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四章 内行(1 / 1)

大明1617 淡墨青衫 8194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七百二十四章 内行

“宁远东北方十七里有三处道路破损,我们已经派了人手修补,往锦州官道第三十九里处近连山驿的木桥破损,大股车队经过可能会导致倾覆,我们的战斗工兵已经出加固去了。中ω文┡ω网ん.*”

张春牛手中拿着夹板夹住的每日公报,一本正经的向祖大寿和满桂汇报这几天和裕升的动作。

和裕升的车队已经接近锦州外围,先头哨骑已经看到了被拆成废墟的锦州城基,另外一路则是已经到了小凌河驿附近。

在未来一两年内锦州经历过重修,不过一直到孙承宗去职锦州城和附近的军堡也没有重修完毕,在天启六年时这些军堡还又被大规模的重毁过一次,然后又慢慢修筑起来,一直到最后的松锦之役时彻底被毁灭。

张春牛把车队分成若干组,每天由哨骑侦查推进,两天时间哨骑已经推出去一百多里远。

满桂瞪眼道:“张指挥看来对自己手头的事是真的在行。”

张春牛当仁不让的道:“在下这几年来一直就做这些事,熟能生巧,就算是个笨蛋也能学会些东西了。”

张春牛又道:“此次运粮和救人,最要紧的还是度,其次是安全。在下前来就是想请两位将军多派精锐骑兵做为哨骑,大范围的散开,最好能保障百里方圆的安全距离,这样就算现大股建虏也可以叫我们从容撤退。度方面就是我们和裕升的事情,先期工作就是把道路情形勘察和修补完毕,危桥,断路,都是我们工兵们的工作,不需要两位将军操心。安全方面,除了请两位将军派出哨骑之外,其余的事也是我们的份内工作。”

张春牛带着整整一个大队的辎兵和工兵,他负责的打前站工作可不是那么简单,和辽镇的合作只是一部份,更多的就是他所说的,道路,桥梁,安全,这些是保障运力的最基本的东西。

可是祖大寿和满桂却是满脸惊愕。

他们身为大将,张春牛说的事却从来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因为张春牛说的事情从来都是文官们在主持,而以大明文官的办事效率来说,修个小型军堡和几段道路的时间都是以几个月或是年来计算的,孙承宗治下的官吏工作效率已经算是很高了,但和眼前这黑脸青年相比还是差远了。

等张春牛离开后,满桂若有所思的道:“这人是个人才,要是我麾下有这样的中军,打仗的事就轻松多了。”

祖大寿微笑摇头,说道:“那不是和文臣抢饭碗,弹章就能把咱们淹死。”

满桂又哼了一声,说道:“光凭嘴巴说没用,还得看真正的本事,他们的车队到底来多少,何时到,嘴说的和实际做出来的,还得再看。”

祖大寿点头称是,不过还是道:“咱们还是多派骑兵出去,撵开建虏游骑,免得叫这黑大个给看扁了。”

满桂点头表示赞同。

两个高级将领在城外呆了一天,就看着和裕升的车队不停向前方行进,到傍晚时分,三百多辆大车已经走了大半,而距离他们到达宁远不过才两天的时间。

在城门口他们又遇到在察看筑城工程的袁崇焕,两人赶紧下马行礼。

“和裕升的车队动作这么快?”袁崇焕也有些吃惊,黑乎乎的脸庞上眉头紧皱着。

“督师大人有信来,还问宁远的情形如何了。”袁崇焕道:“可能在两天后督师大人会亲临宁远视看。”

两个武官知道这是袁崇焕的提醒,祖大寿便将配合车队的事说了,袁崇焕道:“我原本打算明天派出兵马,还有集结咱们准备好的大车和独轮小车,预备到粮库搬运装运粮食,这样看来和裕升的动作可是真快。”

