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欢迎态度的啊。
所以一开始,楚国使者们那叫一个悲凉,非常丧气地在临淄活动。
直到遇上了楚国口音非常纯正,甚至连很多微妙的乡音俗语,都能张口就来的楚起。
然后,转机出现了。
不但见到了齐侯,齐侯还带着他们一起祭祀峱山,就是现在,峱山周围祭祀的地方,还有齐国人在那里唱歌。
“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这些齐人现在唱的,正是当年历代齐侯在峱山这里披荆斩棘、开荒驱兽的壮举。
不过楚国人因为听不懂,所以神情很是呆板,不像齐国人那样,一个个都是与有荣焉,都在感怀着祖先们的奋斗精神。
楚国人自己唱“筚路蓝缕”的时候,也是悲怆高昂到不行,但吴国人因为听不懂,就把换上漂亮衣服的楚国人,直接打成“筚路蓝缕”,倒也让不少楚国人误以为,当年吴国人,可能是听懂了。
此时此刻,不远处的齐侯又传来爽朗的笑声。
只听楚起击节唱到:“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接着齐国人的歌声,楚起就继续往下唱。
一开口就是地道的临淄腔,听得齐侯倍儿有面子,笑得合不拢嘴,刹那间就心中暗叹,自己果然不愧是东方霸主,这南方霸主不行了之后,还不是得听他的?
以前听他的,乖乖认怂撤兵。
现在更不用说了,他儿子现在为楚王,还得喊他一声伯父哩。
齐国作为楚国的伯父之国,牌面是万万不能丢的。
“君之齐音,当真犹如齐人当面也,孰人能知君为楚人?”
“齐国,礼仪上邦也。老朽长于荆楚,累世蛮夷,自是仰慕上邦章服礼仪。”
“哈哈哈哈哈哈……君过谦,君过谦矣。”
嘴上虽然这么说,齐侯整个人都是笑得眉飞色舞,内心都飘到不行,心想楚国果然是不行了,现在都特别仰慕我齐国的文化,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我这东方霸主,不仅仅是东方霸主啊。
此时,齐侯心中甚至已经想好了,只要出兵淮水,也不用打来打去,部队派到傅城那里,稍微耀武扬威一下,恐吓恐吓淮水蛮子,也就差不多了。
到了那个时侯,就让楚国人给点钱,再割让一点土地,整个淮北,就是他齐国说了算。
加上济泗的傅城,齐国声威大震不说,还将鲁国包围了起来,到时候鲁国还不得乖乖就范?
齐侯越想越美,心想这次完全可以亲征,等战争结束了,就回来称王。
勾陈那个死鬼都能活着时候给自己封号,他凭什么不行?
勾陈选了“威”字,说自己是威王。
他也选“威”字,不但要选“威”字,还要在“威”前面再加一个“大”字。
齐大威王,听着就是要更厉害一些。
比吴威王更大,更威!
见齐侯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直线,楚起没有继续拍马屁,反而继续笑呵呵地击节唱歌:“……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阳兮。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唱得都是齐国国君本领强,让峱山恢复了太平,恢复了生产,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安康。
这是贤君在世啊,这是人间美好啊。
这样的马屁,这样的阿谀奉承技术,楚国使者们,听都没听说过,别说见过了。
就楚国国内那氛围,拍马屁最多就是跪下来乐呵乐呵,吹捧两声要拍的对象特别厉害,然后就完事儿了。
哪里像这位在齐地的楚国老前辈楚起,那真是身手不凡,那真是技术高超,哄得齐侯一愣一愣的,眼看着就要手舞足蹈了。
那几个楚国使者面面相觑,憋了半天,才有人又道:“老夫子齐地口音,亦是纯熟,我等不如也。”
说的是废话,但有人心中也觉得哪里不对劲,你说你一个楚国人,怎么就齐国方言说得这么好,甚至还能唱齐国流行歌曲呢?
可是这种怀疑也就是一闪而过,和眼前的景象比起来,这些怀疑都是虚的,齐侯高高兴兴出兵拯救楚国,这才是最实在的。
659 人有多大胆
自称楚起的楚国使者,从头到尾都没有直接提过要让齐国出兵拯救楚国,只是一直在拿齐国跟淮水之国相比较,把淮水之国现在面临的状况,抽丝剥茧地展示在了齐侯的眼门前。
让齐侯自己去判断,让齐侯自己去分析。
总之话里话外就是淮水之国现在还比较虚,但是只要把楚国的东部疆土吃下来,等过上几年,应该就没人可以压制了。
甚至这个楚起还说了一句话,直接让齐侯整个人都跳了起来。
“尝闻周室封李氏于汉水,汉水若定,必征其余。余又闻吴国北境傅城,乃旧时逼阳国也。逼阳子者,李氏腹心也。”
然后齐侯都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去思考,他都觉得这李解要是把楚国艹服了,大概就是要把傅城给吃下来。
这傅城的土地,现在多肥美啊,已经成了淮泗地区有名的产粮区,还是陆地上的贸易交流中心。
去年齐鲁诸国,都在傅城重新设置了“使廨”,同时效仿江阴会馆,建设了大量临淄会馆、曲阜会馆,过往虽然被“义胆营”抢劫过,但毕竟当时干这种事情的是逼阳国将军,逼阳国相国,关李解什么事情?
再说了,现在逼阳国都灭亡了,既往不咎嘛。
现在南方的生意这么好做,齐鲁两国为了倒卖奢侈品,那是下了血本的。
更何况,齐国的国营娱乐会所,现在是越办越红,纯属历史惯性。
因为周天子上位之后,很多落后的部族,在接触了中原的礼仪之后,也关起门来自称大王。
比如义渠、北狄、百濮、蜀国等等国家势力,都是自己称王。
这并非是僭越,而是一种惯性称呼,周天子独孤求败的时候,也没有管过这种称呼上的问题。
不过惯性归惯性,诸侯大国自己偷着暗爽,这显然就是心思不纯,摆明了有歪念头。
当然为数不多动了歪念头付出生命代价的,大概就只有齐国。
秦楚吴越各种浪到飞起,周天子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比如楚国,第一次称王之后,周天子就组团爆打,打得楚国乖乖去了王号,又重新称臣做楚子。
但消停了两代天子,一看老姬家不行了,楚国的实力又恢复了不少,立刻又重新称王。
这是第二次称王,这时候负责怼楚国的,就是中原诸侯中的各路小强,周天子的王师,彻底没了踪影,不再是c位主角。
也是因为楚国这种没人打就称王,打不过就去王号,风头过了继续称王的行径,才进一步加深了诸侯们对楚国的鄙视。
实在是这种行为,一般不会发生在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