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那堆瓷器碎片,居然是釉下彩,三国的釉下彩!”
“我好恨,当时我怎么没有意识到呢?”
许明辉身旁的老者,是宁海大学历史物学院的院长,全宁海最顶尖的物修复大师,谭佑年。东吴釉下彩青瓷坛的碎片,就是陈宇拜托他来修复的。
谭老院长嘿嘿笑道:“明辉,这不是你的命,你也不要责怪自己。”
听到谭老院长的劝慰,许明辉平静下来,哀叹道:“是啊,没有小陈,我连朱据墓葬都打不开,我还有什么好不知足的呢?”
“朱据墓葬的功劳,已经牢牢记在我的履历上了。”
“提前五百年的釉下彩发现,我确实没有那个命格拿到手。”
“小陈这小子,真是太可怕了。”
谭老院长深以为然道:“是啊,他把瓷器碎片送到我面前的时候,我内心的震撼,丝毫不弱于你。这小子的未来,一定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幸亏当初我给他硕士学位,他没有留下来。”
“否则,我岂不是成了按死华夏古玩行一头蛟龙的千古罪人?”
魔都地区全国古玩大会的决赛现场,好不容易从激动中平复下来的老狐狸勾勾手指,示意陈宇过去。他用手捂住话筒,质问道:“小狐狸,说实话。”
“这件釉下彩瓷器,你从哪儿找来的?”
陈宇当然不可能说,是当着宁海物局局长的面,从朱据棺椁里拿的。他暴露鱼肠剑,让老狐狸得知他私藏陨石的事,老狐狸还没找他算账呢。
于是,陈宇给了老狐狸一个极度敷衍的回答。“捡的。”
“你!”老狐狸老脸狠狠一抽,差点扑上来一口把陈宇咬死。
捡的,糊弄谁呢?这么牛比的大宝贝,你说捡就能捡?
陈宇摊摊手,死猪不怕开水烫道:“就是捡的,你爱信不信。”
“哼,等比赛结束了再找你算账!”老狐狸怒骂一声,随即又恢复了正经,不耐烦地挥手把陈宇赶走,正色宣布了这件东吴釉下彩青瓷坛的估价。
又是一大串零,相较于之前的古玩,又刷新了观众们对古玩价格的认知。
陈宇来到古贺川面前,笑道:“古贺兄,提前五百年的釉下彩哦。”
“你能接得住吗?”
古贺川古井无波地与陈宇对视,静静说道:“我不仅能接住,还能赢。”
“噗!”老狐狸一口茶水直接喷了出来。
啥?古贺小子说他一定能赢陈宇提前五百年的釉下彩?
那岂不是说,古贺小子接下来会动用的宝贝,会更加的惊人?
古贺川缓缓打开一方锦盒,淡淡道:“成化瓷,比之如何?”
“成化瓷?”老狐狸的声音又有些走调。成化瓷,那可是在华夏瓷器历史上,具有浓墨重彩一笔的珍绝瓷器。
成化瓷每一件都是华夏瓷器烧制的稀世珍品,其最重要的成就,是斗彩的烧制成功。成化斗彩瓷胎薄体轻,釉脂莹润,色彩鲜艳,画面清澹雅逸。
成化时的官窑产品质量极其讲究,民窑产品也很精细。
青花瓷在成化时风格为之一变,其呈色由浓艳变淡雅,成化青花被推为明代八大时期之冠,淡描五彩精雅绝伦。
那大名鼎鼎的成化瓷鸡缸杯,拍出了天价,更是此类瓷器的典范。
但成化瓷可不只有鸡缸杯,还有成化斗彩三秋纹碗,高士杯,葡萄杯,婴戏杯,天字罐等,均为绝代精品,无出其右。
真正能与鸡缸杯比肩的,还有古贺川的这件藏品,青花宫碗。此碗弧壁圆滑,口沿微撇,隽秀蕴藉,犹如华葩半开。淡蓝宜漫抹,浓青善勒骨。
外壁巧绘秋葵连枝,蜿蜒曲回,四美竞妍,柔瓣散舒,幽芳怒绽。内壁环饰连枝秋葵,与外壁类同,然姿影稍异,更添意趣。
通体罩施釉料,透亮若脂,润泽如玉。
器底署青花二行六字双圈楷,大明成化年制。
即使不懂瓷器的人,也会被它无与伦比的细腻动人和温润尔雅所震撼。
老狐狸眼睛看得都直了,因为它太美了。
不说别的,光是美观程度,便与那件拍出天价的鸡缸杯不分上下!
不光老狐狸,在场所有人,评委和观众,皆不由惊叹出声。“好美!”
光论美之一字,古贺川的这件青花宫碗,可谓完爆陈宇的东吴釉下彩青瓷坛。毕竟陈宇的东吴釉下彩青瓷坛问世时,没人说它美。
甚至过了许久,众人才搞清楚它的价值所在。
古贺川的青花宫碗不同,一露面,人们便被它的美,给彻彻底底吸引了!
当然,所有人都知道,陈宇的东吴釉下彩青瓷坛之所以牛比,不是因为审美价值,而是因为那吊炸天的历史人价值。
将釉下彩的发现,提前了足足五百年!
貌似,在那样惊世骇俗的历史人价值面前,青花宫碗纯粹的美,多少显得有些浅薄。老狐狸似是想起了什么,迟迟没有开口。
老狐狸身后的评委团坐不住了,纷纷问道:“古贺川选手,你说你的青花宫碗能赢陈宇选手的东吴釉下彩青瓷坛,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光凭审美价值,好像差了不少的火候吧?”
古贺川点头道:“正是如此,所以接下来,我要讲述它的历史人价值。横跨整个华夏近代史的历史人价值!”
第1061章古贺川获胜
古贺川伸出三根手指,静静说道:“这样一个完好美观的成华青花碗,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京城琉璃厂,它仅值三十块。”
“什么?才三十块大洋?”众人一阵惊讶,就算不懂古玩的人,也能看出这件成化青花宫碗的美学价值,在百年前,它居然如此不值钱?
虽说三十块大洋,在百年前亦不是平民百姓能掏得起的。但说实话,三十块大洋买成化斗彩青花宫碗,太便宜了,换作现在的话说,叫捡天漏了。
老狐狸咧嘴一笑,示意道:“古贺小子,你继续说。”
古贺川侃侃谈道:“陈重远古玩谈旧闻一书中,记录了成化青花碗辗转的故事。上世纪三十年代,京城琉璃厂有一家古玩店叫赏奇斋。”
“因为是醇王府出钱办的,重宝无数,所以相比之下,店里的成化青花碗不算什么好东西。因此一摞成化碗在货架上放了三十年,竟无人问津。”
“1931年夏,雅斋古玩铺副经理陈中孚来串门,用六十块现洋,折合一件三十块,买走了两件成化青花碗,带回雅斋。”
“当时有个专做古玩买卖的英伦人白兰施敦是个内行,在雅斋看到了这对青花碗,便用五十块大洋,买走了其中一件。”
“之后,雅斋由把另外一件卖给了M国人布洽德,要价三百块。”
“芦沟桥前夕,古玩收藏家毓绶衡以一千两百块大洋的价,从英伦人白兰施敦手中,又把一件青花宫碗买了回来。”
“再然后毓绶衡又把这个成化青花碗卖给了专和M国人做生意的叶叔重,作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