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马,或者击杀张宝,黄巾必然溃散。”
“不错,二策皆是妙计。”田峻赞道。
说着,田峻又看向沮授,问沮授道:“沮先生如何看这两策?”
沮授道:“第一策收益最大,我军伤亡最小,但耗时较长;第二策利在耗时较短。”
田峻点了点头,沮授的话,说到了一个要点上,那就是——“时间”。
田峻是抗旨来到青州的,拖得越久,在政治上就对自己越不利。现在唯一的补救措施就是尽快回师击败张角!
除此之外,现在已经是五月底,做为穿越者,田峻知道皇甫嵩很快就会火烧长社,大破波才的颍川十五万黄巾,然后进军汝南,斩波才于阳翟,杀彭脱于西华。
原本的历史上,皇甫嵩在清剿完颍川黄巾余部后,于八月初北上兖州,八月中旬击杀卜已于东郡,然后北上冀州,于十月份乘张角病亡之时,击破广宗,剿灭冀州黄巾!
现在历史稍有改变,张角被田峻赶到了兖州,那么,皇甫嵩北上攻打卜已时,便是与张角之间的决战!
田峻不想把击败张角的功劳让给皇甫嵩。这份功劳,是田峻计划用来填坑的——填自己抗旨不遵留下的坑!
想好了这一切,田峻心中便已经有了决定。
不过,真实原因不能说出来的。
于是,田峻深吸一口气,露出一副“悲天怜人”的模样,对诸将道:“虽然,第一策对我更有利,但是……我还是决定选用第二策,理由有三:
其一,黄巾的粮食,我不忍烧之,乱世之中,粮食就是人命。纵然是黄巾的粮食,也是可以救命的,烧了可惜。
其二,我希望这个乱世早点结束啊,早一天结束,就会少死很多人,就会少很多的人间惨剧。因此,我想早点击败张宝,再回师击败张角,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其三,辽东胡人环伺,拖得太久恐怕会让胡人生出非份之想。
因此,我决定选第二策。”
众将皆称:“将军仁德,将军英明。”
战略定下来之后,田峻便让众将安排早点休息,为明天的大战养精蓄锐。
……
第67章 战略缺陷的修补
“最坏的打算,就是东莱郡陷于敌手的打算。” 说罢,田峻走到地图边,手指从东莱郡的北面,沿海岸线划向东面,再从东面沿海岸划向南面,然后对田晏道:“没有“战略纵深”,这便是东莱的缺陷” “确实如此!”田晏想了想道:“东莱的北、东、南三面是海,如果敌从东来,我们便无处可退。” “呃,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田峻道:“更确切的说法是:如果敌从东边来,我们的东莱郡就是没有任何“战略纵深”而言。 如果敌人势力够大,只要在东面部署足够多的兵力,我们就只有死守郡城,而且,郡城就成了最后一道防线,我们退无可退!” 田晏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盯着地图,眉头紧锁,良久,才问道:“该如何破局?” 田峻道:“拓展战略纵深的办法是建多几道防线。其实对东莱来说,只要建多一道防线即可。” “具体要如何做?”田晏追问道。 “父亲,你看这里。”田峻用手指着北边的海岸线道:我们可以在这靠海的地方建一座军事要塞,储存足够多的粮草和军备物资,做为最后的依托。如此一来,依赖我们辽东的战船,东莱的战略纵深就变成了整个辽东。” 将东莱变成辽东踏足中原的坚不可摧的桥头堡,这就是田峻的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田峻并不是非常担心黄巾之乱。 在田峻看来,只要派驻一支精兵,在黄巾之乱时守住郡治黄县应该是没问题的,田峻所担心的是之后的诸侯混战。 公孙瓒、田楷、袁绍、曹操等诸侯,在之后的数十年中曾经反复争夺青州,田峻要想保着东莱郡,必须将建多一道防线。 而且,这最后一道防线必须是纯军事要塞。只有这样,在出现紧急情况时,才能坚持到辽东方面的增援。 看到田晏理解了自己的想法,田峻接着道:“第二座城的城高,我们要修67尺(相当于后世的15米)以上……” “且慢。”田晏道:“雒阳城高不过56尺(约13米),加上城碟也不到62尺(约145米),按规定,各地城池均不可超过京城,否则是违制的。” “那就先修43尺吧。”田峻顿了一下又道:“先按城高70尺来规划城基,若是天下大乱,我们便可在43尺的基础上加高城墙,使之超过67尺以上。” 汉朝只对城高有规定,却是不规定城基和城墙宽度的。比如说曾经的商朝的朝歌城,城墙宽度竟有100米。 所以,田峻打的如意是修宽点,修坚固点,等天下大乱时,再加高一层。 田峻的这个建议得到了田晏的赞同,最后父子俩议定为:要塞的城高为43尺(10米),城头宽为130尺(约30米),考虑到仅是军用,城池修得也不大,东西长约三里,南北宽约两里。 然后再修一条10米宽,3米深的壕沟,引海水进来,便成了一条护城河。 至于修城所需的人力,直接调五千鲜卑俘虏过来即可。离黄巾之乱还有半年多时间,用五千多鲜卑俘虏来修一座小城,时间上是没有问题的。而财政方面,则由辽东供应。 …… 在将东莱郡的事情安排好了之后,田峻便赶回了辽东。 时间很紧迫,还有半年多就要暴发黄巾之乱了,田峻不得不紧锣密鼓地开始做各项准备。 回到辽东后,田峻来不及回襄平城太守府,第一时间去了辽河边的造船场。田丰沮授闻讯,也直接赶到船厂与田峻相会。 因为关系到田峻的辽东大战略,田丰在造船场方面做了很大的规划,动用了上万俘虏修建船台,大大小小的船台共修建了五十多个,其中修建大海船的船台就有三十多个。 第一批新船已经进入舾装阶段,估计再有半个月,就会有三十多条船可以下海。 不过,在看过海船的样船之后,田峻发现,此时的船竟然还都是平底船,而且也不是整体龙骨的。 …… “左伯,这样的船……真能抗得住海上的风浪?”田峻找来船厂的大师傅(总工程师)问道。 船厂的大师傅(总工程师)是个40多岁的老船匠,名叫左海,但是,因其善于造船,大家都习惯了称他为“左伯”,以示尊重。 见到田峻询问,左伯连忙施礼回答道: “回禀田将军,天气好的时候是可以的……若是风浪较大,就只能沿海岸线行驶……” 王嵩点了点头,又问道:“何不用尖底船?尖底船水下部分更多,可以利用水下船体稳定船身,抗风浪能会强很多。 左伯道:“将军所言极是,在下祖上也曾试制过尖底船,但尖底船在榫接技术方面要求很高,目前还只能用来建造小船。” “榫接?”田峻接着问道:“尖底船榫接的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