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21 章(1 / 1)

崇祯窃听系统 叫天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3个月前

而要做到让拉杰辛赫二世担心的这点,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力也是不可能的。毕竟对于锡兰百姓的税收是要五年之后才有。在这之前,那是需要国内,至少是洞吾地区物资的支援。

好在大明海军控制了锡兰之后,国内的商人很快就会跑到这里来贸易,至少肉桂就对他们很有吸引力。向他们收取商税,也能够弥补一部分军费之用。

另外,锡兰的宝石等矿产,那是属于朝廷的。采挖这些,也能用于锡兰海军的军费开支。

此时的拉杰辛赫二世,份外的怀念葡萄牙人。如果上天再给他一个选择,他绝对愿意葡萄牙人继续待在这里,至少那样一来,他还能有来有往的打上几个回合。

可是,如今面对明军,他压根就没有一点办法,不要说出去打仗了,严守关卡都有点力不从心了。不但那些贱民逃亡太多,就连军队中的那些底层军卒,也纷纷在往外逃。

这种情况下,这个仗怎么打?

总不能让那些贵族什么的去打吧,他们一共才几个人!

面对这种情况,拉杰辛赫二世真得是绝望了!其实不止是他,包括他手下那些贵族都是。因为只要是人,都能看到明军的这个招数,他们压根就不会有还手之力。

就算他们改变策略,对那些贱民很好,把田地财产什么的都吐出来给那些贱民,就算他们愿意,又能挽留多少人心?

谁都不傻,明军的实力那么强大,就算那些贱民不再流失,又怎么可能抵抗得了明军的进攻?

完了,完了,全完了。

基于对未来的绝望,有些锡兰土著中的贵族们,终于往疯了的状况发展,开始随心所欲,酒池肉林,趁着还能享乐一下,就放开一切地享乐了。

康提王国中的秩序,也在这样的气氛中慢慢地崩溃。很多人对于曾经要仰望的那些,也可以出言不顺。包括对他们的国王殿下拉杰辛赫二世,也都有冷言冷语,甚至当面挖苦讽刺之类。

面对这一切,拉杰辛赫二世再也没法承受下去。这一日,他便召来了阿瓦卡,给了他一道旨意。让他去明军那边沟通,他愿意向明国投降,但必须保证他的利益,否则鱼死网破!

对此,阎应元只是冷笑一声,直接驱逐了阿瓦卡,让他回去告诉拉杰辛赫二世,如果拉杰辛赫二世不想死的话,就只有无条件投降一条路!

然后,他也没有管山里的那些土著首领了,而是在视察整个锡兰靠海地区的平原地带,如何沿着河流开荒种田,可以说大明百姓最有经验。规划起来,种上庄稼,快点稳定锡兰,他就能从锡兰抽身出来了。

阎应元不慌,可拉杰辛赫二世却慌了,他知道,如果不接受明军的条件,那就只有死路一条;要么和手下一样,临死之前,能怎么快活就怎么快活;要么就只有答应明军的要求,无条件投降!

但是,如果是无条件投降的话,他不是傻子,知道明军绝对不会把他留在锡兰,也不可能再给他权力。最好的结局,说不定就只有被押往明国的其他地方,然后还能得到一些财物,当一个富家翁终老。

那么对自己来说,到底哪个结局更好一些呢?拉杰辛赫二世如此想着,非常地纠结。

然而,让他万万想不到的是,阿瓦卡带回来的明军的答复,在传开之后,他的手下就有彻底疯了的。

王城之中,谁也没想到,有人纵火玩乐,结果火势越来越大,又缺少人手救火,最终导致一些人被烧死,剩下的人,黑头黑脸的无家可归!只有王宫因为是单独修筑,得以免去一劫。

可是,其他人就不服气了,凭什么他们要被风雨淋,你还可以躲在王宫里享乐。也不知道是谁先带头,所有人都拥向王宫。

拉杰辛赫二世本来想利用自己的身份、威望,来阻止他们,喝斥他们住手。结果他这一露面,反而更是激发了那些手下的疯狂,整个都城,变得更乱了。就连拉杰辛赫二世本人,躲避不及之下,也不知道被谁先砸了块石头到底,最后被人群给淹没了。

于是,一场火灾引发的暴乱,彻底把康提王国给灭了!

崇祯二十五年四月十八日,康提王国自己灭掉自己的消息,传到了阎应元这里,从而宣告,整个锡兰都属于大明的了。

于是,阎应元一边派兵进驻山区搜捕逃掉的那些奴隶主,一边写奏章向京师的崇祯皇帝报喜,顺便恭维了一番皇帝的锡兰对策有多么的英明神武,让他没有花费什么力气,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把锡兰给平定了。

在奏章中,他向崇祯皇帝禀告,他的重心准备倾向孟买,再去经营孟买,至少要成为海军的基地,能有物资补充那种。

奏章发出的同时,阎应元便命令孟买总兵李定国先行前往孟买,和葡萄牙人进行交接。他本人要在这边巡视农事之后,再前往孟买。

他这边的情况,奏章都还没发出,崇祯皇帝其实就已经知道了。

事实上,对于拿下锡兰,崇祯皇帝是没有一点担心的。他关注的重点,就只有国内建设而已。不过这时间已经到了四月份,那么接下来,有一件大事还是要关心的。

812 试航

崇祯皇帝再一次带着司礼监秉笔太监、内阁辅臣、六部尚书以及五军都督府还有京师海军武备学堂的全体教官和学员一起,坐火车到达天津城。

除此之外,还有未来的太子妃子凯瑟琳以及葡萄牙国王全权代表安德斯等人。

之所以这么大张旗鼓,当然是因为有重大的事情。

崇祯皇帝带着他们所到的地方,并不在天津港,而是离这里稍微有点路的新建天津造船厂。

在这个船厂附近,早已有军队戒严。一众人等,都跟在皇帝的后面进入造船厂。

跟在后面的凯瑟琳,心中很是好奇,看到因为到达造船厂这边,人群都在低声说话,她就赶紧问安德斯道:“到底是干什么,怎么这么隆重?”

在大明生活已经有一年多点时间,凯瑟琳过来的时候十三岁,刚好是学东西最快的年龄,加上她本身又聪明,不但大概会说大明官话,而且对于大明的习俗也熟悉地七七八八,更是尝尽了京师有名菜肴。

昨天的时候,她是被安德斯通知拉来的。看这架势,她明白,大明皇帝是个大忙人,而且明朝官员也都很忙,如果没有特别重大的事情,肯定不会云集这造船厂。

当然,凯瑟琳也知道,既然是来造船厂,那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