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83 章(1 / 1)

大明文魁 幸福来敲门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3个月前

然后入内通禀。

过了一阵大门一开,但见是陈矩亲自出迎。

“大宗伯屈尊至此,实不敢当,快里面请。”

林延潮也知门外不是说话地方,当即随陈矩入内。

二人在正屋坐下,陈矩亲自给林延潮奉茶道:“寒舍简陋,让大宗伯见笑了。”

林延潮笑道:“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斯是陋室,唯主人家德馨啊。”

陈矩闻言笑着道:“不敢当,不敢当。”

林延潮也见过不少京官装清贫,在京里的住宅甚至连个落脚的地都没有,但实际上老家的房子都盖了几十亩地了。他原以为陈矩也是如此,但今日看来陈矩是真清贫。

林延潮道:“公公清贫,林某实在佩服,难怪朝中大臣对公公都是交口称赞。”

陈矩笑道:“我也不是故作清贫,只是我平日向佛,住在这里可以日日闻晨钟暮鼓,不是很好。再过个几年,我从宫里退下来,就到寺庙里袈裟一披,了此余生就好了。至于死后我也如一个僧人下葬。”

林延潮叹道:“公公了断外物,实在令林某佩服。也正是因为公公慈悲为怀之心,两度帮林某化解了大难,林某心中感激之情实在难以言表。”

陈矩笑了笑道:“大宗伯,此来一定是心底不安为何咱家屡次三番的帮你,故而前来相问吧!”

“其实当年咱们查抄张鲸家宅时,咱们与骆金吾已是一条船上。所以你不必介意的。”

林延潮心道,这话谁信啊。

林延潮道:“话虽如此,但公公屡次三番帮忙,林某也实不知有什么可以报答的。”

陈矩闻言笑容敛去,然后问道:“大宗伯,你知道你与其他官员都不同的一点是什么吗?”

“这……林某愚昧。”

陈矩道:“你是能办事。这一次你拜礼部尚书回京之后第一次廷议,你说了什么话?你还记得吗?”

林延潮目光一亮一下子把握到关键。

“可是河漕?”

陈矩点点头道:“当年这河漕之策,你与咱家第一次见面时,你与我说要革除河漕积弊,必须用海运,这与咱家不谋而合。后来咱家又专门留心于此事,并且买了很多书,参考了你这海运之略,发觉正是一条着实可行的路子。”

“当时大宗伯不过是归德的一名同知,却能想到天下的积弊,着实令陈某没有料到。不过当时并不以为意。但后来你去临海拜访前河漕总督王宗沐,然后又在廷议上提出了你的海运之略,我方越来越欣赏大宗伯你了。”

林延潮想到这里,点点头道:“原来如此,这么说公公也打算支持海运?”

陈矩道:“咱家支持得不是海运。咱家支持的是大宗伯你。咱家是佩服大宗伯的才干,果真咱家想要为皇上,想要为江山社稷留下大宗伯如此的栋梁之才,有大宗伯在朝堂上,皇上可以安枕无忧,咱家也算为了国家做了一点事了。”

原来如此。

林延潮恍然了。

“那么公公全然为江山社稷之心,林某实在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林某怕自己不能胜任,辜负了公公的期望。”

陈矩笑了笑道:“有什么好辜负的,其实咱家最期望的,还是大宗伯入阁拜相的一日,当年张江陵不是说了吗?能安天下者,唯有大宗伯你一人。所以咱家很想看看张江陵说的话对不对,他看人的眼光准不准。”

林延潮自嘲地道:“这话恐怕当不得真,我也不知是从哪里传来的。当公公放心,林某既蒙公公如此看重,必然竭尽所能,不敢说保住这江山社稷,但为朝廷为天下办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在此吾不甘于人后。”

陈矩点点头道:“听大宗伯这么说,咱家庆幸自己没有看错人。”

林延潮道:“林某多谢公公了,公公以后能有什么效劳的地方,请尽管吩咐林某就是。”

陈矩闻言笑着道:“大宗伯还是没有明白咱家的意思,咱家帮大宗伯不求回报之事。只求将来大宗伯能将朝廷社稷的办好,如此咱家也就能跟着沾点光了。”

说到最后陈矩感慨道:“你不知道咱家这样六根不全之人,此生早已没有了指望。至于最后的一点执念,就是能够留一点薄名于后世吧,就如同先监怀恩那样。所以只要大宗伯你能帮我完成此愿,反过来还要是咱家感激你帮了这个大忙才是。”

林延潮听这话不由诧异,陈矩这话说得十分诚恳,似肺腑之言,难道世上真有这样的人?

一千两百四十章 正气

陈矩这一番话,倒不能真正让林延潮心安,毕竟官场上还是习惯利益交换来得令人踏实。

从陈矩府上离开,林延潮虽说平白抱得一大腿的,但心底之不安仍是未去。

要么利益交换,要么就是有彼此把柄。陈矩没有明显的弱点,又对天子极为忠心,这让林延潮如何放心。

不过现在只能走一步算一步,现在海运之事内廷有了陈矩的支持,林延潮当即也与他说了,将梅家兄弟二人引荐给天子之事,陈矩说找个时机。

林延潮返回府里,当即命陈济川打听近来漕运上有什么大事。

哪里一打听漕运那边即出了大事。

却说自林延潮在廷议上提及海运之事后,倒是有一二名官员上疏支持。

地方官员对此多是不情愿,认为漕运实行多年,平白改为海运多出很多事来。这个时候的漕运总督正是刚上任不久的付知远。

付知远为官清廉能干,上任后意图革除积弊,于是严查沿河官吏盘剥百姓,船丁之事。

付知远亲自驻在淮安,以往漕船过淮安时,都要经过官吏的刁难比如米色不好,不给票据拖延漕期等等。

但付知远坐镇这里后,严查这些积弊,勒令官吏不许盘剥,甚至还严办了二十几名收受贿赂的官吏,给予流放革职。此举令沿河的民夫,船夫无不交口称赞付知远治吏有方。

但此举有些水至清则无鱼,引起了许多官吏的不满。

此刻淮安,漕运河道衙门所在之地。

此衙门下不设官员,朝廷只给二十名书吏。

但是坐镇此衙门的,却总督河道漕运事,同时还兼凤阳巡抚,可谓大明第一实权总督,也是第一肥缺。

现在付知远着二品绯色官袍坐在公堂上。

别看付知远年纪老迈,但却是一身正气,又兼二品总督的威压,陪坐下首的三名武官无不战战兢兢。

一名武官伸手拭汗,然后拿起茶盅喝茶,但端茶的双手却一直在发颤。

坐在此端茶武官上首的魁梧武官不由横了他一眼。

“督运参将回话!”

这名魁梧武官正是漕运督运参将,他回答道:“回禀军门,末将在。”

“你的手下余把总上个月授意运船冲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