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其魏韩宋三国将直接从楚国身获取土地,而秦国则将从魏韩两国割取土地。
只是,等到那时,若是魏韩两国出尔反尔,不打算割地给秦国,并且齐魏韩宋四国抱团,那秦国亏大了。
“大王,臣以为丞相之言差矣。”
秦王荡正想着,殿突然响起一阵声音,秦王荡转头看去,却是左丞相楼缓。
“不知左丞相何以教寡人?”
楼缓听到秦王荡的询问,心微微一叹,虽然他也看出来了,现在秦王对是否继续伐楚充满着迟疑,但是,他作为赵国来的臣子,却不能不为赵国做打算。
如今赵国攻打山国的战争正在最关键的时刻,若是现在秦国退出伐楚联盟,甚至从背后偷袭魏韩两国,以致连横联盟解散,让齐魏韩三国从伐楚的战争脱身···这对赵国极为不利。
对赵国最有利的,还是让楚国吸引五国的火力,直到赵国搞定山国。
想着,楼缓立即拱手道:“大王,自从楚国吞并越国之后,已经成为一个土地超过七千里,人口超过千万的超级大国。楚国的土地已经秦齐三晋五国的土地总和都要大,楚国的人口也只五国人口总和稍低一筹。
这样的一个楚国,已经不是那个国家能单独对付的,甚至也不是那两个国家联合在一起能对付的,甚至三个大国加在一起,才能勉强对楚国可抗。
这样的楚国,对天下各国都是一个极大的威胁,这不仅针对其他国家而言,同样也是针对我秦国而言。这次五国联合伐楚,并不是为了某一个国家,而仅仅只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秦国。”
说到这,楼缓长长的向秦王荡行了一礼,声音越发高昂的道:“大王,如今楚国还没有彻底消化江东,依然还有八万楚军镇守江东,此时此刻,五国伐楚的战事进行的如此艰难。
若是再等几年,等楚国获得江东的财力物力人力,等楚国将江东的楚军调出,到那时,臣担心算五国结为一体,戮力同心,恐怕也不是楚国的对手。真到了那时,各国想要削弱楚国,还得将赵燕两国拉。”
“只是···”楼缓摇头一叹:“只是连五国都不能做到同心协力,更何况各有异心的七国呢?
臣言尽于此,望大王察之。”
楼缓的话,说到许多大臣心坎里去了,秦国与四国联合,不是要解决楚国这个麻烦吗?错过了这次的机会,那下一次,更难了。
此时,许多大臣相互对视之后,一同行礼道:“还请大王明察。”
秦王荡闻言,又迟疑起来:“这···”
第九百四十六章 楚国的破绽
下朝之后,秦王荡单独留下甘茂,好奇的问道:“丞相,方才在朝议上,卿极力建议退出五国联盟,并与楚国讲和。而且,在群臣全都以为楚国太过强大的强大情况下,只有丞相不以为然,反倒以为楚国不足为俱,寡人想听听丞相详细说明,为何丞相会如此说。”
甘茂点了点头,沉吟了一下,然后开口道:“大王,臣请先说明为何要求从楚国退兵,并与楚国讲和。”
“请,寡人洗耳恭听。”秦王荡正襟危坐,颇为期待的看着甘茂。
“大王,之前我秦国之所以同意齐魏两国的要求,让五国之师去攻打楚国的江淮门户陈城,不仅是因为我秦国已经在韩国的问题上答应了齐魏两国,更是因为我秦国上下认为,楚国因为这几年的改革,楚王蓄意从地方收回权力,以至于楚国君臣之间,郢都与各地之间,全都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所以,我们以为只要五国大军云集伐楚,楚国各地封君见联军势大,就会拥兵自保,违背楚王的诏令。如此,我五国联军,必然会轻易地攻克陈城,然后举挥师南下,共同瓜分楚国的淮北地。
但现实的结果却与我们预测的完全不同,楚国君臣虽然已经离心,但是楚王对楚国的控制力还是出乎了我们的预料,楚国各地的封君此时也依然不敢反抗楚王,依然还依附在楚王身边。
所以,我们合兵一处恐吓楚国,希望能速胜楚国的计划失败了。
既然计划失败了,那我秦军就没有继续留在陈城的必要,理应立即退兵回国。攻打陈城,对我秦国的好处太少,实在是得不偿失。
这就是臣劝大王退兵的理由。”
秦王荡闻言,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楚国内部的矛盾,秦国甚至是天下各国,全都在保持密切关注,甚至之前秦国在楚国那边露出君臣不和、中央与地方不和的苗头时,就曾用公子子兰做文章。
虽然用公子子兰分裂楚国君臣的计划失败了大半,但是,秦国却更加关注楚国内部的情况了。
果不其然,后来楚王先是将汉北全部设为郡县,随后又在江东展开变法,这无不向天下人表明了楚王变法的决心。
而秦国上下知道楚国的动静后,更是欣喜若狂。
要知道,当年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进行变法的时候,国中的守旧贵族已经在魏国的打击下极为虚弱了,但即便是如此,商鞅变法进行了十几年,秦国咸阳不远处的渭水,也都先后两次被鲜血染红。
连秦国都是如此,更别说那个贵族实力远比秦国强大的楚国,以楚国封君拥有治地所有军政财的情况,一个不好,各地封君正式与楚王决裂,那楚国肯定会举国烽烟,血满江淮的。
最好的情况,也会如吴起变法一样,国中大乱,从此虚弱十几二十年。
正是因为如此,秦国才同意了齐魏攻打陈地的请求,打算以五国百万之师吓到楚国。
但结果却是让秦国君臣失望了,楚国虽然已显乱象,但是楚国各地的封君,依旧还不敢反抗楚王。
楚王诏令一下,江淮的封君们就全都毫不迟疑的执行了楚王的命令。
以致现在五国围攻陈地快一年了,陈地那边依然稳如磐石。
正是因为如此,秦王荡才对让秦军攻打陈地的行动很是迟疑,毕竟,就算攻克了陈地,甚至打下全部的淮北之地,跟秦国的关系也不大。
与其如此,又何必在陈地与楚国耗下去呢。
只是,楚国现在强大,也让秦王荡心有畏惧,唯恐各国弱楚失败,以至于楚国势大难制。更重要是,是担心楚国没有外部的威胁,会给楚王从容解决内部危机的时间。
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说的就是如此。
正是出于这种的纠结的心理,这才让他在退兵的问题上左右摇摆。
而不久前韩国发生的事情,却让秦王荡退兵的心思一举压倒继续在陈城外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