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欺朕眼瞎?(1 / 1)

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唐晓非 3972 汉字|3 英文 字 3个月前

第四百四十九章欺朕眼瞎?

延福宫后花园的花开得正盛。

赵桓穿简洁的白色长衣,风一吹,像飞云一样。

他手里拿着一柄最新改良的燧发枪,燧发枪的研制也已经五年有余了。

无论从准心还是射程上,都有很大的突破。

而且已经有了短杆的燧发枪,携带非常方便,骑在马背上就可以开枪。

赵桓一连打出十枪,有八枪正中靶心。

这几年,做皇帝,除了身手越来越不错以外,枪法也越来越精进了。

在延福宫待了一段时间,所有人一律不见,外面的事情几乎已经按照自己的安排尘埃落定,才召见了李纲。

西南交州转运使刘醒被砍了,转运使的位置空缺出来。

这个位置可是至关重要的,交州不仅仅是大宋的重要粮食基地,还是目前西南对南大陆扩充的战略要地。

无论是从民生还是军事上来看,都是重中之重。

交州转运使的人选要求赵桓也已经想好了,能力可以不用太出众,但个人道德一定要高。

重要的位置,本身就是求稳,更何况是转运使这种负责统管后勤的,就更需要稳,且需要责任心。

能力若是差一点,没关系,找一个能力强的副手来帮忙就能弥补。

这也是赵桓思忖再三,让李纲做枢密使的原因。

李纲这个人,论能力,并不算特别出众。

但李纲是一个能抗事,能担责的人。

通俗一点来说,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人。

如今的枢密使,和过去的枢密使的职责是有变化的。

皇帝设立了军督府,枢密院现在的角色,除了调兵权以外,其他的更像是一个搞后勤的了。

赵桓认为李纲这性格,很适合搞后勤。

刚正不阿、较真、有担当。

这一日,李纲跑到延福宫来,见面了皇帝。

并且将交州转运使的人选呈报上去。

“陈公辅?”赵桓迅速看完这个人的过往履历。

赵桓记得,在正史上,这个陈公辅是李纲派,也算是南宋初年的一号人物。

这个人的性格和李纲有点像,不然二人怎么会走得近呢?

直脾气的人,适合干后勤。

“就他了,让陈公辅来见朕。”

“是!”

李纲告退后,第二日,陈公辅便到了延福宫,来面圣。

“臣陈公辅参见陛下。”

“陈卿,朕关注你很久了。”

陈公辅一听,顿时心中感动。

他本就是进士及第,而且是上舍考试第一,最高规格的考试第一名,但这些年却待在枢密院的兵房里,做的事情,并不能大展宏图。

可以说,靖康年间,所有的大事,他几乎都没有参与进来,就算有,提供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心中自然是苦闷。

现在听皇帝这么一说,顿时喜不自禁。

“多谢陛下垂怜。”

“交州关乎大宋粮食根本。”赵桓从桌案上拿了一卷汇报,递给陈公辅,哀叹道,“刘醒在任期间贪赃枉法,当年江陵粮案便是由他勾结宗室,吸我大宋百姓骨血,朕心如刀绞。”

陈公辅翻开一看,正是刘醒之罪,尽数记录在案。

看完后,陈公辅连忙跪地,激动道:“臣愿为陛下守住交州,如若不能,臣愿提头来见。”

赵桓连忙过去搀扶,拉着陈公辅的手道:“陈卿只管放手去做,朕是全力支持你的,有任何难处,都可以跟朕说。”

“谢陛下!臣愿为陛下肝脑涂地!”

“对了,崇国公即将去交州,替朕看管着,不允许他借皇子身份胡作非为!”

皇帝这话说得已经很直接了,你要经常向朕汇报崇国公的日常。

“是!”

陈公辅也清楚,此去交州,以后之事必然是难上加难。

交州地处南大陆北边,又与大理等国接壤,而且接下来还担任着大宋对南大陆开战的最前线,是最大的是非之地。

那里有无数当地大族,有日夜不停装满粮食的两队,还有耗资巨大的西南战区。

又是大宋和大理国通商最频繁的地区,有不同国家的冲突。

转运使,可是管后勤,管运粮,还管财政的。

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位置。

陈公辅也做好了得罪人的准备了,总之,脑袋就放在这里了。

赵桓要的也正是他这种不怕得罪人的性格,天大的事就是一颗脑袋的事,无论这个人能力如何,胆子在那里,就能把事处理好。

陈公辅被任命为交州转运使这事非常快,李纲刚刚提了名单,皇帝就通过了。

不过上任的流程,还要枢密院和三司衙门一起盖章。

因为转运使涉及到民生运粮和财政,自然和三司衙门是脱不了关系的。

三司使周朝听说陈公辅被任命为交州转运使后,连忙跑到延福宫面见皇帝,强烈反对陈公辅担任此职。

“陛下,陈公辅此人志大才疏,脾气比茅坑的石头还硬,去了交州,必然会大乱交州平静的局面,此时西南大军正要征伐真腊,在后勤方面一定不能出乱子,臣以为陈公辅不合适交州转运使之职,请陛下三思!”

