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的工地,那是与大齐截然不同的建筑技术,明人使用的竟然是钢筋和水泥来构建房屋的框架。
“这是工部建筑司发明不久的最新的筑房技巧。”秦风道:“以钢筋为骨,水泥为肉,先将房屋的框架搭起来,然后再往里垒砖,建房速度极快,像这样的天气的话,几乎三四天就可以建一层。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房屋极其坚固耐用。亲王殿下也知道,我们这边一到冬天,大雪漫天啊,每到冬天,最怕的就是大雪成灾,压垮了房屋,那是要死人的,不过现在,我们已经没有这个忧虑了。而且这样高大的建筑,一幢里面便可以安置许多人,也可以解决一下现在越京城的人口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涌向越京城,已经让越京城的房价,房租很恐怖了,这也变相抬高了在这里生活的成本。从长远来说,并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秦风在说着民生的事情,曹云看到的却是这些技术在军事之上的应用,有了这些材料,这样的技术,明人便能在极短的时间里,用不多的人手建起一座座要塞,城池来防御齐军,这样的技术还可以用来铺路,架桥,以前的那些在军事之上被称之为天堑的所谓险阻在明人的眼中,早已经就不成问题了。
从长阳郡一路出来,曹云就看到了一座座的水泥大桥,钢铁大桥横跨山川河流,将以往的艰难险阻尽数变成了一片坦途。
在大明呆得越久,看得越多,曹云便越是心惊胆战起来。现在他突然很后悔当初放任了这个不起眼的国家在齐国的身边成长了起来,早知如此,当初就应当不理会楚国,先竭尽全力消灭了这个心腹大患才是正确的。
现在,这头幼虎已经长大了,长壮了,如果说现在的齐国在综合国力之上仍然略有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明会后来居上,全面碾压大齐了。
现在就发动战争吗?可是大齐现在已经有陷入全面内乱的风险了,一旦发动对这样的一个强悍国家的战事,不但前些年的改革成果要化为泡影,而且很有可能让整个大齐陷入到烂泥潭中无法自拔。
如果不能快速地处理掉国内的隐患,那大齐只怕在将来根本就没有与大明争锋的可能了。这些天,曹云已经明白,只怕在接下来的很多年中,一直秉承着战略进攻的大齐,将不得不收缩防守,转为被动的全面防御了。
只是这样的建议,心高气傲的皇帝会接受吗?
“亲王殿下,咱们去城外看看我们的农庄吧!”秦风笑着道:“民以食为天,在我看来,那里可是比这些建筑更有意思。”
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种子基地
秦风嘴里的农庄,其实便是大明朝司农寺的种子培育基地,坐落在洛河之畔,数千亩的良田之内,培育着各式各样的农作物。
巨大水车在水流的带动之下,不知疲倦的转动着,将一桶一桶的水从江里舀出来,然后倾倒在下面的沟渠之中,然后顺着四通八达的灌溉水渠流淌到一无望际的田野当中。站在江堤之上,极目远眺,像这样的水车每隔上一段距离,便有一座。
漫步在各式各样的庄稼当中,一股股清甜的乡土味道浸人心脾。
“种子就像人一样,如果一代一代的锲而不舍的努力改良他们,他们也是可以变得很他们最初时候的模样大不一样的。”秦风笑呵呵地道:“就像皇室之中,男的大都气宇轩昂,女子一个个美丽端庄,但说不定他们的老祖宗其实长得平常甚至很猥琐,但他们既然掌握了权力,自然可以选取这天下最美丽的女子成为自己的妻室,也可以嫁给这天下最英雄潇洒的男人,这样一代一代下来,他们的后代基本上就与祖先没有多少一样的地方罗!”
听着秦风的比喻,曹云有些想笑,皇室之中,最重血脉,按秦风这样的说法,岂不是越是长久的皇室中人,他们的祖宗血脉就越淡薄么?但想着想着,却又笑不出来了,因为他想起了自己家里供奉的曹氏先祖,似乎自己与先祖之间,就找不到什么相像的地方了呢。民间有五服之说,岂不是也是这个道理?
田间垄道之上,十几个身着官服的人正颠颠地向着他们这一行人跑了过来,看起来是这培育基地的官员们得到了通知,赶来迎接了。
“那些都是这里负责种子培育的官员,其实对于这些,我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让他们来为亲王殿下解说更合适,也能让亲王殿下听得更清楚明白一些。”秦风笑着解释道。
等到这十几个人气喘吁吁地跑到了跟前,曹云却是看得怔住了,与他映象之中的官员完全不一样,这些人虽然穿着官服,但大部分分明就是一些乡间老农罢了,鸡皮鹤颜,手上青筋毕露,看起来都是匆忙之间套上的官服,有的连衣服搭扣都系错了位置,有的连靴子都没有穿,居然还是一双草鞋,在行过礼之后,正局促地竭力想把自己的大脚隐藏起来,不过袍子短了一截,怎么也藏不住。
看着那一双双草鞋之中还沾着泥巴的双脚,曹云很想笑,但又笑不出来。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官员,在他进入大明之后,已经见过不少了。
他们根本不在乎一个官员该有的威仪,只是沉浸在他们所负责的事务当中,最让他感到惊讶的是,其中还有几个极年轻的人。
“他们都是我大明民间最为种地的人,经验丰富,是司农司从全国各地礼请过来的。”秦风道:“培育种子啊,可比培育一个难多了,动不动他就死翘翘了。各位,这段时间一切进展可还顺利?”
一群人乱七八糟的躬身答道:“托陛下洪福,一切都很顺利。”
“走,去你们哪里看看!”秦风挥手道。对于这些人礼节上的问题,根本就没有任何在意。
一排青砖大瓦房之内,竖立着一排排的木柜,柜子上的抽屉之内,便是这个基地之中各式各样的种子。
一人老头拉开一个抽屉,小心翼翼的从内捧出一把小麦种子摊在一张油皮纸上:“陛下,这是您一直最关注的小麦种子,这已经是我们培育出来的第四代了,现在的种子,亩产量比过去提高了足足五十斤,第五代种子今年准备试种一百亩,按照我们大家伙的估计,一亩应该还能提升个十斤二十斤的模样。”
两根手指拈起几颗种子,捏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