所有人都知道和裕升的车队已经利用这两天的时间装好了粮和豆料,但没有人想到他们这么快就出了。

从宁远往前,到处是一片衰颓之相,没有人家,只有少量驻军和几个刚修好不久的军堡,到锦州一带几成鬼域,村落残败,军堡被拆平,城池也只剩下城基,里头烧成一片白地。到处是野兽在活动,连狼群都有好多了,还有熊瞎子,老虎,不要说普通人不敢随意在那些无人区活动,就算是军队也要小心谨慎。

这半年来,祖大寿等宁远驻军一直派出精锐骑兵和女真哨骑缠斗,双方互有死伤,但宁远驻军极少有斩,主要是接触战,明军根本不敢太过深处,也不敢和女真人缠斗,都是打了就跑,现在和裕升虽然请求驻军多派精锐骑兵警备,但在没有大股骑兵先行的前提下就直接先出了,这令袁崇焕更加意外。

袁崇焕忍不住道:“也不知道是艺高人胆大,还是过于莽撞!”

……

两天后孙承宗从山海关前来,他原本就在前屯和高台堡一带视察,距离宁远并不太远了,不过两天时间对带着大股人马包括很多文官和幕僚的队伍来说也算是很快了。

听说和裕升的车队已经和前锋骑兵一起出,孙承宗吃惊不小,他沉思片刻就决定直接往连山驿。

袁崇焕与祖大寿还有满桂等人随从,因为事起仓促,预备出征的大军还有很多事物没有准备好,并不能随行一起出。

连山驿距离宁远卫城不到三十里,三千多人一起出,看起来也是浩浩荡荡,队伍拉出五六里长,旌旗飘展,孙承宗的督师仪卫在正中,从卫城到连山驿已经有不少百姓在开垦荒地,他们跪伏在路边不敢抬头。

偶然也会有人抬一下头,用崇敬的眼光看着督师仪卫,他们知道在大旗之下就是有名的阁老督师,就是孙阁老到辽东之后,恢复了这大片的失土,训练出大量的军队,然后他们才得以在这里开荒种地,如果到关内或是登莱就是衣食无着的流民,最惨的就是流落到东江镇的辽民,在那里听说已经饿死不少人,毛总兵的塘报上总是叫苦,军队都在饿肚子,更不必提那些在冰天雪地里苦熬的百姓。

对很多人来说,和东虏是国仇家恨,但在大明境内也一样被人欺凌压榨,流落他乡受人白眼的滋味并不好受,只要有人收容他们,再有土地,这些人宁愿靠自己的双手活下来,而不是四处飘泊,归无定所。

在这些辽民的眼中,正中的队伍中穿着大红官袍,头白了一半,胡须也灰白色的高大老者就是他们心中最崇敬的人,哪怕这个老头威风凛凛,令人不敢再抬头看第二眼。

孙承宗的卫队也是用警惕的眼光打量着田地里的人和路过的行商,前哨早就把路过的人赶的远远的,田亩里的人也被喝斥不准抬头,人们对建虏细作的厉害也是心有余悸,万一孙承宗在巡行途中被建虏细作伏击……

孙承宗本人没有注意这些,他关注的是农田的开垦情形,另外就是卫城外那些彼此倚靠的军营区域。

宁远驻军已经过两万人,而且都是辽镇较为精锐的部份,加上觉华岛驻军,宁远驻军近三万人左右,除了觉华岛驻军是以水军为主,6营兵为辅之外,宁远的两万多驻军,看将领就知道是精锐中的精锐……满桂和祖大寿是辽镇的两员悍将,重要性远在那些外来的客军总兵之上,把这二人放在宁远,孙承宗的目的十分明显,就是要把宁远卫城和觉华岛引为一体,一边受敌则另外一边奋起而援,觉华岛上还是辽镇水师的主力所在,有战舰和大量的运粮料船,如果不在宁远放上精锐主力,孙承宗也无法放心把那些多物资放在觉华岛上。

自从接到张瀚的信件之后,孙承宗感觉愤怒和受辱之余,心中隐隐也有一些不安的感觉,在骑马向前的同时,他的目光不停的看向觉华岛那边……距离三十余里,目光视线肯定不能看到,但孙承宗知道,那边有七千驻军和参将金冠,姚与贤等在守备,另外还有近万的商人,民夫,水手等……

“哼!”孙承宗还是忍不住骂道:“那个小子荒唐可恶,一个商人,他懂什么军国之事,还防备不力,觉华岛有大海天堑,冬时挖冰壕并且有长墙防备,哪有那么容易失陷!”

