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这么认为?”赵君反问到。
“别在老夫面前装疯卖傻。”李纲没好气的说道:“你为了认个皇室宗亲,竟然放弃了手中的军权,甘愿做个闲散王爷,这到底是为什么?别那认祖归宗要听圣上之命那套话来糊弄老夫,你赵君如果是那么听话之人,当初早就做个闲置驸马去了。”
对于李纲的质问,赵君没有回答而是问道了另外一个话题:“我听说朝中又有人谈和金国议和之事?”
听到赵君提到这件事,李纲更是愁云满脸,叹了一口气才说道:“的确,那个万俟卨前几日早朝上折子说趁我大宋刚打了几个胜仗,现在是和金国和谈的最好时机,故请求皇上和经过议和,明眼人都知道这是秦桧的主意。”
“那皇上什么态度?”赵君又问道。
“官家虽然没有当场表态,让朝廷大臣们对此事再议,但看官家的态度,明显是支持和谈。”
“哦……..估计什么时候就有定论?”赵君又问道。
“最快过年以后,就有可能敲定此事。”李纲回答道,突然又看着赵君:“你一个闲散王爷,管这么朝廷大事干嘛?好好呆到你的龙井山庄去。”对于李纲的讽刺,赵君倒也不生气,而是笑着说:“请李大人放心,这次和谈定然不会发生!”
“你为何这么肯定?”李纲来兴趣了。
“大人安心过年,等过完年后就有好消息传出了。”赵君故意卖了个关子。
见赵君不愿意说,李纲也不在追问,于是又问起他刚才那个问题,赵君自然满口大话,打着哈哈,气的李纲差点将这小子赶出书房。
两人又交换了一些对时局的看法,李纲对于扬州军易帅之事也颇感忧虑,张俊是那种志大才疏之辈,担心这种大宋最精锐的部队落在他手里到时候逐渐堕落腐朽。
对此赵君也无法说出自己的全盘打算,只好旁敲侧击说大人你别着急,没准峰回路转,也未可知,而李纲只是认为赵君是安慰自己,也没多想。
两人又交换了些朝政时局,赵君就离开书房去后院拜见自己的丈母,俗话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欢,自然要留下来吃饭。赵君倒也不客气,等结束后李明月说要带着孩子在娘家住几天,赵君也就答应了。
告别了李纲,赵君并没有回龙泉山庄,而是接连几天拜访了黄天乐、吕颐浩等熟悉的官员,讨论了一下当时时局情况,说的和基本上和李纲大致相同,也对赵君的做法表示不解,不过赵君只好像应付李纲那样应付过去,只最后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请诸位大人不必着急云云。
一直忙到腊月下旬快过年的时候,把李明月母子从李府接走,一起回到了龙井山庄,过起了隐居生活。
赵君认祖归宗这件事逐渐平息,但是另一件事却又热闹起来,就是传闻朝廷又准备和金国和谈了。对此自然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报纸上双方争辩不休,但是赵君却不闻不问,似乎此事与他没有什么关系。
现在正是初春季节,悠闲的赵君坐在小院前的一把藤椅上,享着春日的阳光,看着陈宝宝带着丫丫和两个弟弟在院子里玩耍,感觉非常惬意。
这个时候王瑞匆匆从山下走了上来,他的身边还跟着一个人——杭州报社的社长袁飞,自从袁飞跟着欧阳澈随赵君南下杭州那一次,筹办好杭州报社后,欧阳澈返回扬州,这里就由袁飞负责,虽然袁飞没欧阳澈那样的才华,但是做事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杭州报社办的也不错,赵君就没打算再换人。
袁飞见了赵君,恭敬的抱拳行礼叫了一声郡王爷就恭敬的站在了一边,他知道王瑞突然把自己叫上山见赵君,自然有大事要发生。
赵君笑着寒暄了两件,又询问了一下报社的情况,这才转过头对王瑞说道:“关于议和之事,朝廷最新情况如何?”
“主帅,皇上已经于昨日下旨,派御史中丞万俟卨作为使者,不日出使金国,准备再启和谈之路。”尽管赵君现在只是个闲散郡王,但是王瑞依然称他们为主帅。
“那看来我们也要出手了。”赵君笑了笑,又说道:“你把稿子给袁飞看看,最迟后日我要在报纸在杭州周刊上看到!”
王瑞依言,从怀中掏出一叠稿子交给了袁飞。袁飞接过来仔细看着,脸色由惊讶变成了愤怒,声音也变得有些颤抖:“郡王爷,这一切可为真?”
“本王爷岂能说假?园真大师居住在杭州城南显忠寺,你若不信可以亲自去问。”赵君有些不悦。
袁飞也立即感觉刚才有所失言,赶忙赔罪,然后说现在就下山连夜制版印刷。赵君也不挽留,派了两个护卫护送他下山。
“主帅,扬州报社也已经准备好,一旦杭州这边登载,他们立即跟进。”王瑞低声汇报。
“声援的文章都准备好了吗?”赵君又点不放心。
“全部都已经准备,将陆续发表,而且杭州、扬州两地的士子示威游行也在秘密准备之中,就等这枚炸弹炸响了。”王瑞有些兴奋。
赵君点点头,看着远处雾气蒙蒙的西湖,心里冷哼了一声,想和谈,没那么容易!
上次用武的,这次就用文的!
227 这是打朕的脸啊
过了两天,杭州周刊突然登载了一篇文章震惊了整个杭州,是一篇类似于回忆笔记形式,而作者则是园真大师,记录了在金五国城见到太上皇赵佶的情形,是用白话文这样的写的:“贫僧于五国城内一座土山之下地窖中见到太上皇,室内颇为狭窄,阴暗无光,太上皇蜷缩在草堆上,一身粗布麻衣………”文章用平静的口气详细描述了见到赵佶其情形,倒也无夸张,只是隐去了所谈话内容。
最后还详细谈到了靖康之耻后皇室被达金朝京师会宁府时,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见金人举行献俘仪式的情景:“二帝及其后妃、宗室、诸王、驸马、帝姬被逼穿上金人百姓服饰,头缠帕头,身披羊裘,袒露上体,到金朝阿骨打庙去行“牵羊礼“。可怜朱皇后忍受不了如此奇耻大辱,当夜自尽。”…….
此文一出,当他的杭州周刊顿时销售一空,故扬州报社不得不加印数量,投放市场,而两天后扬州评论也转载刊登此文,引爆了整个扬州乃至建康等城镇,以扬州和杭州为重心,迅速向周围城市扩展。
整个江南愤怒了。
当时无论士林还是百姓,只知道靖康之耻后皇室被金人掠到北方后肯定会受到很多苦头,但是万万没想到竟然会受到如此人格和肉体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