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5 章(1 / 1)

大明天启 训记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3个月前

乎所有的权力,内阁及各部尚书都是皇帝中意的人,因而皇帝的意志其实便也是内阁及大臣的意志。这种情况下当然不会反弹,但朱由校却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自己一方面想要让大明成为一个开放的,皇帝与大臣一起作主的大明,实际上却一直在破坏着这一点。所以他想先从恢复原来的票拟入手,而且要把票拟制度化,让后世的大明皇帝没有办法随意改变。

第二天是大朝会,众人见礼后,各自安座。朱由校道:“诸位爱卿,朕有意前往凤阳,拜一拜太祖陵寝。”

这时太子虽然未成年,但也已经有了十三岁,而且皇帝已经有了三子,所以皇帝想要去凤阳,大臣们找不到反对的理由,或者说根本就不想反对。

徐光启站起来问道:“陛下南巡之时,可是依旧例,由太子监国,皇后辅政?”

朱由校笑道:“这次前去祭祖,朕要带皇后和两位贵妃同行。所以太子监国,内阁协助即可。而且除了军国之事,国内民事,均由你们自己决定。”

群臣一惊,皇帝所说的由你们自己决定,说的是太子与内阁决定,可是太子终究太小,监国其实主要是象征意义,那皇帝的意思便是国内大事,都是由内阁作主?

徐光启也是一惊,但他面色未变地说道:“如有悬疑未决之事,臣等会用急件发往行在,呈给陛下御览。”

朱由校摆摆手道:“先生,朕说国内民事,均由你们自己决定的意思,就是字面意思。有什么事,应该如何处理,你们内阁出具票拟,然后由司礼监呈给太子,太子批示后再交由内阁执行,这样就可以了。处理之后,通政司会归档,朕回京后再看就行了,”

群臣心中都是一动,票拟,虽然这制度一直在实行,但是在这强势而又圣明的皇帝面前,内阁票拟其实不过是给陛下披上一个没有动用中旨的漂亮外衣罢了。可是现在皇帝竟然想在南巡之时动用票拟制度,由未成年的太子批示,这等于是把除了军事以外的权柄全部交到了大臣们手中,这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第三百二十七章 朝会

人就是这样,突然有一个很好的消息出现在自己面前,首先要怀疑,这是不是有什么阴谋,是不是假的。皇帝突然将票拟这张香喷喷的大饼放在大臣们面前,大多数大臣都会下意识地认为:有阴谋。

徐光启倒是知道皇帝一直以来都有一种奇怪的想法:用大臣治理大明,皇帝只是一个象征。只是皇帝虽然和他说过几次,但是他却从内心里不相信这是皇帝的真实想法。他自然知道历史上的皇帝们,都是唯恐自己权力不大,虽然今上确实是一个称得上圣明的皇帝,但他的出身,使得他不可能会把权力放下,成为一个傀儡,成为一个象征。

孙承宗等人却认为,皇帝是在以退为进,先看看大臣中有哪些人跳得欢,然后一个个收拾。所以他上前说道:“陛下,这大明天下,必须由陛下掌握,臣等又如何可以擅自作主呢?”

朱由校道:“孙师是朕的恩师,你是觉得阅历的原因还是年龄的原因,使得内阁不能作出正确的决定呢?朕所会的,都是孙师及诸位大臣们教会的,即使有青出于蓝之事,但一青总不能胜过所有的蓝吧。此事便如此决定了。”

孙承宗迟疑着不敢说遵旨,而这时孙传庭上前问道:“陛下,军务之事,是全部送住行在,还是只挑选急件送去。”

朱由校笑道:“一般的事就算了,紧急情况你们可以处理的先处理,实在拿不定主意的就送到行在吧,其实在朕想来,此去不过三月而已,能够有多大的事你们都搞不定的呢。注意了,军务先与内阁相商,然后再作决定。”

孙传庭道:“臣遵旨。”

群臣看着这君臣二人表演,心中的惊诧已经完全表露在脸上了。孙传庭是皇帝最忠诚的走狗,这不是骂他,是他自己说的。现在最先说遵旨的竟然是孙传庭,说明皇帝真的是要放权了。当然,这放权之事后面有没有阴谋了,谁也不知道,但至少表面上,皇帝已经把国事之权交到了内阁手中。

朱由校道:“朕在十日后便动身前往南方,从今天起,太子便试行监国,来人,将太子唤来。”

魏忠贤带着朱慈燃来到大殿中,朱慈燃虽然昨天已经被朱由校和皇后贵妃教了一遍,但现在站在这里,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紧张。他先对着皇帝行了跪拜礼后。朱由校道:“今日你便试着监国,正好让朕看一看,我儿是否明白监国应该如何做。”

自然有太监拿来一把椅子和案几,欲要摆在龙案前面左侧,朱由校道:“摆在正中,朕现在起不再干涉,今日朝政便由太子与内阁来合作完成。”

不说朱慈燃在上面心中打鼓,下面的大臣们一时都乱了手脚。这种情况可没遇到过,上次太子监国时后面坐的是皇后,现在却是皇帝亲自坐着,这可完全不同。

徐光启和孙承宗都在腹诽不已,却知道这是已成定局的事,只是当着皇帝的面进行不把皇帝当成皇帝的事,实在是让人有些不知道如何办才好,茅元仪在这时候帮了首辅和次辅一把。

茅元仪出列,先对着太子行了一礼,然后道:“上次陛下意欲将铁道部的资源从国内抽调八成到西北,事后臣召集了铁道部官员进行了讨论,发现如果如此做的话,则国内三条干线的修建势必会受阻,而且户部与大明皇家银行联合发行的铁路债券会失信于民,所以臣认为,只能抽调五成资源到西北,方可保证其它工程的顺利进行。”

这个忙帮得让徐光启和孙承宗出了一身冷汗,茅元仪不是个很稳重的尚书吗?现在皇帝还在上面坐着听呢,你就把皇帝的意思否定了,虽然皇帝没有发明旨要求铁道部抽调八成资源去西北,但那是上次大朝会时皇帝金口说了的,难道现在你想让太子替你翻案?哦,不对,是想让内阁替你翻案?你这是想坑内阁吗?

众臣一时也没反应过来,茅元仪这是遇到鬼了?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个问题,当众打脸皇帝?难道是他嫌弃自己的日子过得太舒服,或者是铁道部的事多而杂,他不想干了?可皇帝一怒,那就极有可能永不述用呀,邹元标几个人的例子还不是很远呢。

徐光启偷偷看向皇帝,却见皇帝眼睛已经闭上,一幅你们想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