没有人敢近距离观察督师的表情,只有从小跟随督师的亲信家人,来自高阳的孙府长随才是距离孙承宗最近的人,这时他看到虽然已经花甲高年,但一生很少失态的老爷瞪圆双眼,嘴唇微抿,似乎在骂人,长随睁大了眼,对他来说,这实在是一件太过于新奇的事情了!

……

从宁远出时是巳时初刻,沿途的旧官道多半修葺过,道路可容四骑并骑,但骑兵们没有这么做,大约有三百多骑远远在向前,这是架梁马,以防突情况,还有少量的哨骑跑的更远,估计已经跑到连山驿的四周野外了。

到达连山驿用了正好一个时辰,也就是午时初刻,用大明越来越流行的钟表计时来算的话正好是十一点正。

...

第七百二十六 沉思

孙承宗在战略眼光上和熊廷弼的高下且不谈,在战术上和对将帅的具体指挥上,老孙头比老熊头差的真不是以道理计,相差实在是太远了。

在孙承宗呆在辽东的几年时光里,他多半是一直在大后方呆着,很少亲临前敌,在建虏几次有威胁的进攻中,孙承宗也从来没有亲临前敌的打算。

在感觉到威胁很大时,孙承宗甚至压根没有做出具体的战术指挥。

在被攻击时,孙承宗的第一反应就是挂冠辞职……

总体来说,老孙头更象是一个合格的经理人和后勤补给官员,而不是一个能指挥打仗的军事统帅。

可惜以他的角色来说,修城筑堡和练兵只是其次,指挥战争才是他最重要的职责。可惜在这方面,老孙头只能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了。

今日不惧辛苦和不畏惧可能的危险,对孙承宗来说也是很少见的事情了。

“可能真的是被和裕升的人给刺激到了吧,阁部大人也难得有这样刚健的一面啊。”袁崇焕忍不住这样想着,在这一瞬间,和他有相同想法的人肯定不少。

大队骑兵继续前行,为了稳妥起见,满桂率几百家丁加向前,同时对哨骑放开侦察的扇面加大和加强了。

傍晚时,在一片火烧云之下,人们观察着和裕升的战斗工兵修补第二座小桥。

一条不知名的小河潺潺流过,河水只有齐腰身,最深处也不会没头,但对大军和大量车队来说残破的小桥足以影响行动,一群灰袍军人站在水里和桥身上正在加固木桥,并且把破损的桥板换掉,然后换上新的木板,这木桥原本能过两车并行,此时加固修整之后,可以容纳一辆四车轻松而过,并行是办不到了。

孙承宗骑在马上看着,他的脸色先是惊奇,继而有些难堪,然后就是陷入明显的状态之中。

顺着目光向下看,明显还有一群灰袍军人在下游处修了一道浮桥,满桂派人过去询问过,得到的回答是十里之内只有一道桥太不保险,不仅是下游修了一道浮桥,在上游也有。

就是说,如果遇到突情况的话,和裕升的车队可以撒开脚猛跑,不必担心到了河边没有桥,同时也不必担心被敌人撵上了没处躲。

也不必担心没补给点和修理点,也有好好休息和吃热食的地方。

“嘿……”一个辽镇将领大摇其头,大声道:“打仗之前不考虑怎么赢,反而想着怎么跑。不想着怎么把仗打好,却想着怎么躲,怎么吃好睡好,这他娘的是什么军队,怪不得只能算是团练。”

