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9 章(1 / 1)

楚氏赘婿 百里玺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家的,他要收走,我们也没辙。

可是,吴王、楚王这些大诸侯们矿多他们家大业大,养兵数万,就未必会咽下这口气。”

众王侯们纷纷点头,深以为然。

小昏侯居然向皇帝献策,要割他们的一块大肥肉,他们当然心痛无比。

不过,他们也无需出手对小昏侯如何。

他们毕竟在天子脚下,有朝廷法纪,不敢干出什么大事来。

自然有那些蛮横的诸侯王们,向朝廷抗议,甚至收拾小昏侯。诸侯王们在自家封地,离皇帝远,可没那么多顾忌,指不定派刺客来刺杀小昏侯。

楚天秀不屑的看了众王侯们一眼。

也就是大楚没有禁私铸铜币,放在后世,敢自己造铜币的,早就杀了一片了。

这群家伙,吃的是大楚皇帝的爵饭,现在不让他们私铸铜币了,现在就巴不得诸侯王们出手造反。

朝廷新政,就是一场革命。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革命就是割肉,割这群权贵王侯和门阀的肥肉,让朝廷有更多的钱来干大事。

没有足够的钱财,“以纸代简、兴办一大批新学院、赈灾救灾、挖沟渠灌溉农田、养数十万骑兵”这些哪来的钱去做事。

更别提灭诸侯、打匈奴,这两件大事更是耗银无数。

也难怪皇帝,对这群王侯勋贵这么失望,都盯着自己家里的矿不肯松手。

朝廷大事,谁来出钱办?

要是朝廷连铜币都掌控不住,权贵们一个个私铸铜币都查封不了,还搞什么新政革命。

怕诸侯们造反?!

大楚朝廷养的几十万大军,整顿军备,厉兵秣马十年,是用来吃素的?!

大楚的天下不是杀出来的,难道是喝酒吃饭得来的?

想尽一切法子搞钱,这分明是皇帝的意志,不过是借他小昏侯之口说出来而已。

这群王侯冷嘲热讽,在他小昏侯面前横什么!有本事朝皇帝嚷嚷去。

楚天秀想到这里,不由一肚子恼火。

等了半响。

皇帝项燕然在众太监、侍卫们的簇拥下,终于来到金銮大殿,在宝座上入座。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众朝臣们沉默了一下,面面相视,没人吭声。

他们几乎都听到了风声,在禁铜币令这件大事面前,其它都是小事,不必急于一时。

“臣有奏,上禁私铸铜币策!”

楚天秀站出来,拿出一份奏疏,道:“臣在坊市间,常见各色铜币,有薄有厚,有大有小。

奸商为了牟利,常造又薄、又小铜币,甚至掺杂铁钱、铅钱,每况愈下。以致坊市间的铜币良莠不齐,劣币驱逐良币,令百姓不堪其扰。

为天下计,当由朝廷统一铸造正规铜币,以利天下流通。查封天下铜矿,收归朝廷。不论王侯公孙、诸侯郡国,禁止造币。

为做表率,臣愿意捐献家中铜矿。”

“臣反对!”

“这是朝廷搜刮民脂民膏,与民争利。天下有多少人,靠着铸铜币吃饭。此策一出,百姓皆以为朝廷要搜刮财富,人人自危。人心不安,定然天下动乱!”

“皇上,不可轻信小昏侯之言啊!小昏侯此策,这是要陷害陛下于不义,背上与民争利的骂名!他就是一个昏侯,昏侯之言岂能相信!”

“臣敢断言,若是强行推行此策。天下惶惶,三月之内,定然天下动乱!这罪魁祸首,便是小昏侯!”

“小昏侯,祸国殃民,其心当诛!”

“对对,押去菜市,当街凌迟这个陷害君王、残害百姓、霍乱天下的罪魁祸首!告诫天下,以儆效尤!胆敢再献此策者,天下共诛之!”

立刻,便有众多的大臣、王侯们痛心疾首,振臂高呼,强烈反对。

191 杀小昏侯,祭天!

早朝的几百名王侯、朝臣们,义愤填膺,振臂高呼,要天下共诛小昏侯的,至少占了三分之一。

其余,就算没有嚷嚷,也几乎都是站在他们这边。

三公没有吭声,一个个面色肃然。

九卿大臣们也大多沉默。

但是他们底下的官员们,全都坐不住了。

这次小昏侯是提出《禁私铸铜币策》,收天下铜矿,由朝廷统一铸造铜币。

下次呢?

下次加商税?

再下次,将盐,收归官营?

再下一步,说不定还要打击抑制强豪,限制大地主的田产数量。

他们这些王侯、朝臣,很多都有极为庞大的家产,一家的家产名下少说也有几千名佃户,涉及到大楚的方方面面。

指不定,小昏侯提完禁绝私铸铜币之后,又鼓捣出一些新的东西来,帮皇帝继续大肆搜刮他们的“贵脂贵膏”。

所以,一定要将小昏侯扼杀于萌芽之中,不能让朝廷与民争利。

“不杀小昏侯,不足以平民愤!”

“杀小昏侯祭天,替天行道!”

王侯群臣们激动,一个个纷纷上奏,高声痛骂。

楚天秀献完策之后,便独自站在朝堂下,任由王侯和众臣们痛骂,唾面自干。

骂就骂吧,反正不掉一根寒毛。

等他们骂累了,继续接着斗。

想拿他小昏侯祭天,得看他们有没有这本事逼皇帝放弃新政。

就算皇帝被迫放弃新政,他小昏侯也不会放弃。

他小昏侯代表的二千年的时代大潮流,大势所在。这些大臣妄图逆潮流而动,定然是要倒霉的。

皇帝项燕然高坐在金銮殿宝座上,面无表情的看着这群王侯、朝臣。

他的面色很冷。

他这个皇帝,一向不喜欢和朝臣们对着干。都是让朝臣们彼此互干,然后他这皇帝居中调停。

可是,不代表他这皇帝,就不动刀子。

这群大臣太久没见过皇帝动刀子,不知敬畏。

这群王侯勋贵,在大楚皇朝享受了六七十年的福。现在要为朝廷做些贡献,就一个个恨不得小昏侯去死。

现在,看来这朝堂上是没有几个支持《禁私铸铜币策》。不杀几个大臣,是推行不了新政。

“丞相,小昏侯之策,你以为如何?”

皇帝项燕然眯着眼睛,淡淡道。

“皇上,此事事关重大,涉及庞大的利弊。臣正在深思其中利弊一时并无头绪。当缓处理,不可操之过急。”

孔寒友心头一紧。

按理,他应该坚定的站在朝廷、站在皇帝的这一边,兴利除弊,废黜私铸铜币。

可是,这事情太大了,涉及到大楚众多的诸侯权贵,这会惹来天下骂名。

这事情左右为难。

底下的小官们可以嚷嚷,丢了官,也容易复起。

他这个主相不能轻易开口,一旦丢官,儒派在朝堂上,就没有拿得出手的高官大臣。

“御史大夫,你又如何看待?”

皇帝又问。

“此事,臣以为不宜仓促决定,还是王侯、众臣们多商议商议,集思广益,以明利弊。众臣们都说说自己的看法,利弊明晰,再决定不迟。”

王肃沉吟一下。

孔大人都不想沾身,他更不会接这个烫手的于洋。

他在副相位熬了十年,好不容易熬到了御史大夫,离三公丞相之位仅差一步之遥,更需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