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名。
而是他自认为浪漫的表白。
只是。
朱强心里同样有一种说不出口的好奇。
怎么会是林若男呢?
林涛表白的对象怎么就是林若男而不苏芮呢?
如果林涛知道朱强心里想的竟然会是这个问题而不是有关他是否违纪,不知道他会不会直接被雷得外焦里嫩。
但是这件事的影响还是过了预计。
作为6中的教导处主任。
张卫东很明白在6中出现这种情况意味着什么。
更何况这一次开口提这个问题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班的班主任那么简单。
早上黄副校长跟他提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张卫东甚至有些尴尬。
不为别的。
因为他全然不知道副校长黄的(di)水跟他提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一直到赵洪贵到办公室反映的时候,他才弄明白为什么黄副校长的脸色会那么奇怪,甚至有些不高兴。
“张处长,这种事情你们教导处应该过问吧,我觉得这种学生迟早要在学校里惹出问题。”
“那赵老师你有什么建议没有?林涛以前是你们1班的学生,在学校里肯定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他?”
能够在一众年轻教师中杀到教务处处长这个位置。
张卫东的能力和手腕自然是不差。
几乎是赵洪贵刚一开口。
他立马就判断出了赵洪贵这一次来教务处谈这个问题,自然不能轻易地排出他掺杂了私人因素在里面的可能。
上一次林涛和他闹得那么凶,几乎整个年级的师生都知道这件事情,丢了面子不说。
张卫东十足肯定赵洪贵肯定还憋了一肚子气至今都没能出去。
林涛这一次敢做人所不敢为自然无异于直接撞到了枪口上。
但是他也不想想。
自己如果真的有必要把林涛定一个劝其退学或者直接开除的违纪结果来处理,就不会兜兜转转这么多次了。
跟张卫东相比。
赵洪贵虽然已经做了好些年班主任,但是这些见识还是差了不止一筹。
当然。
以他所处的位置也很难接触到江司成那样的层次。
所以张卫东一问这句话。
他几乎就是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所想的说了出来。
“这种行为生在6中,按照校规校纪来处理的话,就是直接让他退学也不为过,但是说句实话,林涛这个学生身上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只要能改掉那些坏习惯,高考应该能考个不错的分数。”
赵洪贵这句话一说出口。
不仅仅是张卫东吃了一惊。
就连刚刚走到教务处门外正打算敲门的朱强都忍不住吃了一惊。
这真的是赵洪贵心里的意思?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恐怕张卫东绝对不会相信。
但是他其实也并不知道,林涛和赵洪贵之间的矛盾并没有他们所想的那样剧烈,如果不是因为某些原因难以说出口的话。
恐怕那种矛盾说开解决其实并非难事。
朱强并没有驻足停留,而是转身直接去了教室。
但是不仅仅是让林涛,甚至是整个3班都没有想到的,一直到晚自习结束,朱强都没有找过林涛。
相反。
期中考试的所有成绩当天已经全部揭晓。
林涛在语数外三门主课上几乎都取得了遥遥领先的优势,但是政史地三门综合课却只有历史刚及格,政治和地理无一例外地亮起了红灯。
当然。
林涛期中考试写的作文也因为被朱强作为范文而正式大范围地流传。
在语文教学组办公室里。
看着手中的作文,赵洪贵却有些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因为在作文的前面,赫然写着一个让他有些走火的题目。
《我是林涛,我为自己代言》。
(卡文,过渡一下,求不要怪我水。)
070 《东江文学》的约稿
宁安。
位于广州路上的中学生作文报编辑部里,李洋最近有些意兴阑珊。
不为别的。
正是由于《你还在我身旁》的作者林涛转投了楼上的《东江文学》编辑部旗下。
毫无疑问的是不管是林涛那篇精致的小散文还是他在之前参加东江杯作文竞赛的时候写的那篇作文。
无一不是显示出了这个16岁的高中生良好的写作功底和文学素养。
但是林涛硬要转投到《东江文学》旗下,而不是继续为中学生作文报供稿,他也只有感慨的份儿。
毕竟是个少年人,心高气傲。
但是跟中学生作文报和中学生作文相比,以他现在还不是很成熟的笔力,真的就那么笃定能在《东江文学》那种无限接近纯文学的刊物上立足吗。
李洋甚至能想象到林涛撞墙后的那种样子。
但是现在该操心的又不止他一个人了。
除了李洋以外,《东江文学》的编辑王东东也在开始犯愁。
他倒不是因为林涛转投到自己的《东江文学》旗下而犯愁。
相反,那篇小散文不仅仅让东江省中学生作文报开了先河为林涛开辟了一个专栏,同时也让林涛有了一些小名气。
这样一个作者转投到自己旗下,那应该是好事。
这几年也不知道是怎么了。
国内的文学市场骤然开始变得火爆起来,《小说家》杂志的行量在短短三年内增长了两倍多。
出版数量几乎是每年都在成倍增长。
一大批青春校园作家,包括寒寒,三子,郭敬民等人都纷纷出现。事实上,林涛一开始也很诧异于他所看到的跟自己印象中所生的偏离。
而这也让他不得不开始相信蝴蝶效应的事实。
因为这种精神文化需求井喷的现象只有在当年国内文化市场经历过大****之后初一放开时才见过。
回归正题。
在王东东看来,《东江文学》虽然在国内文学市场上的口碑不错。
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培养出过一个属于自己的专栏作家,这就有些尴尬了。
现在的8o后总是自拟为新一代,在文化认知和写作上完全是推陈出新,渐渐脱离了早期的乡土文学和伤痕文学等文学作品的范畴。
就连传统的金古武侠小说也开始被他们颠覆,当然经典毕竟还是经典,目前还没有人完全在风格上实现突破和划时代的创新。
但是王东东有一种自信和直觉这已经不会很远了。
因为在国内已经开始掀起一场以校园文学和青春文学为主流的文学创作热潮,《东江文学》如果不觉一个好苗子加以培养的话。
肯定会慢慢地势弱。
林涛的出现虽说不一定就能够带给杂志社什么明显的效益,但是至少是一个希望。
凭借二十几年编辑的阅历和眼光,王东东看得比李洋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