和裕升的训练有素和秩序井然,还有做事的条理性,快捷高效都是被众人看在眼里,当然给人最大的感觉就只有四个字:财大气粗。

那些华丽又实用的马车,大量的挽马和战马,人手一支的火铳和腰刀,那些精致的小佩饰,漂亮昂贵的袍服帽子还有皮靴,和裕升的人就是一堆堆活着的可以喘气的银子,所有人都看的出来,这支名叫团练而其实就是军队的辅兵队伍,辽镇现在所有的将领,包括孙承宗在内,全都是玩不转,养不起。

可能这将领的话里略带酸味,不过也是引了很多人的赞同,一时嗡嗡声大起。

孙承宗没有说话,他这时已经隐隐感觉到自己此前的判断肯定错了。

张瀚不仅能派出大辆的马车过来,而且数量肯定不少,最少是过千辆。

眼前的一切已经说明了和裕升的财力和务实的做事风格,有这样的一群部下,张瀚绝对不是那种喜欢不负责任吹牛皮的财东兼武夫。

阁部督师没有出声,一直等和裕升的人让开了道路之后,孙承宗才在众人的簇拥下过桥,新补好的桥面上有杂七杂八颜色不同的补丁一样的木块,钉的很好很牢固,所有骑兵放心的策骑在上面,人们的脸色都有些怪异,刚刚大家还在说和裕升的怪话,现在却是享受着和裕升的劳动成果,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令那些刚刚还满嘴怪话的人都紧紧闭上了嘴巴。

天黑之前,前队的哨骑归来一部份,禀报平安无事的消息,在方圆近百里之内都没有现建虏的哨骑。

这和数月之前完全不同,当时围困十三山的建虏较为强势,哨骑有时候甚至深处到宁远卫城不远的地方,在各军堡修复之后,也有建虏骑兵穿插其中,他们看准了明军不敢也不愿野战的心理,几乎是横行无忌。

广宁之战后,宁远到山海关几乎没有打过仗的老兵,只有祖大寿等少数将领拥有完好的家丁队伍,实力太弱,不要说主动出击,就连守关也是存在被强攻攻破的可能性,好在最危险的时间已经捱了过去,现在建虏主力去草原上打蒙古人,留下来的只有少数精锐,多半是旗丁和汉军,这使得十三山下的主事者们只能主动收缩防御,从今天哨骑撒开侦察的情形来看,和此前的判断完全相同,建虏在十三山的包围圈已经严重削弱了。

对这样的结果孙承宗当然大感满意,而众人也是齐齐松了口气,不论如何,今天所冒的风险可真是不小。

想到这里,不免更有人对和裕升的出挑表现大感不满,如果不是和裕升的人在这里挑动了督师大人的情绪,他们又何至于跟着老孙头这般冒险?

“又是一个木城,好象还更大些。”

“真是暴户的作派啊。”

“好象多半车马和人手都在这里了。”

祖大寿派了人去通知,过了半刻钟光景,所有人觉大门洞开,过百人手持火铳站在大门两侧,然后就是一阵排枪放炮的声响。

在铳手们对天鸣枪时,不少马儿受惊,引起孙承宗的极大不满。

这说明将领很少在演练时加入火器内容,或是压根没训练过,战马在战场上听到铳声炮响必然受惊,只是受惊程度可以用训练来叫战马慢慢适应,而不是现在这样。

感受到孙承宗严厉的眼神之后,在场的将领们脸上的神色都很不自在。

建虏只用弓箭,没有火铳和大炮,不过明军方面肯定是要用的,战马训练不好,打仗时一炮打过去,建虏没死几个,自家的马队反而惊了,那便是天大的笑话了。

“回去之后,诸将要加强战马的训练。”孙承宗没有火,当着和裕升的面,老孙头突然变得很爱惜自己的部下,不愿叫外人看了笑话。

“末将叩见阁部大人。”

