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4 章(1 / 1)

汉末孤峰 冬天里的瓜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猛张飞,太史慈在左,柳毅在右,田峻居中,典韦……学会了骑马的典韦跟在田峻的身后。

冲锋中的四万骑兵,如台风季节时,那渤海湾中的海浪一般席卷而来,势不可挡。

仅仅一个冲锋,张宝的中军就被冲散了。

田峻被几大猛将围在中间,基本上没什么杀敌机会,干脆挂上虎头戟,取下猎日弓,专门射杀黄巾中骑马的将官。

突然,田峻看到了一群骑马的黄巾军,护着一名非常骚包的将军在骑马狂逃。

那骚包的将军,戴一顶黄得发绿的铜盔(铜绿色),披一件黄色的长大披风,骑一匹大黄马。

举着一把黄色的金刀,背上还插着两支黄色的背旗…… 太“黄”了…… “黄”成这个样子,就不怕被当成扫黄的目标……箭靶么? 而且,此人的身份呼之欲出——这么骚包的黄巾大将,除了此地的主帅张宝,还能有谁? 田峻抽出一支铁箭,轻轻地搭在弦上,双腿紧夹战马,调匀呼吸,感受着战马运动的节奏和律动,双眼如鹰隼一样盯着了那个黄色的“骚包”。

突然,田峻发现,张宝身后的黄巾将领战马往旁闪开了一下,张宝的后背露出了一丝空档! 难得的机会,田峻双脚一蹬马蹬,跃立在马背之上,居高临下就是一箭! 从跃立,到拉弓射箭,到坐回马背,一气呵成!正是学自黄忠的“凌空跃射”绝技! 铁箭如一道闪电般,狠狠地撞进了张宝的后心,穿过背甲和胸甲,透胸而出。

张宝侧身滑落马下,周围的护卫乱成一团,田峻带看骑兵紧随而至,杀散张宝的亲兵,张飞一矛挑起张宝的尸体举在空中,炸雷般大吼一声:“张宝已死,降者不杀!” 汉军将士紧跟着大叫: “张宝已死,降者不杀!” “张宝已死,降者不杀!” 阵中遇敌的黄巾纷纷投降,而外围边沿战场上的黄巾则纷纷逃散。

十几万人的战场,延绵十余里,没有城池的阻挡,黄巾便如放了羊一般,漫山遍野到处乱跑。

田峻将骑兵分成小队,四处追捕,最后共抓得俘虏五万多人。

…… 临海堡中的田晏,也带兵出城夹击黄巾。

终于从坑中蹦了出来,东莱郡又回到了田晏手中,还击杀了黄巾军中的二号人护张宝,抓了五万多俘虏,田晏心情大好!在阵中与田峻相逢,田晏高兴得哈哈大笑。

田峻又与华雄和王越等人相见,欢聚一堂,大家都高兴不已。

不过,当田晏得知田峻抗旨之事时,田晏开始为田峻担心起来。

“峻儿啊,你好糊涂啊,你这样做,皇帝又怎么会善罢干休?” 田峻安慰道:“父亲放心,我只要献上张宝的人头,皇帝必然不会计较孩儿抗旨之罪。” 田晏摇了摇头道:“事情没这么简单,你也不用安慰为父了,你以为……为父真看不出这其中关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当忠孝不能两全时,皇帝希望你选择什么?而你自己又选择了什么?” 沮授也说道:将军要解决的,可不只是抗旨不遵的问题,还有战后能不能继续留在辽东的问题。

正常情况下,朝廷有可能会调整太守辖区。

何况,将军没有杀黄巾俘虏,将全部俘虏都送去了辽东,朝廷恐怕不会放心。” “那……该如何是好?”田晏有些沮丧地说道:“咱们在辽东倾注了全部的心血,若是换了太守,岂不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看到田晏的样子,田峻也是苦笑了一下。

但随即又出言安慰道:“父亲放心吧,古人云:“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这话……哪个古人说的?”沮授愣了一下,惊问道。

“呃,这个……古人那么多……我哪知道?”田峻直接耍赖。

顿了一下,田峻又对沮授道:“这个抗旨不遵的擦屁股……哦,不,是善后……善后问题嘛,就交给你了。

限你一个月之内,想一个应对之策出来。” 沮授道:“这有何难?何需一个月?” “莫非,先生已有应对之策?”田峻问道。

“已有三策,三策合一,可解此困,不过……” “不过什么?”田峻追问道。

“不过,需田元皓和黄忠在辽东配合。” “具体是……哪三策?” 沮授笑了笑道:“将军只需如此如此……必然无事。” 田峻听了大喜道:“先生拥良平之智,王佐之才也,能得先生相助,峻何其幸也。” 田晏也大喜道:“今日始知公与(沮授字公与)之智如此了得,真让人大开眼界矣。” 说罢,田晏又催促田峻道:“计当速发,事不迟宜,赶快去实施第一策吧:” 田峻点了点头,下令全军休整一晚,于第二天一早起程,浩浩荡荡向兖州战场而去。

而受命去执行三策中的“第一策”的柳毅和成公英,则带了五百骑兵,一人双马,昼夜兼程奔往雒阳。

…… 雒阳朝堂,皇帝和大臣们都是喜气洋洋。

不是因为田峻击杀了张宝,此时,田峻的捷报还没有传到雒阳。

而且,即使田峻击杀张宝的捷报传到雒阳,皇帝和大臣们也不会这么开心,因为……青州离雒阳很远,张宝威胁不到雒阳。

即便是上次田峻在广宗大败张角,歼敌十余万,皇帝和大臣们也没有这么开心过。

皇帝刘宏如此开心,是因为被刘宏寄予厚望的皇甫嵩,经过四个多月的与颍川黄巾的斗智斗勇,终于逮到机会,发动了火烧长社之战,歼敌三万人,杀俘五万,全垒成京观! 终于解除了黄巾军对雒阳的威胁,刘宏再也不用提心吊胆过日子了——这就是皇帝开心的理由! 大臣们如此开心,是因为皇甫嵩与士族世家的关系极好! 如果说,此时袁槐和杨赐是士族世家们在朝堂上的代表,那么,皇甫嵩就是士族世家在军方的代表。

正因为这个原因,皇甫嵩在出征之前,还借机施压刘宏,让刘宏解除了党禁,赦免了天下党人。

仅仅是因为请求“解除党禁”这个举动,就足以让天下士族世家都支特皇甫嵩。

皇甫嵩能够名传千古,后来更是在唐朝时位列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位列武庙七十二将之一,靠的不是他打仗的本事,而是跪添士族世家的本事!而最为士族世家认可的,便是要挟皇帝“解除党禁”这件事。

皇甫嵩帮了士族,士族也会投李报桃! 此后,士族们便开始赞美皇甫嵩了…… 因为舆论是掌握在士族世家这些文化人手上,史书和那些歌功颂德的文章,都是由士族世家这些文化人写的! 若论打仗的本事,皇甫嵩连给董卓提鞋都不够,以致于后来两人合作在西凉平叛时,副帅董卓因战功远超皇甫嵩这个主帅,深得所有军队将士的拥护,几乎把皇甫嵩给架空了,然后,皇甫嵩和朝廷土族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