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机枪
帝国历57年6月3日
联邦,亚南城兵工厂
“侠如,华符,你们俩个这次是搞了什么新武器要我过来看”
“就是这个”
噔噔噔噔噔
“唔”
听着眼前这根管子发出的恐怖嘶吼声,南元直的表情立刻紧张了起来。
“大统领,这是我们兵工厂联手研制的新武器重型连发机枪”
“机枪”
“虽然说这段时间在加紧各地设施的建设,还要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不过咱们兵工厂也是能理解的,所以我们目前除了必要的武器生产,就是研究这个东西了。”
“王厂长,为什么你们会想到研究这个”
“是这样的,撤离歌赋城的时候,最后不是因为咱们冲锋枪射程不够,不能第一时间把帝国的追兵阻拦在150米开外吗”
“是啊。后来还是前面撤离的飞艇在天上扔炸弹掩护,才把这些追兵给打跑了。”
“当时我们兵工厂就听说前线的事,就问了一下陈师傅和吴师傅,他们就在刘师傅留给咱们的设计图上看到一种叫机枪的武器。不过那时候刘师傅病倒了,为了让刘师傅安心在艾罗兰养病,我们就自己对着这份设计图自己开始研究了起来。”
“唔刚刚我听这机枪的枪声,明显要比咱们使用的步枪要大得多。”
“这是使用13x100毫米机枪专用子弹的。”
“什么”一听子弹口径,南元直就知道这机枪有多恐怖了。
“13x100毫米机枪弹”
“王厂长,你们真的越来越厉害了7毫米步枪弹打在人身上已经是一个大洞了13毫米不就会把人给打成肉渣”
“所以这机枪射速在每分钟600发左右,不过由于这机枪威力强劲,需要老兵进行精细射击。”冯华符作为国防厅副厅长,也很老道地分析了起来。
“重量长度”
“大统领,这是说明书。”王立基一听南元直这样问就知道下面肯定有戏。
“哦全长22米,全重40公斤,还能快速拆卸枪管什么意思”
“机枪是一种连发武器,它不像是伯曼冲锋枪那样由于枪管长度只有20多厘米,枪膛内部会因为多次击发的原因不断积累热量。”
“你是说会损坏枪管”
“所以我们在这里,供弹口前方有一个按钮,只要按一下,枪管就能够卸下来,然后重新安插一根新枪管上去。插到底部,咔哒一声,枪管自动固定。继续上弹,进行战斗。”
“而这个三脚架”
“元直,这个我明白,开火时稳定枪身。”
“侠如是因为刚刚你操作机枪的时候”
“是的。由于13毫米口径子弹后坐力非常猛,光靠射手是不可能控制得住枪身的抖动的。所以这个18公斤的三脚架就是用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机枪射击的精准度。”
“而且这个散热装置这个要比伯曼冲锋枪要大一号。”
“为了保证机枪枪管不会因为过热产生任何可能出现的事故。这门机枪是使用这个,50发装在弹箱中的金属弹链进行供弹的。”
“王厂长这弹链是可以回收继续使用的吧。”
“是的,大统领。”
“华符,这个重量”
“至少要三个人负责一挺机枪。”
“一个扛枪,一个扛脚架,一个扛子弹”
“是的。”
“唔说实在的要是现在处于战争时期,我现在就能拍板同意给军队使用。你们兵工厂也真的太省经费了这机枪基本都是一堆管子拼凑起来的。而且上弹箱我要亲自试一轮”
“好来人弹箱准备靶场清空目标虽然待命”
“是这样吧。”南元直由于之前已经看到第一轮的射击演示,所以他在这个3公斤的弹箱固定好枪身下方,并且抽出弹链放在机枪上方打开的盖子。
“等等,是这样。”一看弹链的位置放得不对,李侠如也开始加入了这次机枪的实际演示操作中。
“然后把盖子盖上,接着”
“先校对一下准星。”
“咦华符,这准星”
“这枪射程能调”南元直一看准星就知道这枪究竟还有什么秘密了。
“这机枪可以射击1600米的目标,2500米以内还是很有杀伤力的。这套前后双准星系统就是用来应对不同距离的目标的。”
“现在距离是500米打的是什么靶”
“30毫米的匀质钢板。”王立基开口说道。
“明白。”南元直把折叠枪托固定在自己肩膀上,随即李侠如和冯华符也走开到南元直身后。在确认情况一切正常后,南元直拉动了位于机枪左侧拉机柄。
“目标预备放”
噔噔噔
“呀这枪劲头好猛”当南元直第一时间往作为标靶的钢板上三枪,虽然说枪身非常稳,三发全部命中。但是机枪射击的强大动能直接从枪托直抵他的肩膀上。
“元直”
“让我继续。”
噔噔噔
噔噔噔
南元直也是作为一个战士出身的人,自从接触各种枪炮武器后,他就没少在军营中视察新兵们的训练状况。他可是知道联邦的军队很少人会用冲锋枪的时候火力全开,基本都是三到五发的短点射。冲锋枪尚且如此,机枪这种后坐力巨大的武器更是不可能全自动连发的,所以他也学着刘方洲在军营里训练新兵的方法,右手食指不断着控制机枪的火力节奏。
噔咔哒
“打完了。”
“元直你也学了这一手”
“我看过军队是怎么训练的,特别是冲锋枪,都是三到五发的连射。”
“特别是后坐力,真的猛。如果死扣着扳机不放,身体不够壮真的受不了。”
“元直,看看结果。”冯华符笑着说道。
“好嘞把靶子推过来”
随着自带发电机驱动的小车顺着轨道将钢制靶子送到南元直等人面前,南元直等人点了点头看着这个已经彻底被打烂的废铁残骸。
“怎样”
“先小量生产,给咱们部队试一下。”
“多谢元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