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争。
当年五姓七望之家、新晋的贵勋之家、后来通过了科举考试成为了朝中大臣的寒门士子、还有大唐万民、以及掌管着天下的皇家。
看似盛世之下的朝堂,也是时有明争暗斗。
况且现在可是武后登基之前,这个时候的朝堂那已经不是明争暗斗了,而是血雨腥风。
武后为了巩固自己的位置,安排酷吏杀了多少名臣武将,少了多少皇室宗亲?
如果武后能够赢得身前身后名,现在跟着武后,也不是不行。
可惜的是,武后掌权也不过十几年,等到政变之时,跟着武后的人,全部被清算了。
所以,江枫自然不愿意趟这个浑水。
每天逍遥自在不好吗?
武后见到那纯洁而又真诚的目光,眼波流传、带着一丝调笑之意。
“如若有一天,武后亲自来请大郎入朝拜官呢?”
江枫假装愣了一下,然后十分肯定地说道:“应该不会吧,我现在就是一个市井小人,如天后娘娘这般身份尊贵、日理万机的圣人,岂能会知道我这个小民?”
武后:“……。”
太平公主忍不住,捂着嘴偷偷地笑着。
感觉实在是太有趣了,这种隐瞒身份的感觉,当真是太好玩了。
看着大郎那不敢相信的眼神,太平公主就想要直接告诉大郎,她们的身份。
不过,太平公主觉得这样隐瞒身份做一些事情,比现在说出来还要好玩儿呢!
武后伸手拍了拍太平公主的小手,就担心这个做事情有些莽撞的女儿,现在忍不住直接暴露了她们的身份。
“这有何好笑,以大郎之才,早晚会上达天听。”武后也假装带着一些认真,似乎是在肯定江枫的才能。
然后又对江枫说道:“我是说,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天,大郎去,还是不去?”
江枫看着武后那眼神,就知道对方又在试探他。
很明显,武后想要知道他愿不愿意位居一个女人之下,愿不愿意帮助天后娘娘。
便当即回答道:“不会。”
武后一愣,心下突然有一些哇凉哇凉的,眼神都有一些变了。
那幽怨还有一些不敢相信以及恨意、怒气等等,可复杂了,看着就有些可怕。
太平公主也不偷笑了。
瞪着眼睛急切地问道:“大郎,为何?”
她太想要知道原因了,实在是担心大郎对天后娘娘有什么看法。
因为这位天后娘娘就坐在大郎的面前啊!
这一刻,太平公主是给了一个眼色,但是一想,大郎并不知道她们的身份,差一点儿就要直接说出来了。
却被武后捏了捏手,只好嘟着嘴。
却听到江枫回答道:“这刘备请军师诸葛亮都要三顾茅庐,我虽然不如诸葛亮,但是怎么也要有一些诚意吧。
天后娘娘一请江某,江某就连忙答应了,显得江某太廉价了。”
太平公主噗嗤一笑。
武后那复杂的神色陡然一泄,有些目瞪口呆地看着江枫。
“未曾想,大郎也这般的风趣。”
如果可以,她想要动手打人了。
实在是没有想到一本正经、赤诚之心的大郎,也会开这种玩笑。
江枫却道:“江某可不是开玩笑,这文人都有几分傲骨。江某自忖一山野之人,但是却也有几分骨气,真要是进入那洪水般的朝堂。
怎么也要有点和朝堂诸公不同,这才能提高江某出身,并且独占鳌头。
如此一来,江某说什么,都会引起别人的重视,而不是成为一句无足轻重的笑话。”
江枫见到武后似乎是有些赞同,而太平公主的眼中更是泛着点点星光。
却又加了一句。
“又或者,銮驾请君、公主为聘。”
太平公主看着江枫那豪情又自信的眼神,听着他最后之言,脸色突然一红,娇羞地低下了头。
武后本想要赞同江枫的话,因为如果她真的如此做了,江枫进入朝堂之后,必定会引起百官的足够重视,但是听到江枫最后加上的那一句,又是一愣。
第三百七十五章 大唐名将的良言
江枫看着武后和天平公主的神色,脸上带着自信和傲气,心中却会心一笑。
这样的日子,当真是舒心啊!
而城外,带着一家老小再一次回到长安的薛仁贵,停留在长安城前看着巍峨的城墙和络绎不绝的城门,久久未曾动身。
“父亲大人?”
薛丁山只好打断了自己父亲薛仁贵在那里感怀。
“丁山呐,此进长安,是恢复往日薛家之荣耀,又或者是万劫不复。
为父已经老眼昏花,看不清了呀。”
薛仁贵不是看不清,而是在犹豫,在做出一个关乎薛家以后如何在这波橘云诡的朝堂生存下去。
薛丁山不明白,只能是满头问号。
但是却还是劝说着薛仁贵。
“父亲大人宝刀未老、每天都能吃上几碗饭,怎么可能会老了。
古语有云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次,父亲大人乃是镇守河源之地,并不是一定要上战场。
到时候真要是上战场,便有孩儿前去,父亲大人在后方掠阵便可。
孩儿必定会学父亲身先士卒,杀他个片甲不留!”
薛仁贵却摇头说道:“这打仗的事情,为父并没有忘记,并且时刻都在思考当年之败仗。
丁山,你也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所以以后你也要记住,胜不可骄、败不可馁。”
薛丁山在一旁施礼道:“孩儿记住了。”
薛仁贵点点头,继续说道:“为父不是怕败仗,而是担心这朝堂之上。
行军打仗对于武将而言,自然不会有什么太大问题。
我们天生便是战场之上的人,但是却并不适合这朝堂之上,此进长安。
你我父子二人,只要是克己奉公、严于律己,做好分内之事便可。
千万不要卷入了那朝堂纷争,知道吗?”
薛丁山看了看父亲薛仁贵的眼神,便抱拳郑重地回道:“孩儿铭记父亲大人教诲,严于律己,做好自己分内之事。”
薛仁贵这才开口让全家老小开始进城。
六十多岁的人。
亲身经历了两位君主,再不知朝政的人,多少也是能够看到一点儿矛头了。
更不用说,薛仁贵这种帅才。
他不是不懂朝政,而是不愿意结党营私,培养属于自己的势力。
作为一个纯粹的武将。
薛仁贵这般的将才,才是一个明君所需要的。
这也是为何,大唐名将众多,唯独薛仁贵名芳百世的原因。
就算是南征北战、立下了许许多多的功劳,军功和薛仁贵有的一比的裴行俭。
其和薛仁贵相比,那也是差了一些。
毕竟裴行俭官至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培养了程务挺、王方翼、李多祚、黑齿常之等名将。
再加上裴行俭的出身,乃是河东裴氏,多多少少还挂着个士族子弟的名头。
薛仁贵却是实实在在的寒门弟子,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