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6 章(1 / 1)

吴策 捞面馒头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一念,那吴侯刘奇,年轻气盛,其节制四州之地,坐掌一两千万之民,仍官居刘备之下,必然恼怒,此乃攻心之计。”

“此人帐下亦有饱学多才之士,必能看破汝之计谋,且那刘备帐下司马懿,用兵了得,在此道上,必定也不差。”曹操双眉一凝,言下之意就是,你这计谋太过粗浅,是路人皆知的招数。

“主公莫要心急,此乃一策,吾有一策。”

“且道来便是。”

“那荆州城中,原有长史王粲,不知主公可知此人?”

曹操双眉微皱,“此人乃司空王畅之后,昔日于洛阳之时,亦常在蔡大家等人府内走动,多有才名,但其貌丑陋,汝之计谋,与此人何干?”

“此人因检举蒯氏一族之事,为刘琮、蔡氏惩处,如今已夺官放任府内,吾军细作得知,他在府内多有怨言,而蒯氏一族对其心怀怨恨,此人在襄阳城内处境十分堪忧。”

曹操双眼一眯,“文和之意,可是拉拢此人?”

“主公可许诺其为丞相掾,赐关内侯,亲笔书信中,对其多加赏识,必能劝降此人。”

“其后当如何?”

“主公可还记得吾军曾于许昌城内擒杀过几名吴卫?”

曹操微微颔首,“是毛孝先家眷逃离之时……”

“正是,吾可命军中细作换上吴卫兵刃,想来,那襄阳城中,自有人识得。”

荀攸大笑,“文和可是要离间蒯氏与刘琮、蔡氏?”

贾诩看了一眼身侧的荀攸,“那王粲为人虽不豁达,却不会有意诬陷蒯氏一族,想来,蒯良、蒯越必与江东有所勾结,吾军细作只要稍加试探,让刘琮母子生疑即可。至于蒯氏一族……诸君且问狗急跳墙一说?”

荀彧一手抚须,“襄阳若乱,则吕蒙必乘势北上,夺此数城,到时,荆州除南阳之外,全归江东所有,怕是……”

贾诩微微摇头,“那宜城有荆州大将霍峻镇守,此人之才,不弱于昔日刘表大将文聘,尚书令多虑矣。他吕蒙虽用兵如神,有宜城坚守,霍峻可让他难以逾越分毫。”

“到时……若蒯氏被诛,可是要那王粲亦亡?”郭嘉忍耐了许久,终于出声道。

贾诩眼中收敛几分狠色,“舍得一王粲,足以嫁祸刘玄德,那蒯祺已率房陵之地暗中归降江东,蒯祺取诸葛氏之女,若蒯氏兄弟亡于刘备之后,刘奇必恼,若其不出兵,只怕难安蒯祺与麾下荆州士族。”

曹操沉默了,他听得出贾诩话音中的狠意,这家伙,还真是那般平日里置身事外,保全自身,正当为难之际,让他献策,他却能语不惊人死不休,献出一道毒计。

“汝等以为,此计如何?”他沉声看向堂内几人,除却程昱不在之外,他麾下五大谋主之四,已汇聚一堂。

郭嘉抬手一辑,“可。”

荀攸起身:“臣下附议。”

“许昌城内,可留屯田之兵,兵五百人,护住王公大臣与天子即可。”荀彧犹豫再三,抬手一辑道。

“准。”曹操沉默顷刻,便准许了荀彧的进言。

说完,曹操看了一眼贾诩,“文和,此事便交由汝去办。”

“喏。”贾诩抬手一辑,不悲不喜,脸上古井无波,心中亦没有任何波动。

:。:

第三百二十二章 襄阳事变

建安三年八月初,孙权以周瑜为都督,韩当为先锋,起兵三万,攻入河南尹。两日之内,连破十余城,程昱仓促纠集一万余众,据守荥阳。

这一日,襄阳城内,一名富商从王宅后门入府。

“仲宣先生,可有想好?丞相掾,俸比四百石,加关内侯,曹丞相对汝可是寄予厚望啊。”

王粲埋头不语,双手安放于大腿上,五指微微弯曲。

“汝之妻眷,吾可命人连夜送出城外。”

“既是让吾参与此事,送走妻眷为何?”王粲抬头,冷眼逼视着眼前这人,“莫不是想以吾妻眷,要以此相胁?”

