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
没想到赵君哈哈一笑说道:“孙卿你错了,大宋的官员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
赵君的话一出口,众大臣都楞了,什么?官还不够多?
284 军衔的制定
“朕说官员不够多,自然有朕的道理。”赵君说道:“诸位大臣眼睛只盯着现在大宋偏安一隅,这么大点国土官员的确有些多,但是。”赵君加强了语气,“看看中原、看看北国,再看看西域的辽阔大地,这些将来都是大宋的国土,都需要大宋的官员来治理,我们现在的官员还多吗,根本不够用!”
赵君的话让众大臣大吃一惊,没想到皇帝竟然如此雄才伟略,竟然要一统天下,照这样说,官员的确不过,只不过这只不过是远景,就如同画的大饼,无法解决眼前实际问题啊。当然这话孙劲也不会傻的说出来。
“当然,从现在来说,冗官问题的确很严重。”赵君话锋一转,又说了回来:“但这绝对不是停止改制的理由,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因此朕有个法子,凡是经过机构改革以后没有职位的官员,将称之为后备官员,保留其原来的品制,但其俸禄等只能享受原来的一半。同时朕将在各临安和各行省开办学习班,这些后备官员将进行系统的读书学习。这次机构改革你没有被录取,说明你能力不足,更需要学习!然后等大宋的领土逐步扩大,优先选派后备官员前去治理。所以,”赵君说道这里半开玩笑的说道:“朕也希望朕的国土大点,免得这么多官员没地方可去。”
赵君的这个办法算是个折中,避免了大批官员因为改制而面临下岗失业问题,也有利于新政的推行,所以很快就推广开来。就在这个时候,赵君又推出了军队的改革。
军队的改革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是中央机构的改革,赵君将枢密院改制后类似于后世的中央军委那样的机构,仿照扬州军的军部设置,下设了参谋部、后勤部、政工部、军纪部、碟情部、军械部六个部,同时将扬州军的洪武堂军校和火器研究院提升至枢密院直接管理。
对于枢密院的人选,赵君并没有和李纲等大臣过多商量,军队这一块他不容别人染指。于是就直接任命原来的枢密使吕颐浩为新改制的枢密院枢密使,但身份已经转为武将身份。虽然吕颐浩作为文官突然变成在社会地位要第一等的武官心里有些抵触,但是是皇帝亲自任命,而且他也看出赵君对于武将的重视,将来大宋文武官员是平起平坐,也就愉快的接受了。
枢密副使赵君则任命岳飞和吴阶分别兼任,鉴于两人实际上是军团主帅无法到临安来,于是赵君又设立了一名常务枢密副使,则由已经被改制后任命为政事堂副宰相的赖布衣兼任,成了名副其实的文武双跨印。
而对于军队的改革编制,赵君综合了大宋现有军制、扬州军特殊军制以及后世的一些军队编制办法,提出了新的一套军队编制:十人设班,三十人设排,三排成一连,指挥将领称为连指挥使或连长,配备一名副连指挥使(副连长)和一名政治委员(称之为指导员)作为其副手。
三——五连为一营,大约五百人左右,指挥将领称之为营指挥使或者营长,同样配备一名副营指挥使和政治委员(称之为教导员)作为其副手。
五营为一团,大约两千五百人左右,其配备和和营基本相同。而五团为一师,大约一万二千人左右,相当于原来的厢编制,在师一级设立师部,仿照枢密院的设置,同时规定每一个主力师要包括一个炮兵营、工兵营,直接归师部管理。
师上去赵君没有设置军而是直接设置军团,岳飞、吴阶、高培、刘琦、牛皋分别任各自的军团指挥使(军团长),同样仿照枢密院设置。
赵君对于军队这些改革,其实和原来大宋军队编制相比,变化并不大,只是对于每一级主将的称呼进行了简单化,同时在师一级以上增加了师部,让师成为作战的一个综合单位。
这些改革朝廷大小官员还能接受,就是换另一个名称,猫叫咪换成了咪叫猫,但是对于下面军队的品阶改制则是石破天惊,彻底打破了原来文武通用的十八阶品阶。
下面是赵君在御书房的会议室召开第一次大宋议事会议上的原话:“为了保持军队的职业化和独立性,提高军人的荣誉感和忠诚度,故废除和文官同一品阶,特设立新的军衔制度。军官分将、校、尉三大级,其中又有细分具体设置如下:
将级:骠骑大将军(大将)、辅国上将军(上将)、镇国中将军(中将)、云麾少将军(少将)
校级:忠武大校(大校)、御武上校(上校)、宣武中校(中校)、昭武少校(少校)
尉级:忠勇大尉(大尉)、仁勇上尉(上尉)、骁勇中尉、义勇少尉(少尉)
而士兵则可以分成五级:忠士(班长)、锐士、弘士、毅士。
赵君的这种军衔,是仿照后世并且结合了古代的散阶。将领一共十二阶和原来的十八阶相比简单了许多,而且从称呼上直接就可以看出职位高低,有利于战时的指挥。
“军衔主要是决定其待遇,同时和军中的职位挂钩,但并非完全,如吕卿可以授予骠骑大将军最高军衔,同样副枢密使岳飞、吴阶等也可以授予最高军衔,而将领的待遇则由其军衔决定,各位有什么异议?”赵君问道。
枢密使吕颐浩作为军队的最高官员,自然最有发言权,他想了一会才说道:“官家这样设置军阶到无不妥,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爵位如何处置?如岳飞现在鄂国公,难道也要取消其爵位?如果这样反倒影响将领的士气和忠心。”
对于吕颐浩提的这个问题,赵君笑着说:“可以保留爵位,但要进行改制,爵位作为大宋对于有贡献的文武大臣的一种荣誉和待遇,这个文武通用。但是要减少现在的级别,只设立王、郡王、公、候、伯、男、子七级,王和郡王一般对于皇室,其余则为文武百官,而且都为虚封,且子孙后代不可世袭。”
大宋原来的爵位很复杂共十二级,赵君直接进行了简化,而且都为虚封,实际上称了一种荣誉称号和地位的象征,不再有真正的实地和封户,避免了原来封爵过多过滥的景象,也减少了朝廷的支出,在座的没人反对,对于他们反正都会得到相应的爵位。
“为了提高大宋将士的荣誉感,朕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