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1 章(1 / 1)

挽宋从靖康开始 森外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踏七彩祥云来娶你!”

赵君这次真的来了,不过他不是脚踏七彩祥云,而是骑着战马,前来平叛!

建炎三年三月底,赵君接到来自杭州孙二狗派人送来紧急文书:

三月二十六日,在宋神宗忌日时候,百官行香祭祀。事后御营军统制苗傅和刘正彦命令王世修在城北桥下埋伏兵士,等枢密使王渊退朝,将其拖下马,宣称他交结宦官谋反,刘正彦将其亲手杀死,随后包围了康履的住处,大肆捕杀宦官,并挂著王渊的首级,率军进围皇宫,兵临城下,守宫门的中军统制吴湛和叛军私通,引导苗傅的手下进城。

皇上派宰相朱胜非下城和叛军谈判,苗傅等请求隆祐太后来垂帘听政以及与金国议和,皇上只好答应,下诏请隆祐太后垂帘听政,苗、刘二人听诏竟拒绝下拜,进一步要求官家退位,策立年仅三岁的皇太子赵旉为帝。

苗刘叛乱开始!

四月初一早,扬州御营前军大营校场上,一队队士兵披甲戴盔,全服武装,排着整齐的队伍,看着主席台上同样一身戎装的主帅赵君。

“昨日接到来自杭州的急报,御营军统制苗傅和刘言正二人竟然大逆不道,率军围住皇宫,要求官家退位,策立年仅三岁的皇太子赵旉为帝。此乃谋逆造反!你说我们该怎么办?”赵君大声问道。

“誓死跟随主帅,平定叛乱!”

“誓死跟随主帅,平定叛乱!”

校场上发出了海啸般的口号声。

赵君满意的点点头,这才大声喊道:“我宣布御营前军南下讨逆开始!出发!”

随着赵君的一声令下一队队士兵离开了校场,直奔扬州城外的瓜州渡口。

就在这天中午,一份以升迁为亲卫大夫建州观察使御营前军都统制权知潭州兼权淮南东路安抚都总管的名义昭告天下,苗刘二人叛乱,本总管亲自率兵南下勤王,剿灭叛匪,以正乾坤。

四月初四同签枢密院事吕颐浩正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响应,起兵勤王

四月六日礼部侍郎张浚则督军平江(今江苏苏州),积极召集兵马,向南进发……..

一时间江南风起云涌,各路兵马纷纷赶向杭州。

赵君这次南下带了三个镇大约七千人的兵力,只留下了第一镇的第二标的长枪营和第四镇人马,由高培负责坐镇扬州,赖布衣辅之。几乎算是精锐全出,而第一镇第一标杨再兴的骑兵队伍一千余人作为先锋,一路狂飙,直插杭州。

杨再兴一路过关斩将,气势如虹,一直杀到临平城(浙江省余杭区)才停了下来,在这里第一次遇到了阻力。

驻扎在临平城叛军的主力,由苗瑀和马柔吉率赤心军及王渊旧部组成,大约由八千人左右,临平城墙高大,作为骑兵部队的杨再兴部尝试一次后,损失过大只好退后十里安营驻扎,等待主力部队到来。

三天后,赵君率领主力部队赶到,双方人马在临平城进入的对峙状态。

两天后,赵君决定发起强攻。

由于是轻装前进,御营前军几乎没带重型攻城器械,但赵君只给了各部队两日时间准备各种攻城武器,第三日清晨开始发起总攻。

攻城战注定是非常残酷的消耗战,虽然御营前军士气高涨,军队训练有素,但是面对高大的城墙,面对和自己数量一样多的叛军,军队进攻异常艰难,种烈、苏三、朱勇带着自己的部队轮番上阵,战斗整整持续了三天时间,几乎仍光了所带的手雷,朱勇亲自上阵,带了一百名死士,在仅有的三架床子弩的掩护下,冒着城头上不断射来的箭矢和滚雷,拼死登上了城墙,撕开了叛军的防线。

大部队登上城墙,一百名死士仅仅剩下不到十名,而朱勇也身中三刀,半条胳膊被直接斩断。最后在军医的竭尽全力救治下,捡回了一条性命,但是已经残废。

临平之战,御营前军死伤将近两千人,占御营前军整个南下平叛部队的三成。

后世曾经对这次战事议论纷纷,大部分都认为作为主帅的赵君过于贪功冒进,才导致如此大的损失,实在不符合一个名将的用兵之道。

因为从时间的天平是像赵君这边倾斜的,各路勤王兵马正源源不断,只要再等上十天半个月,大量的军队集中于此,临平将不再是前进路上的绊脚石,而这并不会抹杀赵君作为勤王发起者的功绩。

就在当时,随军参谋司中那些年轻气盛的参谋曾经也直言不讳认为赵君的决定过于冒进,军中一些高级将领也私下嘀咕,但是赵君不为所动。

自己的出现,导致太多的变数,赵君现在需要早一步赶到杭州城。

四月十一日,赵君的勤王部队出现了杭州城外,这个时候距离叛乱仅仅过了半个月。

127 勤王(二)

四月初的杭州是一年最美丽的季节,这个时候往往是游人三五成群,游览西湖,品茗龙井。但今年的杭州城却笼罩在一片紧张的气氛中,街上行人比平日少了许多,一个个也是脚步匆匆,有的店铺干脆一直处在关门状态,担心朝廷里那些动荡会给自己带来无妄之灾。

巡逻的士兵不时出现在街头,盘查一切可疑人物,有时候闹得鸡飞狗跳,因为在街坊中私下里都流传着那个曾经在扬州击败金人骑兵的年轻将领已经带兵前来杭州勤王了!

北方的战火距离这座城市太遥远,普通百姓根本不关心,只是在茶余饭后作为一项谈资,只是随着皇帝的到来,以及随后出现的一系列变故,让本来平静的杭州变得十分动荡,每天都有人家被抢,每天都有死人,这让普通百姓无比痛恨这些叛乱者,希望早日恢复平静的生活,而把希望寄托在城外那名年轻将领身上。

在杭州城东区一个叫蔡家的小茶馆里,现在是中午时分,前来喝茶的人并不是很多,有几个人边喝边低声聊天,内容自然离不开勤王之事。

“我听说,那个叫赵君的将领已经到了杭州东门,看样子马上就要攻城了。”一个中年男人悄声说道。

“算了吧。”旁边一个年级稍大的男人看了看周围,压低嗓门对同伴说道:“我隔壁王老大的小儿子在军营,听传来的消息那个赵君才带了五千人。”

“五千人…….”那个中年汉子倒吸了一口凉气:“五千人能干什么…….看来这个赵君也太狂妄了,这事悬啊。”

“好了,不说了,小心那些探子。”那个男人也跟着又摇摇头说道:“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