商贾面色微变,“仲宣先生?汝此言何意?曹丞相可是……”

“吾王仲宣虽是被那蒯氏兄弟算了一招,亦是士族名流,焉能与汝这小厮为伍。”

商贾面色阴沉得可怕,几乎凝得出水来,只是,如今上面交待的事情事关紧要,他此刻却是不能爆发,一旦王粲拒绝此事……他必会受到重惩。

“是卑下唐突了,不过,如今许昌战事紧急,还请仲宣先生早作决断,汝欲北上之时,吾家主公必会亲自为汝接风洗尘。”

王粲按着扶手起身,面无表情地看着眼前的商贾,“吾该如何行事?”

商贾脸上努力挤出几分笑容,上前一步,面视王粲笑道:“吾已为先生备下一封书信,还请先生抄写一番。”

王粲接过一看,面色微变,“吾既已投入曹丞相帐下为吏,焉能又附刘备,汝置吾于何地。”

“不过是寻常反间计尔,并不是影响仲宣先生声名,更何况,这封书信上所言,不过是仲宣先生汝仰慕刘玄德之仁义尔,并无倒戈相向之意。”

王粲面色青一阵白一阵,“此事断无可能。”

商贾面色一沉,声音也变得如寒风刺骨,“仲宣先生,实不相瞒,荆州刘氏早已朝不保夕,刘备此番在许昌之战,稍胜一阵,倘若待其腾出手来,顺势南下,接管襄阳,汝以为,以他那满天下仁义之名,会容得下汝这诬陷贤良之人吗?”

王粲转身在堂内走动几步,突然出声长笑,“汝未免也太小觑吾王仲宣矣,汝且回去告诉曹丞相罢,王粲心向汉室,仍是大汉忠心之臣,即便如今为奸构陷,亦不会做这等骑墙之事。”

商贾面色阴沉得可怕,“汝当真不写?”

王粲回眸冷冷地瞪了他一眼,“莫非,汝要逼吾不成?”

商贾嘴角露出几分冷笑,“如此,还请足下好自珍重。”

他转身离去,头也不回,径直走出府外,来到人流拥挤的长街中,挤着人群,走进了一处酒楼。

后厨的大水缸边上,他招手聚拢数人。

“吩咐下去,王粲不识时务,立即命临摹其笔迹之人,将此书信抄录一份,送往城外,吾必要失手落入江东军手中。”

“喏。”

——

入夜时分,襄阳城外十里,通往宜城古道的驿站门前,一名驿卒正在搬运白日里暂时寄存在此处的货物。

打北地里,却是来了一骑快马。

“快,为何更换坐骑,吾有紧急军情,须得呈往宜城。”

驿卒一脸恭敬地抬脚上前,“须得察看上官通关文牒。”

“喏。”

“别驾刘先府内?”驿卒双目一眯,很快便察觉到此人的不对劲儿,他这一身打扮,是士族仆从不假,但这手臂上却有多年使用刀兵留下来的老茧,而他翻身下马后,略微不自然的走动,让驿卒多留意几分,此人,经常骑马。

而他的口音,虽然极力在遮掩,驿卒还是听出这是洛阳之地的口音。

如此深更半夜出城,洛阳之人向宜城呈禀要事?显然不可能,宜城此刻驻有重兵,乃镇守襄阳门户之关键,往来书信必是百里加急,以荆州刺史府亲信传递,过往之人,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