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6 章(1 / 1)

吴策 捞面馒头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离去,步氏一脸疑惑,“那昭姬侍女究竟与你说些什么?你竟是转变了态度,莫要忘了,你我都是寄居于此,七月来时,你我却得搬入城内子山居所。”

“娘亲莫急,昭姬姊姊派出的侍女,不过是为我带来少将军嘱托而已。”

“少将军?”步氏略微一惊,“莫非,此事是少将军吩咐的?”

“是呢。”少女微微一笑,她心思玲珑,但怎的,也想不到,那位昭姬姊姊,竟然会为自己在少将军跟前多提一句。

不过,刘奇的态度,也是让她转变的关键。

“没想到,那位少将军,竟也懂得诗词呢。”少女一脸憧憬地想着明日的时光,那日少将军回府,她也不过是隔着很远地看了一眼而已。

这一次,却是婚前的近距离接触呢。

——

次日一早,秣陵城外,一架马车早已是在五里小亭等候多时。

这一日,刘奇也是换上黑纹蟒服,头上没有戴冠,却插着一支木簪,将发髻梳拢。

当一架挂着府内灯笼的马车来到近前,刘奇微微一笑,当即下令驱车。

董袭今日也没有披甲,换上一身长衫,却让他有些拘束,毕竟长时间破甲的他,身材魁梧,不适合这种束缚感过多的长衫。

随行的侍卫不多,只有十来人,当几人来到江边,渡口早已是为他们备下了船只。

“世弟这是要带我们渡江吗?”蔡琰笑道。

“是呢,淮水北去,有一方山,山不高,但却雅致,吾命人在山上修建了一座书院,却不知,现在修建如何?”

“世弟闲暇踏青之际,尚不忘政务,甚好。”

“女兄今日倒是穿得素雅。”刘奇上下打量一眼蔡琰,她今日穿了一条绿色的短裙,裙摆席地,

两人谈笑之际,却见车上下来一女。

她有着一双天然的小脚,嗯,这个年间,应该还没有外夷的陋习裹脚,长裙拖地,身上穿着素衫,一头乌黑的长发披在身后,脸上戴着一张面巾,虽然看不清那白玉无瑕的小脸,但她露出来的仪态已经是足以证明,她有着徐州大家闺秀的气质。

“妾身见过少将军。”说起来,这还是她第一次和刘奇正式见面,所以,下车躬身之际,面上也有些羞涩,好在脸上有着一层面纱遮掩,外界倒是看不见。

“女兄与吾乃初见,冒昧相邀,倒是失礼了。”刘奇也是拱手一辑。

“无妨,能与君同行踏青,亦是吾所愿。”

刘奇微微一笑,“那便走吧,不过今晚怕是回不去了,方山上有不少宅院,今夜,我们便留宿在那边。”

“喏。”步氏仍然显得有些拘谨,一行三人同乘一舟,附近随行的侍卫去占据了四条小舟,乌篷船内,董袭按着腰间长剑站在船头,目光时刻小心警惕地打量着四周。

“还未曾请教女兄闺名。”刘奇突然朝着与自己订婚的少女说道。

少女面巾下的小脸瞬间红透,嘴里却是支支吾吾了,许久也未曾说出话来。

刘奇一脸莫名其妙,却是蔡琰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哪有像世弟你这般问询女儿家芳名的。”

“不过娣也莫要害羞,毕竟,你与世弟已是定亲,若还这般拘谨,那七月中旬,上了花轿,洞房花烛时,怕要躲在被窝里呢。”蔡琰调笑道。

步氏将头几乎低到了自己略微隆起的胸前,细声说道:“妾名练师。”

果然,在她开口之后,刘奇便恍然大悟,还真是蝴蝶效应,蔡琰被陈横带人从胡骑手中救到江东,吕布提前夺了徐州,而孙权的妃子,日后的皇后步氏,也成为了自己的未婚妻。

当然,最大的变故,还是他抢了刘基的长子之位,成了刘繇的嫡长子,日后这江东的继承人。

刘奇心里想着,脸上却是露出几分笑容,轻声说道:“步练师,饶是一个好听的名字,今后,吾会记在心里。”

步练师小脸微红,却无法开口应声。

反观蔡琰,目光游离,心中也不知是何滋味。

:。:

第六十二章 恨不相逢未嫁时

方山,高不过数百米,山顶多有林木,上山小径两条,一条背山而建的石阶,一条却是郁郁葱葱的古道。

刘奇一行人自然走的是古朴的小道。

一行走来,两女皆有侍女照应着,走动的步子迈得不大,速度也不快。

刘奇身子骨健朗,反倒是有意放慢步伐,来照应她们。

行至山顶附近,已经是有一排低矮的屋舍,大多都是竹子、林木作为梁柱,屋顶盖瓦,此刻,有着数十名工匠指挥着近千名民夫在此地劳作,监工的,却不过是一名百人都伯。

“拜见少将军。”都伯眼见着刘奇来此,立即上前见礼。

“炎炎夏日,不可顶着太阳做工,午时可歇息一个时辰,吾命膳夫用甘蔗制红糖,以绿豆煮沸加入糖水,可清热解暑,到时,可命人拎一桶上来,做工民夫工匠,每人一碗。”这句话,却是对着身边的董袭说的。

“喏。”董袭立即命人下去准备。

“世弟宽厚,御下定用心做工,日后,这附近屋舍,当早日建成。”蔡琰笑道。

“那绿豆汤,和红糖,可是郎君所做?”而步练师,则是想到了其他。

“是极。”刘奇应了一声,带着他们来到屋舍边上,“这附近的屋舍,大约可入住数百人,是为书院求学士子所留。”

“数百人,若是世弟下令,命吴中士族子弟、官宦子弟、豪富子弟前来求学,再请名士授课,怕是此地亦难容留。”蔡琰举步观察几眼四周,便轻笑道。

“女兄才思敏捷,不过,吾将在江东各地开设书院,以举孝廉的长者为由,举孝廉或是曾任官,辞官回乡者,只要家世清白,任职上没有污点,便可提出在县里开设私塾,刺史府会给予部分补偿。”

“然郡城里,吾会下发钱粮,督造书院,此地书院,便是从私塾、郡书院挑选而来的佼佼者入学,郡城之师,可请吴中名士,此地书院之师,当由天下名士,世间大儒授课。”

蔡琰眼前一亮,“此乃文教之功也,世弟若能功成,势必青史留名,江东之民,皆受你百世遗泽。”

“可若是私塾、郡书院都给予钱粮补助,官府负担莫不是极大?”步练师也提出一点疑惑。

“若是豪富、官宦、士族子弟,入学尚需缴纳束脩。”

“可是那郑康成公在著书中所言,十脡脯。”蔡琰不愧博学,竟是将那北海大儒郑玄之言搬出。

“非也。”刘奇微微摇头,“吾这私塾、书院,既为士族也为寒门,士族家中藏书多,家中多有为官显达之辈,起步高于寒门子弟,然寒门子弟多有刻苦,才思敏捷之辈,吾亦可给他们一条官路。”

“可民间自有察举制,世弟若颁布此策,怕是会引起江东四郡动荡,且自建朝以来数百载,士族和寒门,已成定律,且有士族和寒门弟子同窗为友之说?”蔡琰盈盈笑道。

“女兄这可难不倒我。”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