在赫赫有名的孙承宗面前,张春牛还是有几分紧张的。他单膝下跪,行了一个很郑重的军礼。

不过在孙承宗的随员和诸将看来,这个挂着卫所武职官的团练军官,实在是有些倨傲狂悖了。

孙承宗没有介意,只淡淡的看了张春牛一眼,然后策马直入木城。

众将看到孙承宗一骑绝尘飞驰而入,都是忙不迭的跟进去。

进入木城后,孙承宗召手叫来一个拿火铳的军人,将对方手中的火铳拿了去当。

不管是身管还是扳机,龙头,做工都叫孙承宗挑不出一点错来。

火铳拿在手中,重约七斤,从铁的质量来看,制铳时最少要几倍多的上等精铁来打制。另外铳身上有很多铜制的零件,包括扳机龙头和卡簧都是铜制。

“这铳好。”

孙承宗没有问铸价,这铳一看就知道价格不菲。他在辽镇虽然建了好几个火器营,每营都有大小不一的火器好几千件,明军的火器十分芜杂,什么样的都有,包括什么神机箭在内,光是火炮就是五六种之多。

太杂了,包括火铳也是,有鸟枪,抬枪,鲁密铳,合机铳,三眼铳等等,大小不一,装药量不等,训练起来十分麻烦。

孙承宗每次去火器营视察,将校会率部打放火器,乒乒乓乓的倒也热闹,可以孙承宗的眼光来看,还是眼前这几百人拿着的管径一致的火铳来的威力更大。

这时他看到铳口还有些机巧,不禁用询问的眼光看向那个铳手。

“阁部大人,这里是留着套管上刺刀用的。”被孙承宗叫过来的铳手并没有怎么紧张的表情,他从腰侧拔出一柄尖利的形状有些怪异的尖刀出来。

“大胆!”孙承宗身边的护兵们露出紧张之色,上前要把这铳手按住。

“不要紧张。”孙承宗止住自己的护兵,笑着道:“他只是不懂规矩,而且也是我要看的。”

铳手嘀咕着道:“还是阁部大人度量大。”

四周的人脸都黑,在当朝阁部和蓟辽督师面前随便抽出长刀,居然还不当回事!

“怎么套上?”

“小人来做吧。”

铳手把火铳接回去,然后把看起来无比锋锐和狭长的长刀底部对着了铳口,然后一按一扭,孙承宗听到了轻微的咔嗒声响,接着那个铳手大咧咧的把火铳又递过来,咧着嘴道:“阁部大人,装好了。”

“嗯,我来看看。”孙承宗接过火铳,用力拔了拔尖端的尖刀,他虽然年纪大了,寻常的后生没练过武未必比他力气大,但使劲拔了几下后,觉这尖刀根本拔不下来

...

第七百二十七 建议

孙承宗心念一动,叫人取了一柄长枪过来。

两相对比后,觉装了尖刀的火铳已经不比长枪短什么了。

“这叫什么?”

孙阁部成了好奇宝宝,铳手满脸自豪的道:“这是刺刀,我们大人说,我辈铳手虽然是以打放火铳伤敌,但身为军人,就需要有白刃格斗的精神和勇气,列装刺刀后,打放火铳后敌人近前时就可以用刺刀来肉搏。”

孙承宗深吸口气,半响没有出声。

他得先消化一下,四周的将领们也是面色怪异。

半响过后,孙承宗才道:“你不是辎兵吗?”

“小人是战斗工兵!”这个铳手把“战斗”两个字的字音咬的特别重。

铳手见孙承宗不太明白,又一本正经的解释道:“在我们天成团练里,战斗工兵不仅要负责修桥补路,最要紧的就是学爆破,防御工程建筑,同时也负担战斗任务。我们的训练是和战兵一样的,不差丝毫。”

“喂,我们辎兵也不差吧。”

“就是啊,战斗工兵了不起?”

