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42 章(1 / 1)

大楚怀王 腊月青梅子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3个月前

既感叹时运不济,让秦国逃过一劫,而心中也有对江淮封君的淡淡不满。

若非他们,他景翠现在还在寿县呢!

正想着,就听见楚王继续道:

“柱国,此战卿以区区三万兵力,且以极轻的代价,一举夺回上庸汉中,是为大功一件。是以,寡人决定扩大贤卿的封地,加封一县。”

熊槐话音一落,群臣顿时倒吸一口冷气,纷纷炽热的看着昭雎。

之前灭越之时,楚王就已经封给昭雎一县,现在夺回上庸汉中,楚王又分封一县,这就是两县之地。如此一来,昭雎已经成为楚国首屈一指的大封君,已经可以从昭氏中独立出来,另立门户了。

但此时,与群臣心中一片火热不同,昭雎心中不仅没有热血沸腾,相反,此时他心中正一片寒冷。

通过之前的种种迹象表明,楚王正有意变法,从各地封君手中收回封地。若是他的封地达到两县,此时此刻,这不仅不是荣耀与福分,反而还会成为祸患。

一旦楚王进行下一步动作,那么身为楚国名列前茅的大封君,那他必然首当其冲,遭到楚王的针对。

与其另立门户,还不如继续呆在昭氏之中,依靠昭氏抱团取暖。

想到这,昭雎见楚王正笑着看着他,立即长拜道:“此战能夺回上庸汉中,皆赖将士效命,汉中上庸百姓奋起反抗,以及上庸汉中两地刺史全力协助。故而臣不敢据功,还请大王明察。”

熊槐一怔,诧异的看着昭雎,接着,又见群臣不解的看着他,立即开口道:“有功则赏,有过则罚,这是寡人的准则。其他人有功,寡人自会封赏,然柱国身为首功,亦当重赏。”

说着,熊槐笑了笑道:“上庸一战,将军桓臧有功,寡人欲以桓臧将军为汉中郡守,坐镇汉中防备秦国,上庸刺史黄克有功,寡人欲以刺史黄克为上庸郡守。汉中上庸两地百姓抗秦有功,寡人决定赐税两年。”

将其他人的封赏说完后,熊槐看着昭雎笑道:“柱国这次夺回两郡之地,如此大功,还望贤卿莫要推辞,免得其他国家的人以为寡人舍不得地,吝啬封赏。”

第八百零九章 转封

见楚王第二次开口,昭雎这次没敢拒绝。

不过,增封一县这种事情,他是不敢要的。昭氏虽强,他虽然已经高居柱国之位,但是在楚王变法之际,走到楚王的对立面,这也是他所不敢的。

但是,还好,昔日鄂君曾经给他做了榜样,如今他自然可以学鄂君。

而且,纵观楚王最近的一系列动作,虽然楚王已经决意收回封地,但是,楚王却并没有彻底废除封君的想法,阴君等人虽然封地被收回了,但是却全都转为了食邑封君,最起码明面上每年的俸禄并不比有封地时低。

想着,昭雎立即拱手道:“大王,齐国数次兵临淮水,对我楚国虎视眈眈,臣身为柱国,不能为大王击破齐国,收回淮北失地,臣深以为耻。

是以,臣有一个不情之请,希望大王能臣的封地转到淮水之南,臣愿为国屏藩。”

熊槐一怔,迟疑的看着昭雎许久。

淮水与齐国相接的地方,主要是淮阴与淮阴东部的射阳地区。

淮阴已经被他封给公子子青,自然不可能再转封给昭雎,剩下的地方就只有射阳一地。

当时,射阳地区刚刚从越国手中夺来,哪里乃是确确实实的不毛之地,其中的主流射阳河虽不大但是扭曲而湍急,难以通航,更因为靠近淮水,接近淮阴,而导致人口异常稀少。

想着,熊槐迟疑的问道:“不知柱国想要哪里?”

“臣属意射阳,愿与公子子青为邻!”

果然是射阳。

熊槐点了点头,然后看着令尹景翠问道:“令尹,不知射阳一地有多少户百姓?”

景翠驺然被楚王询问,顿时一愣。

射阳有多少人口,我怎么知道。

但是现在楚王开口,他怎么回答,总不能信口开河吧!

“这···臣···”

见景翠左顾右盼,吞吞吐吐,熊槐不由摇了摇头,然后看着屈原问道:“左徒,卿可知道射阳有多少户百姓?”

景翠闻言脸色一僵。

屈原拱手应道:“回大王,射阳有地近百里,但因为之前楚越两国围绕淮阴城反复争夺,射阳也属于战区,故而射阳在越国之时就没有多少百姓。再加上射阳之地多沼泽,射阳河又险恶非常,故而臣从越国的户籍哪里得知,射阳之地只有九百余户百姓。

但是,楚越之战,再加上齐国两度兵临淮水,当地百姓纷纷逃亡,三个月前我楚国统计的户数,只有五百三十七户。而现在,当地的百姓肯定更加少了。”

熊槐闻言皱了皱额头,所谓穷山恶水,这射阳一定就是恶水了。

五百余户百姓是什么概念,就是一座小城,最起码也有好几百户,但是整个射阳之地近百里大小,却只有五百户人口。可以想象,整个射阳应该一座城池都没有,做多也就是几座村落罢了。

这样的地方封给昭雎?

熊槐摇了摇头,看着昭雎开口:“柱国,左徒之言卿也听到了,射阳实在贫瘠,难以匹配柱国的身份以及功劳,柱国虽一心为国,但是寡人不忍见射阳封给卿,故而柱国还是另选一地吧。”

昭雎闻言拜道:“大王多多虑了,臣与贤相孙叔敖相比,论身份,不过只是柱国之位,论功劳,更是与辅佐庄王称霸的大功相去甚远,然以孙叔敖的身份功劳,仅仅只是寝丘的四百户百姓就满足了,更何况射阳之地五百户呢,臣已经知足了。”

熊槐看着昭雎好一会儿,见昭雎始终面不改色,态度坚决,心中不由感叹。

见微知著,知大势明得失,说的大概就是昭雎这样的人吧。

要是说昭雎早有孙叔敖之德,他自然是不信的,否则上次灭越之时,他就将那一县之地给推辞。

结果,等到现在他变法的意图初步显露之后,这才想要转封,为国屏藩。

熊槐心中沉吟许久,然后不由微微一笑,既然昭雎有此意,那当然是答应他了。

经此一事,说明昭雎看出楚国的大势,但他不愿站在他这个楚王的对立面,而愿意站在他这个楚王这边。

而且,昭雎身为柱国,位高权重,才智过人,熊槐同样也不希望他站在自己的对立面,处处阻挠变法。

答应他的请求,自然可以安定其心。

想着,熊槐开口道:“管子殷富,可使齐国称霸天下,晏子安贫,亦可使齐国称霸天下。虽说相国的贫富与国家并无关系,但是,孙叔的德行,却是寡人所倾慕的,既然柱国有意学习孙叔,寡人自会成全。”

昭雎闻言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楚王能答应他的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