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可赚,于是从各地进了一些货物,开始与蒙古人作生意,使得大家的生活大为改观。
而千户张正先是支持何腾蛟的作法,等到何腾蛟闯出一条商路后,就出手将这条商路掌握在自己手中。原本交易所得,何腾蛟是从户数和所凑本钱两个方面来分红的。而张正则变成了自己得一半,剩下的全部人得一半。
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大家对张正的行为愤恨非常,却无计可施。不想张正自己找死,他带队去了一次草原后,发现铁器特别是武器非常值钱,其利可得十倍以上,于是决定将千户所的武器卖与蒙古人。
何腾蛟等人反对,而张正则认为这个千户所呆在深山老林中,与其让武器白白锈蚀,不如卖了换钱,等两年报个损失,就可以领新武器了。
何腾蛟劝阻无效,于是开始联络军户,指出如果张正事败,整个千户所人人都难逃一死,太祖曾经发布过大诰,允许民众将犯事的官员解送到京城,各地官员不得阻拦。
众军户本来就不服张正的分配方案,现在又加上怕受到朝廷惩处。何腾蛟一煽动,大家就鼓噪起来,冲进千户所,将张正捉住,叫嚷着要解送到京城去。
在大堂内,众军户将张正收缴的各军户的武器搬了出来,张正就无话可说了。只知道不停地叩头,想让魏忠贤放他一马。
魏忠贤又让人去请求朱由校,朱由校想了一下说道:“不要杀,流放吧,送到日本去。让那个何腾蛟先做代千户,等到兵部备案后升为正千户。”
这样的处理结果,让各方面都很满意。张正逃得一条性命,虽然听说日本地方不怎么样,但大明人去日本,那是做上等人呀。而军户们终于赶走了贪婪的张正,由处事公正的何腾蛟任新千户,自然欣喜异常。
何腾蛟则认为自己不过是个总旗,一下子升为千户,这种超级提拔太过骇人,担心会让兵部有话说。魏忠贤笑笑道:“便是提你为参将总兵,兵部也不敢说一句话。”
何腾蛟大惊,明白了外面的年轻人就是皇帝,那跟着皇帝的东厂头目显然就是厂督魏公公了。他连忙跪在地上道:“草民谢过厂公大恩。”
魏忠贤点头笑道:“果然机灵,你现在可不是草民了,是五品官了。不用谢洒家,记住圣上的恩情,好好干,圣上喜欢胆大又机灵的军人。”
何腾蛟大喜道:“末将必当为皇上尽忠,谢过厂公饶恕末将擅行之罪,亦谢过厂公提拔之恩。”
第一百五十一章 新村新貌
处理好黑峪之事后,一行人又出发。十多里后终于来到了柳河,这里早已经有船在等着,上船后再经潘家口转入滦河,一天后,就来到了迁安新区。
下船后,依旧由朱由校等五人单独行动,大部队则分别由王承恩和李朝钦带领跟在后面。迁安是完全按照朱由校的意思来建设的,他想要看到一个真实的迁安,以检验自己对这个社会的改造是否有成功的可能。
从码头而上,已经有一辆大车等在那里。魏忠贤先殷勤地将客氏请上车,朱由校和段英骑马,晦明步行。一行人缓缓向迁安新村而去。
上了大道,段英惊叹道:“好美呀。”只见一条笔直的大路,宽约八步。道路两旁各有一条水渠,水渠旁边都栽种着杨柳。现在正是杨柳长得最好的时候,一条条翠玉般的杨柳枝垂下来,煞是美丽。
道路和水渠都是用水泥修的,平整而且坚固。马车走在上面,很是舒服。客氏道:“哥儿,这可比京城里的路还要好了。”
朱由校笑道:“奶妈放心,京城很快就会修上这样的道路的。我要在全国都修上这样的道路。”
一路上,路边的民户都修得很好,房子前面的场子上有一道篱笆,与大路分隔开来。篱笆后面,有小鸡小鸭在欢快地寻着草籽。
在一户民居前,朱由校下马道:“去看看吧。”
五人来到篱笆前,魏忠贤推开篱笆上的小门进去,这时主人也看到了门前的来客,从屋中迎了出来。是个二十多岁的妇人,从穿着看,应该算是家庭条件较好的样子。
妇人说道:“客人从哪里来,可是要在寒舍稍做休息?家里倒是有甘甜的井水,可以稍解一路的疲惫。”
客氏奇道:“小娘子说得一口好言语,家里可是有读书人?”
妇人躬身道:“妾的郎君是这里学堂的先生,妾身在辽东时,跟着母亲学过几本书。”
大家跟着妇人进了她的家中,屋子是三间瓦房,虽然没有画梁雕栋,但收拾得颇为齐整。大家进了堂屋,妇人奉上茶水,客氏悄悄对朱由校道:“她家中竟然有茶叶,可见是个殷实人家。”
不想那妇人却听到了,笑道:“在我们这新村,一般人家都是有茶叶的。寒家在新村,只能说是普通人家,还不能算殷实。”
客氏惊道:“一般人家都有茶叶?真的这样呀,老身可不敢相信。”
妇人道:“只要是不太懒的,在这里两年都能过得比较富足了。”
朱由校问道:“这位姐姐,你家里人是学堂先生,那你们的田是谁种的?”
妇人道:“我小叔年已十七,家里的农活基本上是他操持的。”
朱由校奇道:“十七岁的年纪,能做完五十亩地吗?”
妇人道:“可以呀。我们现在都用的是耕牛或者木牛,几家合作很容易就能做好春耕。而在农忙时节,周围会有少地农家前来帮忙收割。其实如果没有小叔,我夫君也可以忙得过来的。所以今年我小叔准备去投军,想要去博个出身。”
朱由校道:“你家就三口人吗?”
妇人笑道:“还有两个孩子,正在学堂里读书呢。”
客氏奇道:“小娘子才多大年纪?孩子竟然在读书了?”
妇人道:“谢过夸奖,妾身今年二十八,孩子大的都有九岁了。”
朱由校问道:“你们的几家合作是如何做的?”
妇人道:“一大块地是二十户人家,每五家组成一个合作组,春耕时一起制定好先做哪一家,轮流着来,秋收时其实如果没有外地人前来,大家也能做得过来。不过现在大家日子好了,也愿意出钱请人来帮忙,一来不想让外地人空来,二来也不想太累着自己了。”
朱由校点了点头:“大姐,如果不觉得冒昧的话,我想问一下,你家一年收入多少?”
妇人笑道:“没事的,我家一年交了皇粮后,大概能结余四十块钱。”
朱由校道:“是除去了所有的花费后的吗?”
妇人道:“那是当然。我们家不算多的,多的一年可以结余一百块呢,少的也有二三十块。”
客氏赞道:“这样的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