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美好。三岁生母去世,同母的两个哥哥,四阿哥早早被过继,后又英年早逝,八阿哥比他年长六岁,根本玩不到一起。
幸亏,他发现了一件可以让自己忘记这些烦恼的事,书法。永瑆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的刻苦临池,加上得天独厚的条件,能接触皇宫所藏,并且自己也有丰富的收藏,使得他的书法名重一时,深得乾隆喜爱。
他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乾隆四家”。
众所周知,乾隆帝将皇位传给了第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嘉庆皇帝。事实上,皇十一子永瑆曾是皇位的有力争夺者。
永瑆聪明过人,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有主见,且较年长。而永琰虽然为人正直,品德端庄,却无太多可圈可点之处。
最后还是永琰胜出了。
或许是因为永瑆太聪明,太有主见,而乾隆并不安于完全做一个太上皇,又或许是因为永瑆染了汉族士大夫的习气,忘记了满洲尚武之风,被父亲认为忘本,也可能因为永瑆性情古怪,因此未得到父亲的青睐。
说到性情古怪,永瑆可谓是清朝最吝啬的王爷。
永瑆的吝啬在诸王中堪称一绝,并以持家苛虐、日用菲薄著称。
其妻富察氏生活艰苦,除了被永瑆没收嫁妆外,穿粗衣麻布,吃的也是清茶淡粥,堂堂大学士千金,又是皇室福晋,竟然吃不饱,穿不暖。
一日永瑆家的马死了,永瑆下令烹马代膳,是日即不举食,其吝啬也若是。乾隆帝多次训斥之,永瑆却本性不改,一切如故。
他的儿孙们每每私窃其银,多以不检点而暴死。他得知后,愤懑不平,气的得了狂痫病,最后因狂痫病致死。
多年省下的积蓄,被仆人拿走大部分,王府为之一空。
就是这样一位差点坐上皇位,性格古怪的人,他的书法成就,却远远将父亲乾隆皇帝甩在了后面。永瑆在书法上所取得的成就是惊人的。
乾隆的化修养很高,但论书法,差了自己这个儿子不知几百个档次。
成亲王最开始学赵孟頫的书法,后来也学习欧阳询书法的特点,并广泛地临摹晋、唐、宋、明各家书法,因而形成了端正清丽、劲俏流畅的风格。
他的书法风格更多地承袭了赵孟頫书法的特征,显得十分圆润、端正,具有朝廷馆阁体的特点,但同时又具有欧阳询书法转折方劲的特征。
清史稿称,成亲王永瑆最擅学,词章书翰,无愧古人。
嘉庆九年上谕时也说,朕兄成亲王自幼专精书法,深得古人用笔之意。博涉诸家,兼工各体,数十年临池无间,近日朝臣字之工书者,罕出其右。
道光三年,71岁的成亲王永瑆去世,尽管永瑆没有当上皇帝,但在书法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永瑆死后,封谥号哲。哲也,智也。
对于一辈子奋斗过,也明智过的永瑆,这个评价或许是最贴切的。
总而言之,永瑆是华夏封建王朝最后一位书法大家,无人能出其右。
纵使和王羲之一家,颜筋柳骨两位大能,苏黄米蔡四家相比,永瑆也未必能差到哪儿去。
只不过他身份比较特殊,在世时深居王府,与民间接触不多,留下的传说与事迹太少。相比起那些超级名家,名声不够显赫罢了。
还有一点,永瑆书法多数私藏皇宫王府,平常百姓根本就看不着。
后来溥仪出逃,将永瑆书法遗失大半,多数留到国外,成为华夏古玩行一大沉重的伤痛。而今天,古贺川又为华夏古玩行,寻了一卷永瑆书法回来。
第1063章到底在为谁寻宝
一时间,人们对古贺川的赞叹,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
感慨华夏古玩行能有古贺川这样一位惊才绝艳的年轻人,不断为华夏古玩行寻回至宝,真乃华夏古玩行一大幸事。
在此期间,有两个人嘴角扬起弧度,冷笑不绝。那就陈宇和老狐狸。
要知道,古贺川姓古贺,而不是姓古。
古贺,是岛国人的姓氏。哪怕是混血,也改变不了古贺川的姓氏与国籍。
有句话说得好,非我族类,其心
古贺家入华几十年,都做过什么事,陈宇和老狐狸再清楚不过了。
陈宇皱眉道:“为华夏古玩行寻宝?确定不是为了岛国古玩行寻宝?”
“唰!”陈宇此言一出,万人广场顷刻安静下来。
夸赞古贺川的人们在陈宇的提醒下猛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不但停止了夸赞,脸色还一个个变得无比古怪。
是啊,古贺川是华岛混血,他更认同哪一边的血脉,没有人知道。
不过就算古贺川认同华夏血脉,又能如何?别忘了,他姓古贺。
入华的这支古贺家族,只是岛国古贺家族的一脉分支。
古贺川寻宝,到底是在为谁寻宝?
全场气氛乍变,成为唯一焦点的古贺川面色发白,恨不得将陈宇生吞活剥。他厉声道:“用不着你多嘴,现在是斗宝的时间。”
“能接下我的永书法就快点出招,接不下,就乖乖投降认输!”
陈宇笑道:“上一轮你对我说的话,我如数奉还。”
“我不光接得下,还能赢!”
“尤其是”
下面的话,陈宇没有出口,他想说的是:“用这件宝物,就能测试出你究竟是在为谁寻宝!”
陈宇朗声道:“你用书法,我也用书法,看看谁比谁的更贵重!”
紧接着,陈宇将一个偌大的锦盒打开,取出一部大部头书法展开。
这卷大部头可真是大到惊人,展开总长达到十米,洋洋洒洒近三千字。
整体端庄流利,清隽俊秀,行云流水,字字洒脱,字字不凡。
“离骚经!”和不久前古贺川出示的永书法不同,陈宇这卷大部头一出,众人便很快说出了它的名字。
因为离骚经实在太有名了,和永书法,需要入行才能知晓不同,即便对古玩一窍不通的普通人,也都能张嘴说出离骚经的典故。
这是宋四家之一,米芾的大作。米芾性格癫狂,遇石称兄,但在书法上的造诣,且能毫无争议地排进华夏历史前十。
这卷离骚经,就是他呕心沥血的作品。
十米的长度,近三千字,简直堪称书法版的清明上河图。
“这个陈宇要输了吧?”然而见到离骚经后,众人却是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人们不禁感到扫兴,以为陈宇和古贺川的鏖战会持续到最后。
谁承想,上一轮仅差一线,惜败给古贺川后。这一轮,陈宇就后劲不足。
众人之所以会这样认为,不是因为离骚经不值钱。
事实上,书法版的清明上河图不仅值钱,而且太值钱了。
永书法在米芾呕心沥血大作面前,仍是要逊色了不少。
如果说永书法能称得上国之瑰宝的话,那么离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