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李隆基还高出一等。
换了旁人,别说李隆基,就算高力士也早就出言斥责,可现在情况却不同,连皇帝都要俯首帖耳,更别说是毫无存在感的高力士。
高力士一看情况不对,赶紧低下头往后退几步,退到了院子里。
李隆基眼神直勾勾地盯着杨玉环,此时他被杨玉环那勾魂摄魄的魅术吸引,如堕云雾中,神思恍惚,完全不知自己是谁了。
“皇帝,没听到我说话吗?”杨玉环有些不满了,我跟你说话,你居然不搭理我,是没把我这个玄女当回事吗?
李隆基稍微回过神来,眼神炙热,凝视杨玉环道:“爱妃……啊不对,是玄女上仙,不知您……现在是哪位?”
玄女也分正主和化身,虽说二者都为李隆基所喜,但本质还是有区别的。
杨玉环嘟着嘴,不满地反诘:“有何区别呢?”
“是,是,上仙教训的对,朕失礼了,在朕心目中,您就是上仙,今日朕不过是来观前看看,就得您的召唤,到这里来……不胜惶恐。”李隆基如同见到自己偶像的粉丝,有点前言不搭后语。
杨玉环稍微蹙眉,随即转身道:“进来说话吧。”
李隆基屁颠屁颠跟在后面,手脚都有些不听使唤了。
高力士本想跟进去,但转念一想还是选择留在外面,时不时探头往里面看,作为皇帝身边最亲信之人,他要防止皇帝有个什么三长两短。
玄女观中殿内,杨玉环缓步来到以她为原型雕刻的玄女像之前,抬头看了一眼,连头都没回,直接问道:“皇帝,你可知我叫你来的目的?”
“朕不明白,请上仙警示。”
李隆基赶紧行礼。
就算是人类帝王,但神仙当前,必须要保持客气,到底眼前这位是关系到他能否成仙得道的九天玄女。
杨玉环叹道:“大唐皇帝,事关国运和万千民众福祉,焉能轻怠至斯?近来你不思进取,一直沉迷于修道,置黎民百姓于不顾,你可知错……?”
李隆基听了这话有些傻眼。
这算什么,朕修道错了吗?
什么时候皇帝用得着别人来教训?
“朕……错了。”李隆基捏了一把冷汗,在他看来跟神仙顶嘴没意义,何况他有自知之明,最近的确荒驰朝事,总是关心道家事务,皇帝当得有点不称职,如此被神仙教训两句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么?
“所以你要一心为民,好好对待臣民,万家称颂才是你成仙的根基。”
杨玉环神色严肃,继续说道:“若非你有治国之能,缔造开元盛世,得千百万百姓爱戴,否则哪里有资格位列仙班?从现在开始,我会盯着你,监督你做的一切。”
李隆基听了这话,心中不是个滋味儿,赶紧道:“上仙,即便朕有心治国,可朝事基本有大臣负责,朕能做的不多,眼下大唐太平无事,您是否……看在朕一心向道上,给朕一些指引?比如说……如何才能如您所言,治理好国家?”
李隆基这话纯属狡辩。
他不是不想治国,可太累了。
他登基为帝二十年,把所有心思用在治国上,大唐也不负他的付出,国力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看到大唐步入正轨,李隆基心思就不在朝政上了,沉迷逸乐不可自拔。
如今让他回归勤政的路子,一时间有些接受不能。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看来你还是缺少顿悟的慧根啊!”
杨玉环脸色稍微有些不满。
李隆基心里“咯噔”一下,赶紧道:“上仙见谅,朕不过是向您求取治国之策。”
杨玉环终于回过头,打量李隆基:“现在大唐看似太平,繁花似锦,但已有乱国征兆,我不怕泄露天机,北方边疆灾星已现,若你不幡然醒悟,下一步大唐就要遭遇灾劫,由盛而衰。”
“啊?”
李隆基听到这话,觉得有几分耳熟。
这不跟之前杨云上奏的完全一样?
难道说杨云跟他姐姐提前说过?
可问题是杨云根本就没机会入宫觐见杨玉环,哪里来的商议?
九天玄女不可能跟人类窜供,显然这警示确有其事,先有杨云示警,现在连九天玄女都在提点他。
“做一个皇帝该做的事,把危害化于无形,这是我对你做的忠告!”杨玉环用不容置疑的口吻道。
“多谢上仙提醒。”
李隆基心中惊骇之余,对仙示深信不疑。
第三三七章 是该做点事了
杨玉环对李隆基做了一番警示,随即便冷漠地道:“该说的都说完了,皇帝,你可以回去了。”
李隆基忍不住往前走了两步,想靠杨玉环更近一些,结果没等他跨出第三步,就感觉身体不由自主往后退,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给推开。
“皇帝,你想冒犯我吗?”
杨玉环冷笑着侧目看了过去。
李隆基急忙解释:“朕……朕只是想近距离瞻仰上仙风采,并无冒犯之意……朕……这就离开。”
刚才被无形力道推开之事,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对李隆基的影响很大,这个当了二十多年的皇帝深刻地认识到,眼前这个芳华绝代的美女是神仙,不能亵渎,哪怕只是神仙在人间的化身,也受天道规则庇佑,属于高高在上的存在。
等李隆基带着高力士离开,杨玉环强装镇定地叹息一声,随即警惕向左右看了一眼,没发现异常,便恭敬地冲着玄女像膜拜一下,然后起身,转而换上笑颜,看向里屋方向。
“四郎,出来吧。”
杨玉环微笑着招手。
杨云从屋子里走了出来。
之前发生的事情,都是他精心策划,由杨玉环付诸实施。
“四郎,果然如你所言,我把皇帝吓唬一通,他以为真有上天降下惩罚,唯唯诺诺,吓得不行。看来这一招挺好使的,以后有什么事情你直接告诉我,我还用这种方法吓唬他。”
杨玉环沉浸在威慑李隆基成功的愉悦中,这是一种比大唐皇帝还要高一等的权势膨胀,让她有种挥斥方遒的快感。
杨云笑道:“姐姐能活学活用,确实很厉害……不过现在姐姐做的,是能让大唐长治久安的好事,弟弟没有利用姐姐的意思。”
杨玉环白了杨云一眼:“我能不知你的心思?你是修道者,以慈悲为怀,而且你现在跟张丞相站在一起,他说的总归没错……”
别的不说,杨玉环对张九龄非常推崇,因为张九龄在民间声望高得惊人。
这时代文人掌握了话语权,张九龄自小就聪明敏捷,九岁知属文,十三岁能写出好文章,二十九岁登进士第,得宰相张说赏识,夸奖他的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其后张九龄宦海几经沉浮,中枢和地方轮替,足迹几乎遍布大唐各州府,作的诗也随着他的脚步流传天下,名声逐渐达到顶峰,为民间称颂。
人云亦云,杨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