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 章(1 / 1)

崇祯窃听系统 叫天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3个月前

皇帝,其实不用翻看奏章,他都知道,这些数据都是昨晚锦衣卫这边连夜送给薛国观的,他手头也有一份。但此时,他还是假意认真翻看了一遍,而后脸色沉重地看着底下臣子,大声说道“人命关天,五千多条人命啊!诸卿可有良策?速速奏来!”

他这话音落了之后,广场上静悄悄地,刚才还迫不及待地咳嗽声,是一声都听不到了,唯有寒风吹得旗帜猎猎声响,不绝于耳。

见此情况,崇祯皇帝便看向薛国观道“薛卿既然提出了此事,想必有什么解决的法子,不要有顾忌,尽管奏来!”

众人一听,都转头看向薛国观。有一些人联想起薛国观平时的为人,比如说同为辅臣的杨嗣昌和方逢年,想起那日薛国观上奏解决钱粮之事的提议,顿时心中就一惊,感觉这薛蛮子又要出嗖主意了!

果然,薛国观听皇帝发出了信号,便立刻大声回奏道“主忧臣辱,解君之忧,乃臣子本份。既然国库没有钱粮,则陛下可令这些百姓入京官家里帮佣,赚一口饭吃,有一处陋室避寒,如此可也!”

站他身边的辅臣方逢年一听,心中就暗道果然如此,果然如此啊!这个薛蛮子,真是不引起公愤不死心!

此时的他,非常害怕薛国观再加上一句,以内阁的名义来给文武百官派送难民。为了避免自己被薛国观拖累,方逢年立刻做出了反应,都不等皇帝说话,当即咳嗽一声,立刻出列奏道“陛下,万万不可!”

其实和他想法一样的,还有杨嗣昌,他几乎和方逢年在同时,跟着出列奏道“陛下,此法谬也!”

崇祯皇帝看着他们,却不想,还有更多的咳嗽声响起,文武官员中,竟然接二连三地出列,全都反对此事。

对此,虽然有意料,可崇祯皇帝心底还是很失望,当即阴沉着脸,一言不发,就看着他们说理由。

“陛下,微臣俸禄有限,实在无法养活更多的人了!”

“陛下,前几个月的俸禄,朝廷都还没有发下,微臣都不知道这年该怎么过了,如今要是家中再多一张嘴,实在是要饿肚子了,有失体统啊!”

“……”

反正说来说去,都是在叫苦,甚至有向朝廷索要欠着的俸禄。呵呵,大明朝也是,穷得连官员的俸禄都是打折扣发放的,此时就被这些官员又给拿出来说事了。

薛国观一听,当即和他们据理力争了起来,指着他们,一个个说他们都是谎言欺君,能饿死他们就怪了!

63 其心可诛

于是,薛国观一个人,被群起而攻之,早朝立马就乱了。

“啪啪啪……”

静鞭声马上响起,负责御前礼仪的御史也是厉声吆喝,就算这样,底下的吵闹声还是过了会才静了下来。

御座上,崇祯皇帝阴沉着脸,就和这天气一样,让人看了生寒。很显然,皇帝的心中非常不高兴!对此,观察到皇帝脸色的臣子,也都能理解。

亏了杨嗣昌素有才名,见此情况,灵机一动,立刻开口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诸多同僚其实都是一个意思,不是不想替君分忧,而是五千多百姓,实在是有点多了。请陛下明鉴!”

听到这话,不少人恍然大悟,好像刚才自己说得有点过了。皇上就算再处于深宫不知外面的事情,可不管怎么样,多少总有点数,当官的,再穷也没有穷到刚才叫苦的那个份上。要知道,大明朝的海瑞,几百年来,也就只出现了一个而已。

这么想着,他们一个个立刻附和杨嗣昌的话,都说五千多难民确实太多了,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范围。他们家里也不富裕,如果一家一个的话,倒是勉强可以。但问题是,这么多百姓,总不能厚此薄彼,活了这个,死了那个吧?所以,京师难民这个事情,还是要统筹解决才行。只要皇上或者其他人能拿出解决剩余百姓的法子,他们肯定可以为君分忧。

崇祯皇帝始终不说话,就看着他们在表演。他心中,其实明白得很,一旦动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就立刻不分党派就联合了起来。哪怕这个损及的利益,只是一点点而已!于是,他把目光转向了薛国观。

“陛下,京师中的王公勋贵不少,也可为君分忧!”薛国观当即心领神会,立刻又大声奏道。

听到这话,武将队列中站着的几个勋贵,如卫国公邓文明立刻出列诉苦说“陛下,末将的俸禄,也已拖欠多月,府中人口又多,入不敷出,实难多加吃饭的嘴了。不过末将也不能见死不救,可领一人!”

文官武将的俸禄,出自户部;而王公勋贵的俸禄,则来自宫内。不管宫内宫外,其实都一个样,俸禄都有拖欠。此时,被他们找到了借口,拿出来封皇帝的嘴了。

毕竟这个理由,从官面上就是很合理的。你不发工资,我哪来的钱?至于说你们有外快,皇帝不能说这话啊!否则的话,敢情皇帝你纵容官员犯法?要不然,你就应该抓人,而不是之前不管不问。那要抓的话,有本事所有当官的,你都抓了!这显然又是不可能的事情!

邓文明一说完,其他几个勋贵也纷纷出列,没有意外,纷纷附和邓文明。一如文官那边,领一个回府可以,多了不行!

如此一来,还是没有解决杨嗣昌所提出来的剩下那些百姓怎么办的问题?

于是,这个问题,就又僵着了。

崇祯皇帝见此,脸色有点不好看,不过还是忍着大声问道“诸卿,可还有良策奏来?”

然而,这一次,犹如之前一样,变得非常安静,所有人都在听着风吹旗响声。

此时,天色已经大亮。群臣低着头,或者看着脚下,或者互相用眼神沟通下,就是不说话。

崇祯皇帝见此,偏过头去,低声吩咐了陈宝庭一声,然后就见陈宝庭悄然离开了皇帝身边,从侧面离开了。

皇帝的动静,其实群臣都在关注着,看到有动静,他们不由得一个个都猜了起来,生怕皇帝要用出什么意料之外的手段。

御史杨枝起见了,眼珠子一转,稍微转头看了另外两人一眼,而后咳嗽一声,出列奏道“陛下,微臣有本要奏!”

崇祯皇帝一听,稍微有点意外,他以为没人会开腔的,不由得多了点期待,便点点头道“准奏!”

“陛下,这几日东厂缇骑四出,搅得民不安生。天启惨事,犹在眼前,不能不察啊!”杨枝起看起来是义正言辞地大声奏事,一脸担心的样子。

崇祯皇帝听了一愣,没想到这个御史竟然不是来解决难民的事情,反而弹劾起东厂来了。

其他官员听了,也是意外,不过意外之后,对于转移议题则一个个心中都是喜闻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