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1 章(1 / 1)

王老实的幸福生活 救火匠 2000 汉字|2 英文 字 2个月前

先了可不止半步。

最后,张瑜还是又提了一句,“滨城那边儿,你们打算怎么汇报?”

——————

教育部的孟副部长是具体事务的承办领导。

他一直在等。

这次事儿本来不大,可京大那边儿折腾的欢,不知道怎么搞的,就成了眼下这个局面。

一百万捐出来,是不少,但格局对不上。

就看华夏未来聪明不聪明了。

他倒是有心明说,可级别差的太远,他这个当领导的能领会部长的意思,却不知道怎么去说,毕竟是让人家多掏钱的事儿。

还是自愿更合适,万一碰上个傻缺尥蹶子就不好看了,虽说以后能收拾,上级领导会怎么想?

正如张瑜所说的,部里也有人有想法,这个露脸的事儿不能让京大一家全占了,其他学校不能没有想法。

他也授意秘书了,实在不行就去点点华夏未来,上次招聘的时候,不是挺懂事儿吗,这回怎么犯傻了,多掏钱了,领导还能让你们吃亏?

委员的秘书已经在问具体时间了,不能再拖了。

秘书小李敲门进来了,“部长,华夏未来的汇报过来了。”

孟部长抬头,问,“情况如何?”

小李脸上带着谨慎,笑着说,“这次恐怕还得部长亲自把关了,华夏未来的想法是能不能一次性设立五家学校,他们眼下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接洽那么多,希望部里支援,帮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选定。”

说完,汇报材料放到了孟部长的办公桌上,小李秘书,垂手站在桌子的侧面儿,等着部长的决定。

孟部长心里满意,脸上也带出了笑模样,怎么说呢?华夏未来的反应超出了他的预期。

会办事儿,知进退,顾大局,至少他觉得这个评价可以给华夏未来。

提笔在汇报材料上写了一行字,‘此举很好,建议部委会上圈定学校名单。’

部里一正四副,五位领导,京大算一家了,其他的自然大家商量着来。

是好事儿,名额足够用。

小李自然明白,领导已经有了意见,剩下的就简单了。

签约仪式在京大礼堂举行。

偌大的礼堂里,来自各方面的嘉宾都坐满了。

国务委员和教育部以及槟城市的领导也在前排就坐。

媒体席上,以央视为主的大量媒体都架起了各种设备。

王老实既然要漂亮,自然不会吝惜什么,花钱请了礼仪公司来现场组织。

京城三所,滨城一所,冀北一所,一共五所学校。

王老实知道之后,也佩服人家部里领导想的全面,这算很照顾华夏未来了,连冀北的都照顾了,还想怎么着。

仪式进行的很顺利,领导的讲话更讲究,王老实觉得这钱花的真值。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生既是一个家庭的寄托,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捐资助学是善举,兴学育人是美德,华夏未来是爱心企业,他们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公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有更多的华夏未来,倡爱心助学之风,以大爱和友善为贫困学子们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

这个评价太高了,王老实美的冒鼻涕泡儿。这些钱花的真是太爽了。

现在上下都满意了,从一开始的捡便宜,糊弄事儿,愣是变成了这个格调,硬是把事儿变成了影响全国的大事儿。

华夏未来出大名了。

《新闻》里,这件事儿足足占了一分十五秒的时间,而且是在前十分钟的时段里。

份量足够大,大到王老实觉得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

提供无弹窗全文字在线阅读,更新速度更快文章质量更好,如果您觉得网不错就多多分享本站!谢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高速首发王老实的幸福生活最新章节,本章节是第226章二百二十六,图名或图利地址为如果你觉的本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

二百二十七,理论联系实践

王老实有种春风得意的得瑟劲儿。

走路都带着风。

几年来,他第一次这么踏实过,也是头一回把钱花的那么舒坦。

任谁看见王老实这模样,都得说一声,这货儿让人给煮了。

这几天里,王老实已经谢绝了多家媒体的采访要求。

人家媒体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干。

华夏未来正是热点时期,挖掘下总有点料出来。

仔细一打听还真就有点意思。

在大会上高调宣布华夏未来今后将逐渐加大捐资助学力度的王东云并不是大老板,仅仅是持有部分股份的管理者,真正做主的另有其人。

媒体新闻报道讲究个时效性,更追求新奇事物。

华夏未来是这几天的时效,而躲在幕后的老板就是新奇人物。

王老实得意归得意,他得意的地方和别人想的并不一样,就算王东云都不会理解他到底美在哪儿。

媒体采访的要求被拒绝,王老实自己想的明白,出名需趁早这个说法和自己不搭界。

因为王老实还相信一句话,人怕出名猪怕壮。

还没有厚实的装甲可以保护自己,怀里揣着很多人忙活几辈子都无法拥有的财富,就真是猪壮了。

不是所有的媒体都好打发。

张瑜就打来电话,告诉王老实,教育报要采访他,让他配合下。

教育报的主编也是神人,愣是摸清了王老实和张瑜同志家关系不错,求上门去了。

王老实说,“采访王东云不一样吗?”

张瑜笑着说,“不一样,我知道你小心,过了。”

然后,张瑜又补了一句,“这算政治任务,不能讨价还价。”

王老实沉默了好久,才点头答应,没得选择,早一天晚一天的事儿,他真想多了,与真正的肥猪相比,王老实什么都不是。

采访的地点就在学校。

既然要爆,王老实索性就把地点做实了。

对方来了两个人,都是女的,一个大概四十多岁,另一个就年轻了,估计是实习生什么的。

对方算重视了,其实他这样的角色,派个人儿来就能办了,所谓的采访其实就是个程序,真到了报纸上,很多内容和具体采访时说的根本就对不上。

为了应付采访,王老实也算做了些功课,就是没想到,这两个记者实在没溜儿,完全没有大报记者的那股子精气神儿,八卦精神让王老实都叹为观止。

一开始还靠谱儿,都是些场面上的话。

“你是怎么想到要在大学设立永久奖学金呢?”

“华夏未来创办的初衷是什么?”

“华夏未来的捐助计划会不会影响学校建设?”

诸如此类问题,还算中规中矩。

王老实也回答的顺利,没别的,就按照精神文明高大上那头儿凑。

反正王老实也想开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