孙承宗等人还在继续消化时,一旁列队的辎兵们不干了,他们和这个战斗工兵七嘴八舌的争吵起来。

他们的胸标上明显有一辆马车,这是运输辎兵的标识,不象战斗工兵胸前是一柄铁铲和一把火铳交叉的图案,一吵起来之后,连孙承宗这个外人都分清楚了,眼前这伙人虽然都是穿着利落的短灰袍,但肯定不是一个兵种。

兵种之间的争斗甚至是暗中下绊子这在明军中也是常有的事,在场的将领都能理解。可什么时候一支军队为了战斗的荣誉和本兵种是否胆大敢战,敢于勇往敌前悍不畏死争执过?恐怕明军的兵种争的更多的是军械军粮等各种物资吧?而且其实争也没有什么可争的,明军中的天之骄子只有一个兵种,那就是各将领的内丁,除此之外,别的兵种都是屁都不算,最多是骑兵和炮兵之间有些别苗头,而且主要也是在军官之间进行,争的也是待遇,什么时候争过谁更敢“拼刺刀”过?

孙承宗半天才回过神来,他刚刚的脑海中还是回荡着那个工兵的话:身为军人,要敢于和敌人白刃格斗的精神和勇气!

“说的漂亮……能不能做到才是真的!”老孙头忍不住嘀咕着。

但看着眼前为了自身兵种荣誉快打起来的两拨人,孙承宗又是不那么自信起来。

孙承宗忍不住仰天长叹:“这可是辅兵啊!”

……

李平之等人离开后不久,从兴和堡中就跑出去好多传骑,他们奔跑向四面八方,传达着张瀚的意旨。

张瀚本人当天就离开了兴和堡,直奔集宁堡。在集宁堡做了短暂停留后,他又经过大黑河堡,直趋小黑河堡。

在那里,军司之间配合,经张瀚授意的前敌大本营已经搭建成功,各个军司抽调出来精兵强将,还有李慎明,孙敬亭,王长福,梁兴,李东学,孙耀,军政大佬除了留下看家的张瑞等人外,几乎也全部云集到了小黑河堡。

“真要大打出手了?”大步进了签押房,李慎明就是一脸兴奋的向张瀚询问着。

李慎明进堡时,恰逢从兴和堡外围调撤回来的杨泗孙的第五团的先遣部队,也就是车队赶过来,过千将士打着背包在城堡外围扎营,士兵们支起帐篷,车队和炊兵们预备吃食,四周到处是这种帐篷和载运着物资和炊兵等后勤人员的车队。帐篷几乎是遮天蔽日,一眼看不到边,天气晴好,蓝天白云之下就是数不清的帐篷,帐篷象是一群群被放牧的羊群,士兵们就象是一群群的灰蚂蚁,到底有多少,根本不可能数的清。

“是要大打了。”张瀚和孙敬亭等人正坐着说话,见李慎明进来,便是将一封书信递了过去。

由于是重要机密,李慎明也只是知道大约的消息,接过书信后就仔细的看了起来。

“哈哈,好,太好了,真是太好了。”

李慎明满脸笑意,对着孙敬亭道:“孝征,看来此前我们的辛苦没有白费。”

孙敬亭微微点头,脸上神色没有李慎明这么兴奋。

对俄罗斯人的合作,孙敬亭一直有些保留态度,相比张瀚和李慎明,孙敬亭的精神洁癖要重上一些。

“光是为了那什么杰日涅夫那一帮人,就很值得我们动决战了。”李慎明的脸上露出腾腾杀气,显然是对张瀚的决断十分赞同。

张瀚笑道:“看你这副嘴脸,活脱脱的强盗啊。遵路兄,你可是举人,饱读圣贤书的圣人门徒啊。”

李慎明斜着眼道:“还不是被你拖上了贼船?现在李庄的学校我还不知道?不要说墨家和法家,杨朱也有,泰西的那什么哲学也有,现在我还敢好意思说自己是圣人门徒?”

