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4 章(1 / 1)

帝国纵横 刘天军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啊,我这是怎么了啊……”

面对怀中玉琉公主的痛哭,平湖公主的心中,也难受非常,但同时,平湖公主又很难理解,玉琉公主对陆恒的思念和绝望,因为玉琉公主的守宫砂,可以证明玉琉公主的清白,这只是一段朦胧的感情,又怎么可能会达到如此激烈、热切的程度呢?

“玉琉,别哭,来,来,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诉小姨,小姨会帮你的。”

平湖公主柔声安尉道,她胸前的薄纱,被玉琉公主的泪水湿透,原本绮艳风光,但在此刻,却给人一种母亲般圣洁。

听完玉琉公主的述说,平湖公主不但没有明白,反到更加糊涂起来,她问道:“玉琉,你是说,你和陆恒虽然没有说出,彼此对对方的思慕,但其实,大家心中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你凭什么就这样认定呢?”

玉琉公主很坚定的说道:“感觉!很强烈的感觉!那一瞬间,我觉的,我和他之间,心灵完全的相通,他的一切想法,都自然而然的就出现在我的脑海中,用不着言语的确定,这也许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吧。”

这孩子一定是疯了,魔魇了,这样荒唐可笑的事情,竟然会确认不移,实在是太可悲了。

平湖公主觉得,做为玉琉公主的长辈,她有责任把玉琉公主从万丈深渊中救出,她看着玉琉公主,分析道:“既然你能够这样确定,并相信那个陆恒,也能明悟你的心情,那么,这半年多来,陆恒尺牍全无,竟连一个口信都没有捎来,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平湖公主用怜惜的目光,瞅着玉琉公主,似乎不愿意把那个可怕的结论说出来。

玉琉公主一开始还茫然不解,但随后,她明白过来,转身从寝室中跑了出去。

二天,玉琉公主贴身丫环兰儿匆匆来报,玉琉公主失踪了。

勤王谕、招集令的下达,在各大门阀世族之间,引发了风暴般的骚乱。

京都,成为了各大势力汇集的地方,所有人都在探讨,这次出兵要达到的目的,和给大齐帝国带来的危害性,而在太尉府中,在太尉陆平的主持、京都三大门阀共同努力,使一次门阀世族商讨大会,得以顺利招开。

其实,太尉陆平并不想当大会的招集人,但他的身份和地位摆在那里呢。

不但是江北陆氏的长老,门阀世族利益的代表者,同时还是朝庭的太尉,总令大齐帝国的军事力量,而且在既将进行,讨伐匈奴的征战中,太尉陆平、骠骑将军方东阳、抚南大帅张崎,同时被景宗皇帝任命为主官,到皇宫中的武英殿去制定战略,参赞军机,相比之下,谁还能有太尉陆平,所站立的角度更加公允?更加了解事态的发展呢?

这些日子,每天找太尉陆平,了解情况的门阀世家中人,数以百计,让陆平烦不胜烦,偏偏在年初营救陆恒时,又欠了一屁股人情,碍于情面,不能拒绝他人的造访,后来陆平一想,索性把大家招集到一起,坐下商讨一下,共同制定个章程出来。

于是,这有史以来,一次门阀世族商讨大会,就这样诞生了,参加会议者,规格达到了罕见的高标准。

这天下午,在太尉府宽敞的议事大厅中,十大门阀的代表,还有二十七家世族的掌权者,身着锦衣玉带,各具风采的聚集而来,其中不泛白须飘飘者,他们仿佛学童一般,昂首挺胸的坐在那里,神情肃穆。

每一个增加会议者,心中都充满了神圣的使命感,因为他们都清楚的知道,自己有资格增加这个会议,那就表示,自己代表的世阀家族,是大齐帝国门阀豪族核心力量的一部分了,同时,在这个会议中,所做出的决定,可能会使自己代表的家族走向强盛,或者,走向衰败没落。

会议顺利招开。

一个议题便是:景宗皇帝所发的勤王谕、招集令,各大门阀世家到底要不要响应?

现在不比当年,门阀世族的力量,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如果就是不响应,或者消极应对,景宗皇帝要想惩罚各大门阀世族,还真不一定能够做得到呢。

但同时,如果不响应,在大齐帝国民众的心中,门阀世族的良好形象,就会轰然倒塌,而且更主要的是,在门阀世族之中,有部分受到良好教育、已成为中坚力量的士子、武者,他们很希望,通过对匈奴做战,建立自己的功勋,说他们热血也罢,说年轻人不懂事也罢,但这种呼声却是不容忽视。

一个议题的讨论,很快就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各种分析、各种推导、各种预测纷纷出炉,每一个人,都仿佛成为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贤者,他们大声喊叫着自己的观点,对持相反意见者,怒目而视,捋袖伸臂,恨不能一拳将对方打倒在地,再扑上前去,从对方脸上咬下一块肉来。

“这次,匈奴铁骑入侵我大齐帝国,深入边境有一百五十多里,在上谷,在卢龙塞,所有商号都被洗劫一空,所有人都被杀光杀净,如果我们不加以还击,下一次,匈奴铁骑可能就会,入侵我大齐帝国一千五百多里了,今天在坐的各位,还有多少人能够做的安稳呢?”

“想一想啊,想一想五胡乱华的时候,我中原四千万汉人,竟被胡人杀的只剩下七百多万了,如果我们不对匈奴加以反击,昔日之惨景,很有可能会在明日继续上演,今日反对出兵者,都将会成为家族,成为国家的罪人……”

说这话的老者,神情悲愤,泪眼朦胧,这是乔氏世家的家主,也是最接近北面的世家豪族,这次匈奴入侵,他遭受的损失最为惨重,听说他的女儿、女婿,都死在了匈奴人的刀下。

“我赞成乔老!”

太尉陆平一个举手响应:“对匈奴人还击,那是一定要打的,这没有什么值得讨论,我们着重应该讨论的是,门阀世家应该如何出兵,如何来打好这一仗。”

另外几个实力占主导地位,但一直持观望态势的大门阀代表,相互看了一眼,立刻表示赞同:“就是,打!打匈奴!”

在这些代表心中,太尉陆平是一个只能占便宜不吃亏的主,而且在军事方面的才华,无人可以比拟,既然太尉陆平都支持打匈奴,那便是说,和匈奴人对战,是大有胜算,并有利可图的事情。

没有人知道,太尉陆平的心中,其实苦着呢,虽然他被景宗皇帝安了个制定战略、参赞军机的权力,但两军对垒,更主要的是临机决断、见机行事,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说法,战略制定的再好、再完美,如果没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