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短歌行-祭英灵》(1 / 1)

日月永在 煌煌华夏 1921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一百五十章:《短歌行-祭英灵》

建文三年中秋佳节下的昆明,因为朱允炆的存在而变得热闹非凡,连同驻扎在原安南国,现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的燕王朱棣、西平侯沐晟、布政使简定都来到了昆明,觐见朱允炆并一同欢度。

昆明城外扎了大营,近十万大明精锐再此驻扎,大营北部有一处高台,耗时一个多月才搭建而成,说是高台,更像是一处坐北面南的宫殿。

自殿宇最底部之台阶拾级而上,逾三丈之高处有一平台,两侧摆放案几,可坐十人,案几往北仍是台阶,有二十余级后是一小型殿宇,木制搭成,站在殿宇之前,可俯瞰共数十万大军集结之校场。

未时刚过,骄阳西移,军营中便号角声喧天,十余万大明健儿自营帐中涌出,齐聚校场,只站的整整齐齐,具皆屏气静声。

校场四周设有行军鼓,十余名赤膊壮汉手持双锤,擂鼓而响,便自最上方殿宇之中出现十余人,皆顶盔掼甲的大明重将,拾级而下,步履至平台之上,面视大军。

燕王朱棣站在最当首的位置,在他身后依次排开的有沐晟、马大军、朱高煦等南下作战的猛将,也有诸如简定、张紞这些两省布政使的文官。

朱允炆搞出了一个大明帝国体系,稳定的西南一众番邦小国,为此,开心的朱允炆便要趁着这中秋佳节大办一场庆功宴,顺便连着此番西南作战的有功之将也都要封赏到位。

朱棣看了一眼高台之下这十余万精锐之师,又扭回首看了看顶端的殿宇,不禁心生感慨。

历朝历代之帝王,视开疆辟土为最高荣耀,对于战争乐此不疲的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而只有自己身后的那个侄子,却总有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举措。

但不管如何,搞定了西南,又鲸吞了整个安南国,平添了数百万计丁口,而且经历这么长时间的屠戮战乱,安南国上上下下那些宁死不当亡国奴的土著,都死在了暹罗等国的刀下,留给的大明的全是顺民。

仅凭这份功绩,便足够朱允炆吃一辈子了。

至于大明帝国体系?

不过寥寥几场仗,甚至没有迫降任何一个国家,就让这六国心甘情愿的低下脑袋,加入到朱允炆为他们勾勒的雄图伟业之中。

用区区一两万将士的鲜血,换回统筹规划六国事,将这些国家的资源、财富和军事力量都攥在手心中随意挥使、

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回报,这就是自己这个侄子的手段啊。

如果朱允炆知道朱棣心中的惊叹,一定会暗喜,这就是眼界开阔的重要性,古人能力是有的,但是眼界实在是狭隘。

开疆辟土固然是丰功伟绩,但过于依赖生产力。

没有铁路火车和飞机的年代,没有和平的小男孩、重机枪,距离中央越远的地方,越难以统治。

靠着冷兵器,在南亚这些国家的深山密林之中,哪年哪月能清空这片土地上的人口?与其耗时耗力杀成一片不毛占据下来,还不如像三年秋,八月十五,朕,大明建文皇帝允炆,谨陈祭礼。享于故歿王事,大明将校英灵曰:

此战远征西南,缘自番邦作乱,纵虿尾以兴妖,盗狼心而逞乱。

朕禀天命,问罪遐荒,大举貔恘,悉除敌军。雄军云集,狂寇冰消,才闻破竹之声,便是失猿之势。

士卒儿郎,尽是九州豪杰;官僚将校,皆为四海英雄。尔等或为流矢所中,魂淹泉台;或为刀剑所伤,魄归长夜。

生则有勇,死则成名。今凯歌欲还,承临太平,汝等英灵尚在,祈祷必闻。

随我旌旗,逐我部曲,同回上国,各认本乡。受骨肉之蒸尝,领家人之祭祀,莫作他乡之鬼,徒为异域之魂。

朕当表其功,勒于祖庙,汝等各家尽沾恩露,年给衣粮,月赐廪禄,用兹酬答,以慰汝心。

生者既凛天威,死者亦归王化,聊表丹诚,敬陈祭祀。呜呼尚飨。”

朱棣等人顿时大惊失色,万万没想到朱允炆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宣读祭文,忙齐齐拜伏于地。

“吾皇慈恩。”

以皇帝之至尊位,亲读祭文,这对于死去的将士来言,是何等的殊荣?

“吾皇慈恩!!”

十万健儿面如充血,激动地伏地难以自持。

将圣旨放回御案之上,朱允炆大喝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因朕兴王师,两万余我大明之儿郎,埋骨他乡,朕虽无能将将士之尸骸带回故里,但朕可以带着他们的英灵,回家!”

“吾皇万岁!”

一场本应高歌的庆功宴,因为朱允炆这突如其来的祭文而变成了追悼会,但却更让大明将军武卒因此而激动,这说明皇帝一直牵挂着他们!真正的拿他们当子民!

为这样的皇帝卖命,值!

甭管这是不是朱允炆这个皇帝在玩政治作秀,仅这一手,让多年经受忠君思想洗礼的,此番御驾亲征的几十万大军更狂热起来。

朱允炆高举酒碗,一饮而尽,仿照曹孟德铜雀台之短歌行,高歌。

“泱泱诸夏,千载华章;

文明始祖,起自炎黄。

仓颉造字,笔划正方;

嫘祖织蚕,得着衣裳。

两周定礼,秦汉拓疆;

秦统寰宇,汉灭百羌。

诗经楚辞,耳边回响;

隋唐气魄,风骨铿锵。

一身正气,文公天祥;

东坡高歌,步履大江。

襄阳血战,四川罹殇;

崖山跳海,国破家亡。

幸有太祖,起自寒墙;

驱逐鞑虏,万民所望。

祖宗雄烈,重塑炎黄;

佑我大明,万世永昌!”

朱允炆这首短歌行走的是慷慨激昂的江阳辙,自华夏先民之始至大明建国,一气呵成。文章少了几分文白之气,却更加通俗易懂,让每一个大明儿郎都能听得懂,听得与有荣焉,听得热血满胸腔。

“祖宗雄烈,重塑炎黄。佑我大明,万世永昌!”

十万人高歌三遍,气氛之炙热让诸如朱高煦、马大军等武夫几欲焚身。

“啪!”

朱允炆将酒碗掼碎与地。

“明军威武,大明威武!”

“吾皇威武!”

朱允炆再喝:“明军万岁,大明万岁!”

“吾皇万岁万万岁!”

看着高台上意气风发的朱允炆,朱棣便将脑袋埋在了尘埃之中。

今日之朱允炆,已经将他的帝王风采种在了大明将士的心中。

除了太祖复生,天底下,再无人敢悖逆帝王之威。

朱允炆,已经点燃神火,化为神灵!

从此,日月山河、苍生社稷都融入进朱允炆的帝王之躯中。

一人化天地,一人即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