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89 章(1 / 1)

马前卒 枪手1号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另外三分之一,则带着遣散银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可即便如此,虎牢也并没有因此而冷清下来,仍然热闹非凡。虎牢城外,原本大量的营房,现在都成为了一个个庞大的仓库。大量的粮食,军械被从大明本土运到了这里,然后再以虎牢为起点,运送到秦地的各个地方。

这些粮食供应着围困雍都的大明军队,也承担着赈济秦地百姓的重担,每天,都有商队源源不断的大明本土将粮食运往这里,然后又有一支支的商队将这些粮食从这些庞大的仓库之中运走,然后沿着不同的道路,运送到其它地方。

不过赈济,只能解一时之困,所谓救急不救穷,让秦地百姓能够先将肚子填饱不造反,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便是要让这些百姓们能自己养活自己。而这,便是那些新上任官员们的事情了。

所以现在哪怕是冬季,整个秦地仍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修建道路,兴建水利的工程当中。其实以现在这个季节的温度,实在是不宜做这些事情的。但特殊事情,特殊处理。哪怕现在是事倍工半,大明仍然乐此不疲。

这样做当然不是大明朝堂的官员们昏篑,而是实在有不得已的苦衷。

赈济终究只是度命,而一整个冬天,如果什么事也不做,那说不定仍然会生出什么事来,刚刚上任的官员们,必须要给治下的百姓们找到一些事情做,让他们将自己的精力,消耗在一天天辛苦的劳作之中。

这些劳作并不是强制性的。你可以不去窝在家里,那就只能靠朝廷的赈济度日,每日也不过一碗粥而已。但如果你能去参加这些劳作,去修路,去挖渠,干一天,便能得到一天的工钱。

大明没有劳役这一说,这些工程都是官府出钱雇佣百姓来干。

在大明,因为这一制度,已经出现了大大小小各种不同的工程队。这世上总是不缺聪明人,他们招揽工匠,劳力,形成一个个有组织的队伍来承接朝廷的这些工作。而朝廷也乐见其成,因为这样的工程队多了,相互竞争之下,朝廷付出的代价反而小了。更重要的是,这些工程队有专业的人才,有极高的组织性,也极大的减轻了官府组织的压力,在明地,官员的数量实在太少了。

但在秦地,这样的事情还是不可想象的。只能由官府来组织,好在这些刚刚上任的官员们都在事前得到了上司们的耳提面命,现在不需要他们将工程做得有多漂亮,或者进度有多快,最重要的,便是让这些秦人有事做就可以了。

用首辅权云的话来说,那就是花钱买平安。

刨开厚厚的积雪,挖掘冻得坚硬的土地,这本身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付出这些代价都是值得的。

因为这换来了稳定。再者,哪怕是事倍功半,但也至少让这些道路,沟渠有了一个雏形,开春的春耕之后再一次启动这一工作,便可以迅速的让这些工程进入到正规的渠道之中了。

不得不说,秦地的百姓还是很能吃苦的。才有了度命的赈济粮之后,又有了凭劳力去挣钱的机会,秦人们踊跃的参加到了这一波大建设当中。

为了让这些百姓们安心,所有的工地之上,都是按日结算工钱,每天能拿到几张花花绿绿的票子,然后用这些票子在那些无处不在的商人哪里购买到让一家人吃饱的粮食,已经成了秦人最快乐的一件事情。

替官府干活还能拿到工钱,对于秦人来说是一件稀罕的事情,因为在以前的秦人统治之下,有一个词叫做劳役,另一个词叫做征发。

虽然也供饭,但比猪吃的也好不了多少,现在自挣自吃,愿意吃好一点的可以在商人哪里买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愿意节俭一点的,也可以只管吃饱。

明人的钞票,其实在这之前,便已经在秦国的绝大部分开始流通,接受这种纸钞,对秦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对于秦风来说,最高兴的便莫过于秦地已经逐渐开始稳定了下来。至少在郡城,县城这些一地中心的周边,各项工作已经井然有序,这也代表着明朝的统治在这些地方开始生根发芽了。土匪仍然很多,叛乱仍然在发生,但这些让人不快的事情,正在一步步的远离一地发展的中心而被迫向着边远地方或者深山老林偏僻所在收缩。这虽然让剿匪变得更困难了起来,但对于大局来说,却是一件极好的事情。

天武,明威这样的镖局,拿了政府的钱,自然便要干好他们该干的事情。而朝廷,则可以腾出手来大力发展本地经济。秦风相信,也许到了明年,秦地便完全可以稳定下来了。而秦地越是安稳,雍都便越不可守。

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新的矿区

新桐,是这一次秦风出京的第二站。

作为秦国最为重要的一个铁矿产区,大明朝廷对于这里也是异常看重。太平郡的大冶城,现在已经成为了大明的钢铁之都,但对于疆域日广的大明来说,单单一个大冶城的产能,已经远远跟不上大明的钢铁所需了。

不论是武器盔甲所需要的精铁熟铁,抑或是民用的农具等等,大冶城的产能已是无法满足全国的需要。这直接导致了大明国内钢铁价格的急剧上扬。

新桐,便是大明规划的第二个钢铁基地。

秦国治下的新桐,矿山被地方豪族所把持,不论是开采还是生产,都是一个极端无序的状态,粗造的生产工艺,低下的产能,严重阻碍了秦国钢铁产量,用大明工部尚书巧手的话来说,这就是典型的抱着金饭碗讨饭吃。

拿下新桐之后,工部的官员,是最早进驻新桐的大明官员。国内对钢铁的需求量之大,已经快要把巧手逼疯。

重新勘测,规划,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工部便拿出了改造新桐矿区的计划,力争新桐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出作用,以缓和大明对于钢铁的无比渴求。

新桐郡守黄成,今年刚刚过完了三十岁生日,他原本是太平郡大冶城的副守,在大明这一波升官的浪潮当中,他是属于那种年轻力壮又术业有专攻的年轻官员,一下子便连升三级,便提拔为了独挡一面的封疆大吏,到新桐来担任了第一任郡守。政事堂看中的正是他在大冶城当副守的这数年的经历。

年仅三十便成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