提起这个,孙敬亭也是有些郁闷,不过这等事大家已经取得了共识,在李庄的核心势力圈里,只有两个举人身份,就是孔敏行和李慎明,孙敬亭是秀才,他们知道了天成卫和李庄的学校已经完全背离了传统儒家学说的范畴,这等事将来肯定要在他们头上重重记上一笔,就不知道是百世流芳,还是万年骂名了。”

“这些事不必多提了。”张瀚敛了笑容,说道:“遵路兄打李庄来,台湾那边有新的信息没有?”

“还没有。”李慎明道:“最新的塘报是三天前的,是一个半月前从澎湖传出来的,咱们现在知道的就是一个半月以前的消息。荷兰人还赖在澎湖岛上,福建巡抚和总兵正在设法解决这事儿,另外就是荷兰人在大员岛上筑的城堡已经筑成了,里头有几百个火枪兵和一些军官,还有他们东印度公司的官员和职员,少数的家属,然后就是战舰上的人员,估计有一千人以上吧。”

李慎明说的这些,张瀚也是十分清楚,他微微点了点头。

孙敬亭道:“这事儿,我们军令司有个后生曾经上书,说是最好解决现在纯粹从海上传递消息的做法。”

“怎么说的?”张瀚很感兴趣的道:“如果能解决,要给他重赏。”

“嗯。”孙敬亭点点头,说道:“那后生叫李平之,他的看法是,海上风来风往,风浪难定,人力难以左右天时,大海非人力可以掌握,甚至无法预测。最好的办法,是想办法从6地上来解决。”

张瀚眼睛一亮,说道:“他的意思是从澎湖到福建吗?”

“对。”孙敬亭道:“澎湖的收复对朝廷来说是势在必得,澎湖收复后,从笨港先到澎湖,只要一天,然后从澎湖到福建也是极近的水程,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花费重金,建立一条单线的塘报通道,别的什么事也不做,就是定期把台湾的塘报送到大同这边,或是送到山东,河南,任何一处和裕升已经建立了塘报线路的地方就可以了。”

“好想法。”李慎明在一边喝着茶,这时一口茶水喷出来,他笑着道:“到底是二十不到的后生,还真是敢想。塘报线路不是有个人有匹马就行的,最少是一个情报组,然后从福建到山东,每六十里建一个换马的站点,最少要两个人和四匹马,这样可以又换马,也换人,免得体力不支。从福建到山东德州,最少要设五百个驿站,一千个人,两千匹马。”

张瀚也是微笑起来,他道:“确实是有些异想天开了。”

从6路送情报,这事情张瀚也不是没有想过。毕竟茫茫大海,用小船不可能,每次贸易用的大船靠岸的日期是没有办法保障的,只有在大船到登莱补给或是天津装货时才会得到新的消息,这样太过缓慢了。但是从6路建一条传递消息的塘报渠道,确实细帐一算,简直是恐怖,光是铺设就得花十万两以上,每年还得花几万两银子来维持,代价确实太大了。

孙敬亭冷笑着道:“李平之要是这么没脑子,我当场就撵他滚蛋了。”

一句话得罪了两人,不过张瀚和李慎明都没有反驳的想法,两人都知道孙敬亭的脾气,张瀚反而陪笑道:“是我们想差了,定然还有下文,孝征兄请详细道来。”

孙敬亭也不过份,商讨正事时不是脾气的良好时机,当下微微点头,说道:“李平之的想法是,自己建一部份重要节点的驿传,花费控制每年数千两,建设费用在两三万之间,这应该是军司愿意付出的代价。”

张瀚和李慎明对视一眼,彼此点了点头。

为了一条6路塘报线路花上十几二十万,太过昂贵,和裕升在用光铜矿的表面浅矿石后一个月的收入差不多也就是三十万,还是有铜矿石源源不断提供大量铜钱的前提下。下一步的收入来源是日益膨胀的帐局生意,别外就是铸币带来的钱息,不过这个收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辽东那边的粮价涨上去了,不无小补,但仍然有相当大的经济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