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女子有些意思,这个布木布泰会不会就是木布泰。
他为了保险道:“请问贝勒,科尔沁可有一个叫木布泰的女子?”
寨桑道:“没有叫木布泰的,不过小女布木布泰也叫做本布泰。”
吴孟明心想,应该就是这个女子了。想不到皇帝陛下好这口,十三岁的女孩子,嗯嗯,正是身轻体柔的时候。他说道:“既然贝勒对我大明皇帝如此恭敬,那我在巡查完后将贝勒两女护送回京城,敬献给我皇。”
寨桑见竟然有如此峰回路转之事,自然是喜不自胜。他笑道:“指挥使先去巡视,我们部落会将两女嫁妆准备齐全,等指挥使回来时再一起随着回京。”他将两女献给大明皇帝,那大明也不会再追究他们部落往日里和建州的一些小事情了。
吴孟明继续他的巡查,这一行的目的就是要震慑蒙古人,让他们知道大明皇帝的威严与仁慈。对于收蒙古人之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经过由大理寺卿组织的特别法庭审理后,王洽被剐于西市,张惟贤被腰斩弃市,王治被斩首示众,其他人犯均被斩首或者处以绞刑。
而借此机会,皇帝又以心怀怨意的罪名,罢黜了一部分和王洽气味相投的朝廷官员,其中大部分是东林人。而且还规定,以后京师大学堂招生,将不再允许在东林书院进修过的学子报名。
这个决定让方从哲等人拍手相庆,而叶向高等人则大为沮丧。这天阁臣开会时,叶向高道:“陛下,不准东林人报考京师大学堂,一来对东林人不公,二来会激起他们心里的怨气,而对陛下的政策说三道四,老臣以为,这殊为不智。”
朱由校说:“朕不过是不准他们报考京师大学堂而已。古语有云,道不同不相为谋。东林兴理学而弃心学,朕欲兴心学而弃理学,既然方向不同,那又何必强求。再说朕只是不要他们报考京师大学堂,又没有说不让他们参加科举。另外,如果想要报考京师大学堂也行,只需要写一纸声明,表示不同意东林书院的理学观点,而拥护朕所提倡的心学,那么还是可以报考的。”
叶向高道:“陛下,老臣看陛下平日所说,便是要听百家之言,东林虽然与陛下所持相左,不也是可以为他山之石吗?”
朱由校笑道:“叶师,您所说的正是朕所想的,确实是要听百家之言。但听取百家之言,是朕最后的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如果有人或者团体与朕看法不同,朕是不会听的。朕对东林人的看法与叶师,与朝中众臣都有不同。不是说出自东林书院的人就是东林人,而是只要与朕的想法相左的就是东林人。”
“朕想要限制皇权,朕想要让每个人都平等,朕想要这天下的官员都不贪污,哦,这个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想办法,让他们不敢贪污,一贪污就会被捉住。这些都是朕的想法,而要实现朕的想法,那就首先要树立朕的权威。要让朕说的话,天下人都拥护,当然,全部拥护是不可能的,但作为读书人,至少不能公开反对。”
“叶师自然知道东林会约,里面规定以会籍登记书院讲会同人,会中称同志友、同志、吾党、各郡各县同志、同志会集等,他们集在一起,讽议朝政,裁量人物,这还是学院吗?这是要讲学吗?这是要公然与朕作对。试问叶师,如果您坐在朕的位置上,您能容忍吗?”
“本来朕是准备禁毁东林书院的,但后来想了一下,东林人也并不是全部如此,象叶师,孙阁老都是明白人,如果禁毁书院,则会让诸位面子上不好看。所以最后才决定用这样的方法要警示他们,希望他们不要做得太过火。”
朱由校其实说得已经是比较隐晦了,如果真的禁毁东林书院,则大臣们一定会攻击叶向高和孙承宗等人,必让他们下台才安心。
第一百一十九章 先要开启民智
叶向高自然明白皇帝的意思,心里大为沮丧。如果皇帝真的禁毁东林书院,东林人确实会大受打击,但这会激起民众的同情,反而使得民众会更加支持东林,东林人的未来会好得多。但现在皇帝只是命令东林人不写具结状便不得报考京师大学堂,看着对东林党影响不大,实际上却是软刀子割肉,很快就会使得东林书院变得门可罗雀。科举三年一考,一次取人不过两三百,又如何比得上京师大学堂里面的学得一年到几年,就可以外出为吏甚至为官。
朱由校又说道:“《东林会约》表示,东林书院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学院了,朋党之名,实至名归。朕一向以为,天下万民,各司其是,便是大同世界。东林书院又想要教书育人,又想要参与议政,朕不喜欢。东林还有两句话,朕也一直深以为恶。一句是若非同道,即为仇敌。一句是书院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前一句,表示东林党人根本就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所有有不同意见的人,都被他们视为仇敌。这样的人,别人当然也会视他们为仇敌。”
“后一句,表示东林书院根本就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定位。在朕看来,学生先要把书读好,然后再去关心国家大事。你刚刚学会了上中下,就开始关心朝廷政策,这不适合,也没有关心理解朝廷政策的能力。”
其实朱由校很欣赏这副对联,但是朱由校明白,这句话至少在现在是不适宜的。士子,是一个社会中最重要的民意代表,也是一个社会中最敏感,最具有先进性的一个群体,他们很容易在社会中发现一些不公平,不正义,不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东西,从而提出一些意见。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是,现在不行。
在现在的大明,只能出现一种声音,那就是自己的声音,所有不符合自己利益的声音都只能暂时蛰伏起来,等到自己将这个大明改变成为一个自己理想中的大明后,那时就可以让大家畅所欲言了。
他记得当年的常凯申先生,本来已经定好了军政,训政,宪政的三步走策略,却在自己没有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宣布实现宪政,让敌人抓住了漏洞,用一些合理的手段蛊惑民众,最后落了个失败的下场。
自己绝不能重蹈常凯申的覆辙,只能按照常大公子的方法,要想明煮,必须先有独菜,而且必须是没有人能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