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36 章(1 / 1)

我是宇文泰 天行之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长安南百里处,谷道全长六百六十里。

子午谷唯一一个好处就是巴蜀政权由子午谷出兵,一过出口,距离长安就只是轻骑两小时不到的路程,当时魏延就是看中这个优势,准备奇袭长安。

不过,路险道长,采用之士其实不多。

所以,总体而言,唯有褒斜道才是正确的道路。

秦国时,司马错攻蜀,即由此道进兵。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夺占汉中,曹操统兵来争,也是由褒斜道北口斜谷进临汉中,与刘备相持数月,后以补给困难而退兵。

基本上三国时代关于汉中的争夺,由褒斜道进军为多。

蜀魏在关陇一带对峙,双方都曾由褒斜道进兵。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出兵陇西,而以赵云率偏师,扬言出斜谷取郿,牵制曹魏关中之军;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统大军出斜谷,屯兵渭南。

曹魏太和四年(230年),曹真攻蜀,也曾由斜谷进兵;唯独景元四年(263年),钟会统兵伐蜀,大军由褒斜、傥骆、子午诸道并进。

从以上各种进军入线,就可以看出褒斜道的重要性了。而褒斜道,这次可以进军萧绎也愿意提供方便,毕竟他是大梁的七皇子。

至于萧绎为什么这么做也很简单。

大梁的局势山雨欲来风满楼了,明眼人都能认识到这一点,这时候萧衍已经年过古稀了,争皇位这事儿宜早不宜迟,对于萧绎来说。

他自觉他读书之多,乃是天下第一,皇位该归他。现在大梁的皇太子叫萧纲,乃是萧绎的三哥,不过萧绎读书很多,人又聪明,略通医卜星象之学。

《通鉴》曾经说过“帝自晓占候。”

这货在给宇文泰的信中说道:“建康将乱,江南鼎沸,澄清四海,非我而谁?”

宇文泰读罢不由长叹,萧衍和高欢一样,都是不太善于教儿子

七一六、刻日出发兵发汉中

萧绎认为得大梁天下非我而谁,也不能说毫无依据。

他的大哥萧统本来民望最高,名誉最好,但是被萧衍猜忌,郁郁而终,挂了;

他的二哥萧赞,本名萧综,应该和他没什么血缘关系,只不过是萧衍美色当头,没曾想吴景晖让他喜当爹,替东昏侯萧宝卷白养了那么多年。

他的三哥萧纲,如今的皇太子,身处建康台城,而建康台城,将罹兵灾,这事儿许多玄学家都已经判断出来。比如太子詹事何敬容就赶脚建康将完蛋。

陶弘景说:“岂悟昭阳殿,遂做单于宫?”

还有萧介、傅岐等人都赶脚这个时代要不好了,当时赶脚建康要玩儿完的人其实已经有点多了,不过,对于权力当局而言,他们坐在火山口上,并不自知。

有一个大臣写了一大堆负能量的东东,萧衍大怒,以为沮坏国家,摈弃不用。

于是,没有人敢说真话,反正侯景未降之前,建康一片祥和;

但萧绎这种王朝内部人,终究还是知道这个王朝有多腐烂的,这时听闻侯景投降,情知乱局将至,皇太子必然不克负荷。

萧绎还有四哥,不过四哥萧绩早年受命追捕姐姐萧玉嬛,流落江湖之间,后来据闻已经随达摩证道去了,又传闻他与一人比武,中了一种叫箱子弩的利器,已然不治。

至于五哥,已经亡故。

萧绎的六哥名叫萧纶,此人勇猛而不读书,行事凶暴,人送外号“没头脑和不高兴。”萧绎对之连半分的忌惮的都没有。

萧绎忌惮的人只有一个,就是他的八弟,他的八弟就是现在的巴蜀领导——武陵王萧纪。

在南朝,有一个叫武陵王的,曾经称帝,就是宋武陵王刘骏,也是趁着朝中大乱称帝,现在占据巴蜀的武陵王萧纪在巴蜀这十余年治理的很有水平。

萧纪不但颇得民心,而且巴蜀又在萧绎的上流,萧绎怕自己日后要起事,萧纪利用上流之势,顺风随风,浮舟而下搞事。

毕竟李太白说从巴蜀到江陵“千里江陵一日还。”

《资治通鉴》载萧纪“内修耕桑盐铁之政,外通商贾远方之利,故能殖其财用,器甲殷积。”梁武帝对萧纪的表现非常满意,于是加封他为征西大将军。

有一年萧衍很想念儿子,便派遣南朝最有名的画家张僧繇到成都给萧纪画像以便带回京师观看。

种种迹象都让萧绎觉得,自己若要有所作为,应该先搞掉萧纪才是正事儿,也正是处于这种想法,这货给宇文泰写下了这封对付兄弟的书信。

他愿意为宇文泰占据汉中提供帮助。

汉中对于关中政权进攻巴蜀的重要性简直不言而喻,如果宇文泰占据了汉中,萧纪估计就得时刻防备宇文泰,到时候就没时间骚扰萧绎了。

这就是萧绎的如意算盘。

当萧绎算错了宇文泰,也没有认识到汉中的得失足以左右天下,他读书虽然多,但是终究只是湖南这个地方的军事主官,不与巴蜀之事。

所以对汉中理解程度不深。

汉中的重要性怎么说呢,

刘备初定益州,曹操即率大军入汉中讨张鲁。刘备部属黄权恐曹操趁势侵蜀,对刘备说:“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割蜀人股臂也。“

客观来说,当年三国之事里面,汉中得失就是三国鼎立事件的关键一环。

曹操得到汉中之后,大军事家、战略家司马懿就建议曹操乘势取蜀,曹操未从,留兵屯守汉中,自回北方。对此,蜀汉法正就立刻建议刘备攻取汉中。

刘备取汉中,曾经驰书留守成都的诸葛亮请兵增援。

诸葛亮问从事杨洪,杨洪答:“汉中,蜀之咽喉,存亡之机,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由此,可见汉中之要,但萧绎为了自己区区一己利益得失,不惜出卖。这也注定了这货短视的大结局。

宋朝一位将领对于汉中的重要,曾经说过一番话。

“汉中形胜之地,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号令中原,必基于此。”

而萧绎不知,悲夫!

这时候大梁守汉中的将领名叫萧循,是萧衍的侄子,萧循这时身兼梁、秦二州刺史,镇守汉中,责任重大,这人宇文泰也打听了一下,被汉中百姓称为“慈父”。

有这种称号的人镇守的地方本来是不容易搞定的。

但是,有萧绎这样的人支持那就容易多了,宇文泰于是也回了一封书给萧绎,让他派遣一参谋入长安详谈,萧绎果然立刻派遣了一参谋入长安。

这事情就好办多了,宇文泰原来是想汉中并不易得,还在绸缪方略。

他本来就有图巴蜀的计划,所以侯景南遁之后,立刻把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