赵桓如何对交州情况不知晓?

皇城司对交州的一举一动都拿捏在手中。

皇帝一对剑眉皱起来了,沉声道:”交趾已经被灭五年了,若不是张浚在交州采取强硬手段打压当地旧贵,怕是交州已经翻了天。”

“那刘醒倒是好,借着转运使之职的便利,与当地旧贵关系密切!”

“周卿,你自己去查查交州的土地现状,还他娘的有一半掌握在旧贵手中!”

“是谁给他们提供的保护!你心里没点数!”

“大宋的新法已经推行了整整八年了!连成都府和夔州的地主都已经洗心革面了!他娘的交州那群不要脸的,竟然还敢玩八年前的把戏,是欺朕眼瞎,还是欺朕手中剑不利了!”

周朝心中一沉,皇帝很久没说脏话了。

皇帝只有在两种情况下说脏话,一种是非常愤怒的时候,一种是非常兴奋的时候。

显然,现在皇帝是非常愤怒。

交州的土地形态与八年前的大宋如出一辙,但这些年对朝堂上报的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财税的收入,很明显被刘醒谎报了。

大宋的地方治理讲究的是各司其职,转运使掌握着漕运和财税大权,这连经略使都不能随便干涉。

交州又离东京偏远,若不是有皇城司驻扎进去,怕是还不知道那里的事情了。

周朝终于知道为什么郓王案会牵扯进来看似毫无关系的刘醒了。

原来皇帝早就想换掉刘醒。

赵桓补充道:“说起来,刘醒还算是你的下属。”

周朝吓了一大跳:“臣罪该万死。”

“无妨,此事你也不知情,以后给朕盯紧一些!”

“是!”

周朝像霜打的茄子一样离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陈公辅是李纲的人,不算是周朝的人。

刘醒被干掉后,周朝早就开始物色人选了,但陈公辅的突然出现,就完全打乱了他的节奏。

他周朝以后再要从交州捞好处,是不可能了的。

北宋可是标准的皇宋啊,皇权极大的朝代

我知道,有些人又翻看了一些历史小说或者新媒体历史文章,跑来这里杠了。

介么说吧,整个中国古代的历史,就是一部皇权不断集权的过程。

第一个阶段:部落时代,中央政权对地方控制极弱,可以说没有控制权。

第二个阶段:分封时代,以周王室为典型,地方诸侯的财政、行政、军权、司法都是独立的,甚至国家都是独立的,社会是金字塔结构,一层压一层,即便是在西周,王权最鼎盛的时候,周天子也无权干涉诸侯国的税法,或者度量衡。

第三个阶段:郡县制时代。这就是始皇帝的伟大之处咯,将起源于春秋楚国的郡县制推广到整个华夏,开始的中央集权的道路。

有人说秦之亡是暴秦而亡,或者说胡亥整死的,但其实这都是表面原因。

根本原因是,诸侯国的势力还很强大,秦国只是用武力来迫使一切统一,皇帝的集权只是暂时的,因为帝国下面都是不安分的六国旧贵啊。可以说,集权只是表面现象。

什么才是真正的集权?

不知是武力强大的威压,而是思想上的统一认可。

显然,秦国还只是开始,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适应,所以出现反弹嘛,反弹最狠的当然就是当年强大的楚国咯。

这里就要让项羽的粉丝吐槽了。

项羽为何会败?是不聪明吗?

当然不是,项羽是在开历史倒车,他想回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分封。回到那个时代可能吗?他们这些贵族老爷是爽了,重新有权力了,但百姓呢?别忘了春秋战国时代可是乱世啊!是人命如草芥的乱世啊!

所以,大统一才是民心所向啊。

人家刘邦就是秦始皇的忠实粉丝,天下大势所趋看得一清二白。

第四个阶段: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时代:大汉

汉朝开国之初,诸侯国林立。为何?因为战国旧贵还很强大,刘邦不能再打仗了,天下思安。所以采用了诸侯国和郡县并存的方法,开创了大汉。

大汉开国之初,有三分之二的领地是诸侯王的,真正的大汉朝,只有三分之一的领地啊!

