通常与奴仆没有什么差异。
而什么原因导致这些能工巧匠会处于这种尴尬的社会地位呢?
于秋总结,这是因为工没有与商结合在一起原因。
这个时代的商业属于贱业,商贾属于贱民,是上不得台面的阶级,即便是世家权贵门下或多或少都有经商的产业,但是在明面上,他们是不承认的。
工匠们生产制造出来的东西,如果不拿去做商业销售,就体现不了他们的价值,这就导致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商人差不了多少,只能成为世家权贵门下的走狗,依附着他们而活。
这也是为什么,一批木工家具到了长安,长孙无忌会问原材料好不好,却不问制作费不费工的原因,因为工人的劳动力在他眼里是不值钱的。
于秋在后世就是个成功的商人,他知道工业是商业的基础,所以,他对能够帮他发展工业的工人阶级十分重视。
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们之所以想要窃取于秋的技术,是因为长安有比河北多十倍百倍的工匠,一旦获得了技术,他们就能获得比于秋多十倍百倍的产出和利益。
而于秋的目标,就是抢夺长安的工匠资源,使得自己的生产力更进一步。
阚棱跑到长安来卖家具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帮于秋收罗工匠,所以,在问清楚了情况之后,他又向长孙无忌道,“您觉得这家具行业不好做,可秋哥儿觉得大有可为,这样吧!出售这批桌椅家具的所得,你帮我在东西两市找一处地方,盘一个大些的铺面,一应花销多退少补,到时候秋哥儿会派人前来经营这两间铺面,但凡能仿制出这些家具的工匠,秋哥儿都愿意聘请他们做事,不仅会管他们的吃住,还会给他们一笔不菲的工钱。”
“管吃管住还给工钱?这样的话,你这间铺面,只怕会被混迹长安的工匠们挤塌。”长孙无忌好心的提醒阚棱道。
“无妨,无妨,即便是挤塌了,那也是秋哥儿的损失,不影响你我之间的生意。”阚棱挥手笑道。
看他这幅模样,与于秋并没有接触过的长孙无忌便点头道,“既然如此,这事我会交待门下帮你办了,等这批货出手之后,粮食我会尽快收上来,让你送往河北的。”
阚棱摆手道,“不急不急,你得等粮食的价格跌下来了再说,半个月之后,我会从淮南过来找你取粮食,结算的价格就以我们做粮食交割前七天时间里,长安和洛阳市面上的粮食价格的均价为准,这是之前我就与秦王殿下谈好的。”
“既然如此,我就坐等你来长安结算交割了。”长孙无忌有些郁闷的道。
可别小看了这半个多月的时间,由于数额巨大,其中的差距也会巨大,这几天他跟阚棱结算,可能只需要十万石粮食,到了那个时候,说不定就是十五万石,甚至二十万石。
因为,整个大唐的粮价已经虚高很久了,有巨大的跌幅空间,而作为洛阳世家的代表,高价出售手中的粮食,才是最符合他长孙氏的利益的,只是,在自己的利益与李世民的利益之间,他选择了服从李世民。
长安这边的事情且不提,在洺州城的于氏大酒楼中,李世民正用手指沾了红泥,在一张欠条上按手印。
昨天黄昏的时候他没有和杜如晦一起去到军营里找李三娘,而是被酒楼里食物的香气吸引了,打算进来开开荤,而这一开吃之后,就有些忘了形。
炒菜对于这个时代的人的诱惑力太大,更何况,于氏大酒楼的炒菜,已经不是最简单的炒菜那么简单了,有于秋制定的标准,和研制的一些调料在,它的味道即便是在后世的小餐厅也拿的出手了,第一次吃到它的李世民和房玄龄秦琼等人,又如何能克制的住。
他们加上护卫,一行三十多人,硬是吃掉了一百多盘菜才罢口,平均每个人四盘菜以上,而在一个馒头都卖一贯钱的洺州城里,一百多盘荤素搭配的菜式可不便宜,打个九五折,再四舍五入一下,秦十三娘只打算收李世民两千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