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47 章(1 / 1)

汉末孤峰 冬天里的瓜 2000 汉字|1 英文 字 2个月前

上郡将兵不血刃而归田将军,从此以后,你我两家真诚合作,共同对付曹贼,救天子于樊笼之中,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此处省略n字……”

糜竺后面究竟说了些什么废话,田峻并不想听,田峻也从未相信刘备这种人会与别人“真诚合作”。不过,让刘备去关中搅局,倒不失一着妙棋。

但是,这其中的利弊关系须得仔细权衡好,才不至于给自己今后添麻烦。

想了一下,田峻又问道:“本将倒是奇怪了,刘备想去关中,却来找本将干啥?难道需要本将批准不成?”

糜竺道:“如今袁绍身亡,袁氏二子相争,盯着关中的,可不止是我主公一家,还有曹操和西凉的韩遂马腾。”

“你们是想让我帮你们牵制曹操的兵力?”田峻笑道:“刘玄德打的好主意啊,不过,这对我又有什么好处?上郡和西河郡么,那是本将囊中之物,何须刘备操心?”

糜竺笑道:“田将军的最大对手乃是曹操,若是让曹操得了关中,对田将军也没什么好处吧?”

田峻点了点头,承认糜竺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

不过,玆事体大,还得跟幕僚们先商议一番,弄个对策方案出来,才能答复。

于是,田峻对糜竺道:“天色已晚,子仲远道而来,车马劳顿,也是颇为辛苦,就先歇着吧,咱们改日再详谈如何?”

糜竺知道田峻这是要与手下商议,便也向田峻告辞回驿馆去了。

……

待糜竺走后,田峻问手下幕僚道:“诸位觉得如何?”

田丰出言分析道:“袁绍死后,袁谭与袁尚相斗,关中必难保全。我军鞭长莫及,能进入关中的,也只有汉中张鲁,西凉韩、马,宛城叫备,和占据雒阳的曹操了。

而在这四家之中,张鲁并无进取之心,是不可能进关中的;韩遂马腾远在姑藏,天寒地冻,道路难行,短期内也到不了长安,能入长安的,只有两家,那就是刘备和曹操。刘备可以从武关入长安,而曹操则可以从函谷关入长安。

不过,据属下所知,据守函谷关的淳于琼和武关的牵招,都是忠于袁家的,恐怕不会轻易放曹操刘备入关。”

田峻点了点头,又看向其他人。

荀諶上前说道:“确如田别驾所言。刘备曹操想进关中,都不容易,武关和函谷关乃天下有名的险关,先秦用之以拒六国,要用正常途经,武力攻打而入关,难之又难。但糜竺此次,显然是有备而来。”

田峻点了点头道:“友若的意思是……刘备已经有了不用武力就可入关的方法了?”

“属下是这么想的。”荀諶道:“但刘备要如何入关,属下并不清楚。”

田峻转头方面,最近可有长安方面的重要情报。”

贾诩道:“袁尚逃去长安之后,已从并州西河郡和上郡调兵入关,现在屯兵在长安城外,日夜攻打长安城。

长安城中的袁谭,原本手中只有一万人马的,在前一次袁氏兄弟相争时,有一部分人马投靠了袁尚,还有些人战死或逃散,最终在赶走了袁尚之后,袁谭能控制的兵力才六千多人。

但是,因为得到郭图和辛毗等人的支持,收拢了周边各县的兵力,以及一些世家士族的家兵,袁谭现在手中的兵力也有了八千人。长安城高大坚固,以八千多人据守坚城,袁尚也一时难以攻下。”

田峻点了点头,又道:“各关卡守将可有异动?”

“未见异动。”贾诩道:“函谷关的淳于琼本是倾向于支持袁尚的,而武关的牵招则是倾向于支持袁谭。但是,此次袁氏兄弟互斗,淳于琼和牵招都只是谨守关口,没有带兵参战。

其它张绣守在萧关,杨定守在陈仓大散关,张绣与杨定虽然表态支持大公子袁谭,但表现得并不是很积极,至今依旧按兵不动。”

田峻笑了笑道:“看来……淳于琼和牵招倒是颇识大体,知道此时应该谨守关卡……”

突然,田峻的话嘎然而止,似乎想到了什么,口中喃喃自语道:“牵招倾向于袁潭,而袁谭被困在长安挨打,刘备……只能从武关入长安……”

又眯眼想了一会,田峻突然朗声大笑道:“这大耳朵刘备有长进啊,竟然走出了一着妙棋!”

……

第306章 曹操诡谋?

也许是老天爷终于开眼了,在经历了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的特大旱灾之后,到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中原大地终于出现了风调雨顺的气候。 稻菽千重浪,丰收在望! 农夫们看着地里的庄稼,眼里都泛着希冀的光彩。 田峻穿行在稻浪起伏的田间,却喜忧参半! 喜的当然是百姓有了余粮。 百姓有了余粮,就可以少饿死些人。 而忧的呢?则是诸侯也有了余粮! 诸侯有了余粮,便又会互相攻伐,战乱四起,血流成河…… 欠年天灾,丰年兵灾! 乱世灾荒,百姓苦。 乱世丰年,百姓……或许更苦! …… 冀州的水稻种植,在田峻的要求下,也全都增加了“浸种”和“晒田”这两个技术环节。 与辽东相比,虽然冀州的土壤没有辽东的肥沃,但是,由于冀州的气候条件比辽东好,水稻生长期比较长,从亩产方面来讲,还要比辽东高很多。 这其实也是跟稻种有很大的关系,后世辽东的高产稻种,是从日本的北海道引进的,除了日本北海道的稻种之外,所有的其它稻种,在东北三省都无法突破亩产180公斤的瓶颈。而现在辽东推广新技术已经十八年之久,亩产仍然止步在五石半(165公斤)左右。 而冀州刚不同,适合冀州气候的稻种本就是来自中国的长江流域,在这里有着五千多年的水稻种植历史,稻种方面也是优中选优适应了气候土壤的高产粮种,所以,冀州的水稻亩产,在经过田峻连续三年推广新技术后,终于达到了七石半(225公斤)! 亩产225公斤,这已经超过了唐朝时候的产量,基本上接近了宋朝时候的粮食亩产。 对于这个亩产,田峻其实还是很不满意的,田峻采用的是后世一样的种植技术,却与后世的亩产相差了一半,较之后世的普通稻亩产500~600公斤,杂交稻800~1000公斤,这个产量实在是低得可怜。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后世的产量,那是经过二千多年不断选种和优化的结果,这并不是仅靠种植枝术便能解决的问题。 但是,这个让田峻不满意的产量,却让百姓高兴坏了! 因为相较于汉朝才两石多(63公斤)的亩产,足足是涨了三倍多!这意味着种一年水稻,相当于之前的三年! 这可是不得了的事情啊!很多农夫都乐呵得晚上不肯回家陪婆娘睡觉,直接就睡在田野上了,以至于那些婆娘们也追到田地里来,干了一些有伤风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