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的事情了,有道是财帛动人心,有些人哪怕地位再高,也抵挡不了金钱的诱惑,君不见,古往今来,因为财物而丧命的不知凡几。所以说,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除非能够消除一切欲望,否则像万安恭这样的情况,永远不会消失。”
赵琦对此非常赞同:“说的好,所有才有‘读史使人明智’一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行之事后必再行。这一点,不会随社会发展而转移。”
感叹了几句,杨莫给杨宝生泡了茶:“你要鉴定什么东西,拿出来瞧瞧吧。”
“喏,就是这件红绿彩玉壶春瓶。”杨宝生把东西从带来的锦盒中取了出来。
“红绿彩?”杨莫的表情有些惊讶。
红绿彩是在高温白釉或白地黑花瓷烧成后,在白釉上用红、绿、黄等彩勾画出纹饰,再入窑以800c左右的低温烧成。据研究,创烧于宋金时期,因此也常称为“宋加彩”或“金加彩”。
由于当时战乱不断,窑场不能正常生产,甚至断烧。因此,这种本来就难烧的红绿彩瓷器就更加稀少。元代统一后,景德镇也开始烧制红绿彩瓷。在此基础上,明、清时期又创烧出了五彩、斗彩、粉彩和珐琅彩,以至新品迭出,五彩缤纷,把釉上彩装饰推到极致。
真正的红绿彩瓷世面上基本没有传世物,出土器也很少见到完整器,再加上现在才08年,红绿彩瓷就更加少见了,也难怪杨莫见杨宝生拿出一件完整的红绿彩瓷,会这么惊讶。
杨莫说道:“小赵,你先看吧,正好我先问个问题。”
赵琦点了点头,拿起了瓷器,一般来说,红绿彩瓷器物上常以白釉为主要底色,以洁白的釉色和大面积的红彩相配合,色彩主色是红、绿、黄三色,但每种彩又有深浅不同的色阶。
红彩是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彩,用青矾加热、煅烧而成,最大的特点是将彩施于器表之前就已呈现红色,在施彩时就已知道其烧成后的呈色。
赵琦手中这件红绿彩玉壶春瓶就是这样的表现,器身主要以红绿两色,绘蕉叶、古钱、云头、卷枝以及近底部绘有间隔的上仰莲瓣纹,还有腹部狮子戏球纹中加许多杂宝,有象牙、银锭、方胜、火珠等纹饰。
正当赵琦在鉴定的时候,杨莫在向杨宝生打听这件瓷器的来历。
杨宝生告诉他说:“这件瓷器是我认识的一位古玩商,他从一位退休的文化部门干部手里拿到的,这是那位干部收藏多年的藏品,要不然一般人也拿不到品相这么好的红绿彩瓷。”
杨莫听说是这样的来历,就觉得这事有些不太靠谱,问道:“你有没有见过你说的那个干部?”
杨宝生摇了摇头,表示没有:“我知道你的意思,东西我仔细看过了,我觉得应该是一件老物件。”
杨莫没好气地说:“既然你都确定了,还来找我干嘛,显宝吗?”
杨宝生嘿嘿一笑:“你是专家,我哪能跟你比啊!”
“你就嘚瑟吧。”杨莫冷哼一声,等着赵琦完成鉴定。
过了片刻,见赵琦放下自己的瓷器,杨宝生连忙问道:“怎么样?”
见赵琦看向自己,杨莫说:“别等我,你的水平我们都信服,你直说好了。”
赵琦组织了一下语言:“从出土和考古研究上来看,古陶瓷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釉彩、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以红绿彩瓷为例,从金、元早期的墓葬中出土器物上来看,陶瓷器的形状、彩料颜色以及画工等方面大体是简朴、古拙、色彩不甚艳丽等特点!这件瓷器以其纹饰来看,符合元代的特点,而元代的瓷器又有两个特点,一是在修胎上不太重视,二是器物无论大小,制作工艺工序不减。”
说到这里,赵琦就停了下来,杨宝生有些急了:“怎么不说了?”
杨莫抬起头来:“你不是已经看过了吗?难道小赵还说的不明白?”
第两百八十六章 轶事(下)
“呃……”杨宝生沉默了片刻,半响,他又不死心地问道:“就没有别的可能吗?”
“你到别地看看,说不定有可能起死回生,在我们这里是不可能了。”
杨莫的语气略带讥讽:“我说小和尚,你都玩了七八年古玩了,这样的套路你就算没见过,也听过吧?我都不知道你脑瓜子里装的是什么!”
“别说了,我蠢,行了吧!”杨宝生有些破罐子破摔了。
杨莫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你让我怎么说你,你都知道我性子急,这些年吃过不少亏,你比我性子还要急,怎么就没有吸取我的教训呢?我也不想多说你,你告诉我,那个所谓的古玩商是哪个?”
杨宝生边回忆边说道:“他叫余钊,个子不高,一米七不到,比较胖,长得有点黑。”
“余钊,没听说这个人啊。”
杨莫向赵琦看去,赵琦也摇了摇头,前世今生,他都没听说过有一模一样名字的,他又想到一个可能:“会不会是假名?”
“应……该不会吧。”杨宝生有点装鸵鸟的心理。
“他都骗了你,还有什么不可能的!”杨莫又说:“你是在哪认识他的?”
杨宝生挠了挠头:“这事怎么说呢?”
杨莫给杨宝生倒上茶:“慢慢说,今天咱们有的是时间。”
杨宝生犹豫了一下,端起茶杯呷了一口,这才说道:“你也知道,我心心念念想要收藏一些格调高的藏品,去年吧,我无意间认识了一个人,然后加入了一个古玩交流平台,只要缴纳一笔会员费,平台会定期给会员一些物主的消息,然后撮合双方交易,我和余钊就是通过这个平台认识的。”
赵琦听到这里就明白了,杨宝生说的,类似他前世非常了解的古玩私下交易平台。
这一类的平台,公开呈现的信息就是,他们拥有强大的买家团体,这些买家对于各类古董如饥似渴,所以,委托他们出来找藏品。听起来,似乎是很合理的理由。之后,就是先看个图片,然后安排买卖双方现场约谈,达成交易。
发展到后几年,还出现了另一类的模式,就是直接开洽谈会,把买卖双方约过来现场再谈,其实换汤不换药,来来去去,也是这一套思维模式。
那为什么要搞这一类的私下交易呢?其实说白了,就是为了赚取一些服务费用罢了。至于卖家是否是骗子,或者被骗了钱,买家是否买到了赝品,和他们无关,找上门也都可以推托。
对买家可以说,我又不提供鉴定服务? 出了问题? 找我有什么用?如果实在闹的太大,退了服务费就是了。
杨莫指着杨宝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