哪能怎么办?下软刀子啊,各个击破啊!

所以大家才看到了刘邦开始动开国功臣啊!

但是皇室是江山稳定的象征,刘邦自己不能动手,否则皇帝当了恶人,就失心了,想来想去,只能让自己老婆来动手啊。

有人说可以借助大臣来动诸侯王,这不是在给自己的儿子培养权臣吗?朝中格局会失衡。鸡不鸡道秦汉时代的丞相权力有多大?

以外戚制衡诸侯王,是不得已而为之。

直到武帝时代,外戚实在太嚣张了,武帝才权衡利弊,但又顾虑朝中权力格局失衡,才成立内朝,采用主父偃这种人,搞推恩令。

那么,诸侯王被灭了之后呢?

第五个阶段:世家登场!

没错啊,大家经常提的世家,其实就是诸侯国没了之后,地方大贵族。

到这里你们有没有发现,地方势力在逐步逐步衰弱,世家比诸侯王的权力要小很多了,诸侯王比战国时代的王要小很多了。

世家这东西我就不多说了,你们都知道的。

第六个阶段:士大夫时代。

没错,五代十国,世家崩溃,科举大开,底层才真正有了上层的通道,这就是宋朝了。

宋朝到底是什么格局?

地方上连世家都没了,只有乡绅小势力了,而且这种势力是流动的,为了进一步加剧流动,赵宋对商业扶持力度很大,宋朝的财富流动很频繁。

宰相大多数都是底层穷苦出身,这在宋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这个时候,你告诉我?诸侯王没了,世家没了,谁还能制衡皇权?

士大夫?共治天下?

求求你别逗了,那只是文彦博自己意淫呢?被后世某些人拿来说中国君主立宪早就有了。

有个毛啊!

知不知道宋朝以前,大臣们上朝是坐着的。

宋朝以前的宰相有多大权力?那是文武双权啊!

宋朝呢?

政事堂的宰相:行政权。

枢密院的宰相:发兵权(无统兵权)

三司使:财税权

三衙:统兵权

皇帝:大宋的天子,天下的官家,文臣们的最高精神领袖,君权神授的象征,武将的最高统帅!

没错,你没看错,宋朝的皇帝,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全国最高军事统帅,军权就特么在皇帝手里,不信自己去查正史,别看什么新媒体文章哈!

三衙是没有最高统帅的,宋朝军中也是没有最高统帅的,军权属于皇帝一个人,因为赵宋的皇帝就是军阀头子出身。

赵家怎么敢把军权给别人?谁都不行!

除了北宋末年,赵构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再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军权职位了。

有人说,那啥,大臣在朝堂敢骂皇帝的,皇帝还敢还嘴!所以宋朝皇权是最弱的!

呵呵!

你是学生吗?

哦,我不是鄙视学生哈,我也是学生过来的。

我举个例子,如果腾讯的某位高管在会议上怼小马哥,如果他怼小马哥是为了腾讯生死存亡或者很重要的大事。相信我,小马哥是不会弄他的。因为他对小马哥,是在尽自己的职责,不是在针对小马哥,是在做自己本分的事情,是对事不对人!

如果小马哥弄他了,还怎么服众?

相反,牛逼的小马哥不但不会弄,还会表扬!为啥?这是最基础的驭下啊!

但你说小马哥在鹅厂权力很弱?

不是所有的事,都要用强硬手段的,该示弱的时候示弱,尤其是皇权,在大臣那里示弱,会很得人心,这是帝王权术。

这种示弱不是真的很弱好吧!是故意表现出来的,把这群大臣玩在手里,拿得牢牢的。

不然北宋的大臣们,怎么会对皇帝如此死心塌地!

人家赵宋对外不行,治内是一把好手,这是要肯定的!

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北宋无权臣!

有人又要抓住了这句话的bug,并且站出来,仿佛刚拯救完世界回来一样:呵呵,无权臣?那蔡京是什么?

呵呵,你先了解权臣是啥意思,在去了解蔡京和赵佶的关系。不然我就说不通了啊!

好了,今天翻了一下前面的本章说,发现很多读者还对赵桓杀大臣觉得很不可思议。

作者君对你这种想法,才觉得不可思议哦!

就说这么多啦。

今天又卡住了,最近我把情节大纲理一下,会顺畅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