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章(1 / 1)

在张力中思索 邓晓芒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多具有不同文化的民族都成为了帝国的臣民,如埃及、不列颠、伊比里亚、日尔曼和叙利亚。

这些地区固有的神灵崇拜开始在帝国内部流传开来。

为了确保在这些地域统治的稳固性,罗马政府就将帝国各地的神灵全部搬进罗马,设一个万神殿,成为了一座集宗教信仰与政治象征于一身的不朽建筑物。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儒家学说和古罗马宗教有个共同特点:它们的信仰与现实的利益考虑密不可分。

儒家的士大夫们不可否认有很高的精神境界,认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就是要拯救天底下的老百姓。

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他们可以作出很大的牺牲。

在这层意义上,他们确实有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

然而, 他们的使命在于拯救老百姓的肉体,而不是拯救老百姓的灵魂。

古罗马的宗教虽然具有明显的宗教特征,但是它的神灵是分属于社会各行各业的。

所以其偶像崇拜依然带着强烈的现实印记,在很多时候反映的是民心所向。

因此,古罗马的宗教信仰归根结底依然还是一种没有与物质彻底划分界限的精神追求。

我们在这里着重要讨论的真正信仰是指那些超越物质性的超验层面的信仰,如黑格尔讲的自由宗教,又称绝对宗教。

他将基督教归属于自由宗教,这个说法马克思是认可的。

马克思把基督教称之为作为宗教的宗教,这个层次应该比前两个层次更高一些。

它最显著的特征是把精神和物质彻底区分开。

如《圣经》所说的, 恺撒的归于恺撒,上帝的归于上帝。

世俗国是属于恺撒的,是属于皇帝的国,由恺撒管;精神国是上帝的国,由精神来管。

这与实用性的宗教完全不同。

真正的宗教必须具有纯粹精神性的内容,如灵魂的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灵魂的概念是与物质概念分不开的。

西方人认为中国人的灵魂的概念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的,但也不完全如此。

它不是纯物质的概念,而是介于精神与物质之间,是精神和物质混淆不分的一个概念。

真正意义上的信仰应该是把两者明确划分开。

当然也有人认为其实是划分不开的,因为不论是从科学角度讲,还是从中国传统的信念讲,都是无法清晰划分的。

然而信仰是另外一回事,只有将精神和物质严格区分开来, 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信仰。

基督教所采取的途径是把灵魂和世俗生活截然划分,认为人的肉体受之父母,但灵魂是上帝赋予的,属于上帝。

这样一来,人就具有了一种相对封闭性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与世俗生活乃至与现实的人际关系都没有直接关联。

也就是说内心的生活、内心的忏悔、内心的道德观、内心的自由意志以及内心的与上帝纯精神的交往等,这种内心世界是纯粹精神的。

而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是与外界、与他人联系在一起的,是黏附的。

孔子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仁”,仁义道德。“人者, 仁也”。

人的本质其实就是人际关系,人就在关系之中,不存在封闭的内心世界,也就不存在所谓的隐私。

中国人犯错误不是要惩罚他的错误,而是要惩罚他的心, 要“诛”掉他犯错误的责任、犯错误的心。

这就是所谓的“诛心责任”。

王阳明讲“破山贼易,破心中贼难。”中国的传统政治依靠这种手段得以维持,人的心稳住了,礼法规范就稳住了。

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总是与他人联系在一起的,哪怕是道德高尚的精神,如仁人志士的精神,也就是为天下人谋福祉,就像我们今天讲为大多数人谋利益。

一种真正的信仰,是能提高人的精神层次和自由水平,提高人的素质和人的创造力,使人能够超出动物式的生存。

它是纯精神的,不因贫富、苦乐或世俗政权的更替而转移。

但是到了我们这个物质生产比较发达的时代,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道德水准却滑坡了。

这说明我们的信仰有问题,它是随着我们的世俗生活问题而转移的。

世俗生活状况发生了变化,信仰也就随之动摇。

基督教为什么能被称为自由宗教呢? 它的特点就在于能够跨越时代、朝代、地域乃至种族、阶级、地位等诸多障碍。

它能够使人过上一种脱俗的精神生活。

但是这种精神生活和儒家的精神修炼不同,儒家追求的是“天人合一”,与天合为一体,自觉成为圣人,成为救世主了,就能凌驾于别人之上了。

基督教的不同之处除了能给人以精神安慰以外,还能给予人以反省的力量,承担痛苦的力量。

这一点在新教中体现最明显。

许多新教徒将生活的苦难看作是上帝对自己的考验,他们要战胜这种痛苦,要成就一番事业,来证明上帝的荣耀。

所以,基督教给人以承担痛苦的能力,有支撑作用,而不仅仅起到安慰的作用。

基督教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宗教,它是建立在自我意识之上的,建立在个人灵魂的独立性之上的。

当然,这种独立性是对于他人的灵魂而言的,在上帝面前他没有独立性。

所以,基督教也表现出某种奴性。

但是在世俗生活中,它表现为一种个性,个性的独立性,就是个体的灵魂都是独立的,互不相干。

因此我们能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我意识的宗教是建立在个体的独立意识之上。

个体的独立意识包括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的意识。

基督教就是建立在自我意识的架构之上。

当我把自己当对象看之后,看的自我与被看的自我,这两者之间层次是不同的。

这看的自我最根本,被看的自我是被当成对象来看的,不是你的自我。

真正自我是“看”,是“看着”。

看是看不见自己的。

我们眼睛是看不见眼睛本身的,只能看得见别的东西。

自我意识也是。

自我意识看不见自己,它要看见自己,怎么办呢? 它要把自己推开,跳出来,再从更高的高度来看自己。

所以,自我意识就是不断地跳出自己来反思自己,追求真我,寻求自我的真相。

这种结构是无限的。

从简单的形式逻辑可以推出来,一个人要真正把握这“看”,把握真正的自我意识,他只有不断后退,不断地退出自我,退到后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