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讲话。
“今天的早会,内容还是医疗安全和设备规范操作,不用我多说,大家都知道这些设备有多贵,如果设备故障,会打乱医院的治疗进度。”
“今天是第一天,会有央视记者来采访,至于采访谁还没确定,但大家也是有过经验,采访原则很简单,不乱说,不多说。”
“。。。”
很快。
早会就结束了。
各自上岗。
詹奚去了医疗手术舱组。
作为旁观专家。
谢玮来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坐在桌子上,让他想起了在缅痶廊余县坐诊那间房子,大小相差无几,墙面涂料和设备也是一样。
桌子。
高清显示屏。
一个饮水机。
三把凳子。
极其简单。
办公已经无纸化,谢玮拿出自己的医生卡,插到了桌子的卡槽内,只听嘀的一声,桌子上出现了缅亚医药集团的LOGO。
LOGO下面。
是华夏卫生部的徽章。
登录账号。
墙上的显示屏也亮了。
由于前几天就完成了诊疗排序,他看到了分给他这个坐诊室的病人,数量真的是太多了,他今天上午的任务是最前面的五十个。
全是癌症晚期。
有老有小。
深吸一口气。
谢玮点开了开始接诊,等了三分钟,他的诊室门前长条显示屏上出现了红色字体---“请3189号患者进入一号诊室。”
谢玮打起了精神。
这是预约号。
不是排序号。
代表这人是第3189个预约,但由于是晚期,被排到了很前面。
一个。
两个。
三个。
。。。
谢玮快速找到了感觉,那张表也已经记得滚瓜烂熟,无一例外,这些重症患者癌细胞已经扩散得很广,必须通过手术辅助治疗才能。
第六个。
“医生,那个,需要多少钱?”患者小心地问道。
“你的病,九万三左右。”谢玮道。
“这么贵?”
“不是几万就行了吗?”患者的大儿子问道。
“对,早中期几万就可以,但您的是晚期,癌细胞扩散太严重,而且不止一个癌症,加上老年人免疫力差,用药量会加大很多。”
谢玮耐心解释道。
“原来如此。”大儿子点头。
一个癌症几万。
两个叠加。
十来万也不是难以接受。
他又问:“需要住院吗?”
谢玮摇头。
“不需要,等会儿会直接手术,微创,做好了,观察两小时,没有问题就可以离开,但注意,不要乱吃东西,以前用药全部停掉。”
“多休息,期间不要体力活,按照上面的表,之后每天去注射药物即可,千万不能断,连续一个半月就差不多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这钱。。。可不可以晚点交。”大儿子尴尬道。
谢玮露出微笑。
“可以,新闻上不是说了吗,先治病,后付钱,如果没钱,会自动转成医疗贷款,慢慢还,但最好按时还上,不然影响很多。”
“什么影响?”
“。。。”
谢玮一愣。
他心底记下了,这种事情应该早先告知患者,不然会浪费他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去解释。
“比如你买房子要贷款,做生意贷款,子女买房贷款、考公务员等等,都会受到影响,因为这代表的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信用问题。”
听到这。
几人心里一紧。
还影响孩子。
看来还真不能欠。
“谢谢医生。”
看着扶着老人走的一家人,谢玮点击了下一个,又拿出本子,记上了一笔---医药费科普。顿了顿,又加上了一句---治疗手段科普。
随后。
谢玮接待了一个又一个病人。
发现三分之一的患者和家属都会问及医疗费的问题,看来想要提高效率,从这方面入手最快,上午十一点,一个女护士小跑着过来。
“谢医生,准备一下,记者来了。”
“准备什么?”
“刘主任说正常接待病人,他们要拍点素材。”
“哦,知道了。”
谢玮倒是不紧张,又不是什么大人物来,一个采访而已,央视的人又不是娱乐记者,不会问一些脑残问题,正经回答就是。
数分钟后。
谢玮看到门口出现了记者队伍。
看到来人。
他一愣。
然后笑了。
竟是认识的人。
“继续,先拍。”那女记者笑道。
“嗯。”
谢玮的心思回到了病人身上,专心接待,看到记者,那个病人有点拘谨,这么大还没上过电视呢,听完医嘱,立即拿着自己的单子走了出去。
接着。
又录了五个视频素材。
女记者才上来。
“好久不见,老同学。”
“是啊,快半年了吧。”谢玮笑道。
女记者道:“知道你忙,先工作,有空咱们再坐坐,我们开始采访吧,十分钟就好。”
“好。”
第一千四百零五章 定调(求订阅!)
谢玮坐直了身。
整理了一下衣服。
女记者问:
“谢医生,外界都说大数据医疗是趋势,你有什么看法?”
谢玮答:
“我也是这么认为,大数据医疗,不仅可以规范产业,优化药研结构,还能提高我国的医学水平,解决医生不足等问题。。。”
一趟缅痶之行。
谢玮已经成了这套模式的支持者。
说实话。
要是回到之前。
靠经验,累死累活去诊断,还要冒着误诊的风险,他想想都有点头大,现在的话,想误诊都难,就算误诊,也不用他扛责任。
有大数据背锅。
正因为如此。
作为受害者的‘医生群体’却也有点喜欢,用上了。。。就戒不掉了。
女记者又问:
“那是否会对你们造成影响?”
谢玮道:
“我认为不会,任何时候,社会都需要医生,也需要医疗科学家,之前在缅痶培训,我发现他们的医生要学的不比我们少,甚至更多。”
“哦?能说说吗?”
“可以,他们之前缺乏医生,于是就启用这种快速培养的方式,让外界误以为以后医生没什么用,但实际上,他们也在大力培养专业医生。”
“有晋级和职称考核,难度和我们差不多,甚至在专业广度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比如所有医生都得学会在紧急条件下接生。”
“接生?”
“对,接生。”
“他们的医生培养目标,是在无器械条件下,能对一些无法及时送去医院的病患进行紧急救治,平常可能看不出来,关键时刻却能发挥大作用。”
“原来是这样。”
“。。。”
女记者一连问了十个问题,都是为了素材需要,最后能上新闻的,其实也就三分之一左右,再或者做一期专题片,才可能用上大部分。
离开谢玮这。
女记者去了下一个地方。
。。。
傍晚。
女记者的采访上了《新闻联播》。
很给面子。
又是三分钟。
让观众们对于大数据医疗名词有个更深的认识,一片欢喜鼓舞,因为这的确会大幅度降低他们的治病花费,还可以真的治好。
医疗资源也会得到充分利用。
他们这些年可是受够了假冒伪劣、高药价和那些坑人的私人医院,以及那一大堆卖保健品的,几块钱的激素,敢卖几百块。
专骗老人的棺材本。
这种人。
其行可诛。
现在好了,有医疗贷款,连癌症都能治,价格也不是天价,这些黑心商人再想赚他们的钱,完全可以送上一句---你特么当我傻啊!滚蛋。
同时。
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