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江枫制造出来的新鲜物品,最开始都要卖钱的。
第一个从给陛下,剩下想要的,都要买。
江枫直接说道:“这个摆钟不贵,一百钱一个,还有非常便宜的,五十一个,那个比较小。
陛下这座乃是独一无二,采用楠木制造,工匠打磨了差不多三个月吧。”
李二陛下开心道:“国师有心了。”
江枫则说道:“有了摆钟,记录时间就更加准确,也比较方便,还能够让百姓有一个时间概念,也算是一个小小的生活乐趣。”
这一点,江枫是深有体会,国师府上也有一个记录时间的日晷,还有滴漏,还有专门看时间的佣人。
但是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时间概念,对于习惯看时间的江枫来说,他很长时间才习惯不看时间。
“大善!”
李二陛下并不觉得让百姓有一个时间概念会如何,只是觉得这个神器摆钟,真的很神奇。
而华联商城特卖区,自然也就多了一样物品。
一时间,成为了达官贵人的抢手货,家中摆一座大摆钟,感觉顿时高大尚起来。
国师府上,自然也有一座大摆钟,大小和李二陛下的差不多,样式是红木,看起来也是高端无比。
“夫君,今晚,你还是到公主殿下那里去吧。”郑丽琬在江枫怀中腻了一会儿,说道。
江枫抱起郑丽琬,说道:“不用,床大得很,三个人也没问题。”
第125章刘大郎的一天
长安城的外城如今已经向外扩张了十里地。
最开始的外城,如今已经翻修,不少藏污纳垢之地都被清理出来。
一些盖了酒楼,一些成为了居民区。
而以前那些在长安谋生的流民或者是外地人,则是被安排在了新的外城。
就连东西两市都扩张了,以前的那个东西两市已经容纳不下更加庞大的商队。
新的外城还在向周围扩建,只是扩建的速度已经变缓了。
用江枫的话来说,长安城乃是大唐皇都,也是大唐最为繁华之地,更是中原第一大都城。
所以自然要有第一大都城的面貌,所以才会扩张。
却不会无限制的扩张下去,让大唐的人都朝着长安城来,如此会造成人口密集。
所以在长安城周围的县城,比如蓝天县、鄠县等等,也都是不错的地方。
那些后来者,想要定居长安城,已经是不可能了。
先到的,自然是吃肉喝汤,后来的,连汤都没有的喝了。
当然,有钱,也能够买到长安城内的小院子,那小院子修建的,无比豪华呢。
就像是新的外城,也是差不多,一座两进的四合院,每一座四合院都有着三层。
这也是最高规格了,再往上建造,会有一些风险,一旦地基不稳,或者是材料年久风华,有着倒塌的风险。
一个前门一个后门,两个大门都通着街道,整整齐齐,看起来非常可观。
如果能够坐着江枫的那个热气球飞上天空,就可以看到外城四通八达的街道。
就像是一条毕直的路线,很多四岔路口,被一座一座的相连的四合院给分割开来。
整整齐齐分布在外城的四合院,看起来当真是非常养眼。
这样的规划,也能够方便管理,更是减少了什么棚户区或者是那种藏污纳垢之地的隐患。
贞观五年初,刘大郎就带着一家四口来到了长安城谋生,他有着一个能够养活全家的手意。
当初来到长安城时,外城还没有建好,他们一直住在大通坊内,一座小小的坊间,住了差不多几百户人,里面也是错综复杂。
刘大郎找到了在长安城谋生的远方一亲戚,那人是长安城一马夫,住在大通坊内。
不过现在,也已经搬到了新建的外城,叫做泗冶坊的四合院中。
早上天还没有亮,刘大郎就起来了。
刘大郎的妻子刘张氏也醒来,稍微洗漱一下,就带着围裙去了厨房。
刘大郎正在自家一储物房内和面,浅黄的面粉兑上水,然后用手使劲儿揉搓,让面团充满劲儿道。
刘张氏则是去了四合院单属于厨房的地方,这里是用石头建造的,为的就是防止生火造饭的时候,直接把四合院给点着了。
刘大郎有一手祖传的手意,那就是羊杂面,用上少许的羊肉和羊油,还有一些羊杂。
先是用祖传香料和羊肉等一起熬制,把羊肉熬烂了之后,用木桶装起来。
这个必须要在早上一早就熬制好,不然时间短了,没有熬制好,时间长了,熬制的羊杂汤也就失去了鲜味。
把面糅合好了之后,需要让面团发酵,这个过程,他并不懂,但是祖传手意,他知道放上风干的小面团,能够让制作出来的面条更加好吃。
这个过程,阿耶称之为醒面。
趁着醒面的时候,他开始熬制羊杂汤。
来到大厨房的时候,刘张氏已经做好了早食,这里每一户都有一座单独的厨房,从一楼到三楼都是。
因为是石头建造,所以厨房比较小,抹上一层粘土,看起来也还可以。
就是厨房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容易脏的地方,有一些,早已经乌漆嘛黑了。
刘大郎家的厨房,还算是干净。
因为他是做吃食的,知道要讲究一下,不然,那些个客人,必然不愿意吃。
而他自己认为,一个脏兮兮的厨房,对于他这种做吃食的人来说,也是一种侮辱。
“嗖!”
吸了一口面条,带着点油气和食料的香气,大早上来这么一口,的确是神清气爽。
吃完了饭,刘张氏一边收拾,一边说道:“私塾那边的夫子说大郎十个读书的料,就是年龄小了点,如果愿意,让我们准备一下,明年就可以送去。”
刘家大郎也就是刘大郎的儿子,他们已经是三代单传了,其实刘大郎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
然而当年兵荒马乱,再加上饥荒。
早已经饿死了或者是不见了。
刘大郎一儿一女,大的是姑娘,小的是小郎,如今大姑娘十二岁,去了景绣坊当学徒。
景绣坊乃是长安最大的制衣坊,听说连王公贵族的衣服,都是在景绣坊里面制造的。
而大姑娘虽说是当学徒,一个月也有着一点儿工钱,等以后,听说是学的好,手艺精巧的话,钱可能更高。
二郎如今七岁,再过一年就是八岁,可以送去读书识字了。
长安城内不少读书人,都会在自家或者是找个地方,建立一座私塾,可以教导一些幼童读书识字。
长安城内还有一座最大的私塾,里面有着几百学子,都是八岁到十二三岁。
刘大郎点点头,目光坚定,“知道了,我这每天也能赚一些,再加上大姑娘那边,等到明年,也能为大郎存下一些基业来。
这日子过的好