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1 章(1 / 1)

楚氏赘婿 百里玺 2000 汉字|9 英文 字 2个月前

项凌公主抹泪道。

众人在雨亭辞别。

谢安然和项凌公主一行十余辆马车,在一队禁军的护送下,徐徐往三百里之外的宛陵城而去。

谢安然手里却多了一张纸条,打开,写了一行字,“吴王项弼,一二年必反。早练精兵,备足兵械。”

“夫君,这是谁给你的纸条?”

项凌公主吃了一惊,疑惑。

若是纸条上所言不假,谢安然这郡守上任没多久,恐怕就要被叛军冲击。

“小昏侯给的。”

谢安然轻轻一叹,道:“吴王若反,必攻金陵城。

丹阳郡首府,宛陵城,乃是金陵城之侧翼屏障,首当其冲。不拿下宛陵城,无法威胁到金陵。

我这丹阳郡守的脑袋,怕是要被叛军拿来祭旗。

小昏侯的眼光,不是一般的毒。

皇帝新政,步步为营,迟早是要动诸侯。

小昏侯料定吴王一二年内必反,那多半假不了。

出走是翩翩少年,归来时名满天下!活下来的人,才能名满天下。死了,那便是尘归尘,土归土。”

“”

项凌公主回头,怔怔的望着金陵方向。

自从秦淮画舫之后,吴王叛变的可能性变得更大。

皇帝让老郡守卸任,安排驸马谢安然当丹阳郡守,就是对吴王防备了一手。驸马谢安然,自然是皇帝信得过的人。

换成其他太守,一旦不敌,都有投降叛军的可能。

但是谢安然身为驸马,无法投降,定然会被叛军所杀。要么守住城,要么死。

她忽然明白,皇帝为何这么快就同意谢安然一介士子,一跃成为太守。

这滔天的富贵,都是要用命去换。

哪怕是驸马!

项家的天下,是太祖亲手打仗打下来的,对用兵的本事一向看重。

“夫君,吴王项弼势大,兵强马壮。我们能守得住吗?实在不行,我过些时日,回去跟父皇说说,就说你染病,身体不适,请辞任回金陵!”

项凌公主忧色匆匆。

金陵城城池高大坚固,又有十万重兵屯守,自是不担心轻易被攻陷。

可是宛陵城,要差了很多。

估计也就一万兵马到头了。

一个疏忽不慎,宛陵就被吴王叛军给直接攻下城头。

“公主安心, 八*零*电*子*书*w*w*w*.*t*x*t*8*0*.*c*o*m 为夫文韬武略,无所不精!

为皇帝守住宛陵,当无问题。

不过,小昏侯倒是提醒了我,此去完成,先去查查城墙,城内的兵马器械,是否破烂,年久失修。

再查一下账目,可别被那些吃回扣、虚报兵饷的都尉,给坑了。”

谢安然拍着项凌公主的手,淡淡安慰道。

县令手下没多少兵,也就几百个吧,也就防备盗贼和流寇。

但是一郡太守,下辖十余县,能调动郡县内的守兵,少则数千、多则上万。严加训练一下,上万精兵守城,还是可以的。

他虽然没亲自率兵打过战,可是有人就是天生学什么懂什么,干什么精什么。

比如他谢安然。

谢氏门阀虽然以文采出众,但他也是自幼读兵家书无数,古往今来的战史都是信手拈来。

给他一年功夫,整顿宛陵郡的兵务,练精兵一万,应该勉强够守城之用了。也守不了太久,估计两三个月吧。

剩下的,恐怕得看太尉大人,平王李荣,是否用兵神速,平定叛乱。

165 独断专行的主考官大人!

驸马谢安然和项凌公主一行乘坐马车,在大队护卫的护送下,往郡府宛陵城赴任,渐渐远去。

太子项天歌都哭了,被沈万宝安慰了好半天才缓过来。

两人和一群大小纨绔们,也没招呼小昏侯,便结伴跑去金陵城寻欢作乐去了。

有郡主李虞就在这里,他们也没好叫上小昏侯。

“希望公主此去,平安无事才好。”

李虞望着远去的马车,心中微微惆怅,有些为闺蜜项凌公主担忧。

她身为平王之女,世代兵法传家,对大楚皇朝的现状也是了如指掌。

北有匈奴虎视眈眈,蛰伏十年以觅良机。

内有众诸侯割地为王,不服皇权管束,越来越嚣张跋扈。

皇帝推行新政,迟早会和诸侯起冲突。

一旦天下有变。

除了金陵帝都这座巨城固若金汤之外,没有多少城池是安全的。

“此去宛陵三百里,也就两日的行程。真要扛不住,回来也容易。况且皇帝也不会坐视不管。我们回去吧。”

楚天秀轻道。

他带着李虞、狄儿和祖儿等人,便和城外的众纨绔、士子们告辞,想打道回平王府。

最近诸事繁多,忙着出郡试考卷,他也不想浪费时间在春游上。

众门阀士子、千金小姐们自然是不让,纷纷苦劝说良辰美景,正是踏春郊游好节日。

“小侯爷,好不容易出来一趟,怎能这么快回去?!”

“不如稍事歇息,片刻之后再回?!”

春游,当然不是他们的目的。

大楚科举首任主考官小昏侯在此,亲手负责科举考试的一切相关事宜。

他们这些十大门阀士子们,也不是每年都有机会被举荐出仕,很多年才可能轮上一次。

现在好了,不用苦等了,直接参加科举大考。

他们大多都暗下决心,准备参加这第一届科举大考,博一个官身出来。

这是大楚皇朝首届科举考试,定然影响巨大,科举中举的考生说不定会名留大楚史册。

他们不趁着“春游”打听一下考试的消息,岂不是白白浪费这大好机会!

“小侯爷,您的石头记横空出世,可是我们大楚冉冉升起,最璀璨的新一代学宗师。

我等门阀勋贵士子,皆以你为榜样,虚心学习。不知小侯爷,平日都读一些什么书,才如此采出众?”

“对对,最近我等都在自家府中苦读书,可书山如海,却是迷茫不知方向。

不知小侯爷,可有什么好书,重点推荐?”

众门阀士子们显得极为恭敬和客气。

若是直接问出什么考题,未免有私相授受的嫌疑,万一有人告状,到时候大家都会很麻烦。

但是,向学宗师请教如何做学问,这是天经地义之举。

问问读什么书,这总是可以吧!

连金陵府尹王栩大人也竖起耳朵。

这次科举事关重大,金陵城是大楚皇都,是天下读书人最多的地方。更是科举考试的重地。

他这父母官,自然是非常关心此事。

楚天秀被众士子们竭力挽留,看众人这副“虚心求教”的表情,便知道他们在盘算什么。

前些日,科举刚刚出来的时候,由举荐改成了自举。众士子们气愤的哇哇叫,愤怒的想要砸了平王府呢。

可是,小昏侯是首任科举主考官啊!

他们又能咋样。

还是老老实实的低头,想法子讨好小昏侯,提前得到一点有用的消息。

“本小侯爷近日在看平王府书房的藏书,随便翻翻,杂七杂八看了不少。

这读书人做学问,先要广泛博学,天地理、三教九流,皆是学问。等中了举人,以后再慢慢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